李冬靈,何慕涵,崔宗義,張果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介入手術室,河南 鄭州 450016)
頸動脈狹窄是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病變,為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1]。頸動脈支架植入術為治療頸動脈狹窄的常用手段,可快速改善患者癥狀,然而支架植入術可對血管內皮造成機械性損傷,增加血栓的發生風險[2]。因此支架植入術后患者需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而患者出院后的治療依從性及科學的家庭護理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關鍵。多數頸動脈狹窄患者年齡較大,記憶力及信息交流能力較差,可降低患者的服藥依從性[3],故給予患者適當的護理至關重要。傳統的護理模式以護士為主導,為患者提供健康指導,然而護士受限于自身專業知識面,對于患者的部分疑問不能完善解答。醫護患協同護理模式是由醫師、護士、患者制定共同的目標、相互協作的模式,通過三者之間的密切合作,可發揮臨床護理管理的作用,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康復[4]。本研究將醫護患協同模式應用于頸動脈狹窄支架植入術患者,觀察其價值。
1.1 一般資料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頸動脈狹窄患者為對象,根據抽簽法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年齡54~80(62.36±4.69)歲,男性34例、女性26例,病程(1.32±0.56)年,體質量指數(22.34±2.16)kg/m2。對照組60例,年齡55~80(63.41±4.83)歲,男性36例、女性24例,病程(1.35±0.61)年,體質量指數(22.55±2.24)kg/m2。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頸動脈狹窄;②具有支架植入術指征;③術后意識清楚,可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認知、聽力、視力等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其他器官嚴重損傷者;③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指導患者用藥、康復鍛煉、飲食注意事項,出院時發放健康宣傳資料,告知患者復診時間。觀察組采用醫護患協同護理:①護士與患者的協作。入院時向患者介紹病房環境,幫助患者適應角色;圍術期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心理護理,向患者發放支架植入術健康教育手冊,并講解手術流程、注意事項,減輕患者的陌生感及焦慮情緒;患者術后需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向其詳細講解用藥注意事項,可在病房內將同類患者集中進行集體宣教,出院時指導患者合理飲食。鼓勵家屬參與護理,建立微信群加強醫護患的溝通。②醫師與護士的協作。住院期間,主管醫師與護士每2 d進行1次查房,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醫師與護士共同商討患者后續的治療及康復方案。出院后,責任護士將患者的出院信息、基本資料、治療方法、效果、檢查報告等錄入本科室的隨訪軟件,后續每次隨訪信息均錄入系統,及時將患者的情況反饋至醫師,便于醫師掌握患者的病情。③醫師與患者的協作。住院期間醫師為患者提供科學、針對性的醫療服務,建立良好的醫患信任,出院后每個月隨訪1次,患者可通過微信與醫師交流,保證患者在院內及院外均可得到專業的指導,使患者具有歸屬感,積極參與自我管理。④醫護患協同護理。護理小組由主治醫師、營養師、藥師、康復師、專科護士組成,通過團隊間的協作,為患者提供健康指導。
1.4 觀察指標①利用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FACESⅡ-CV)[5]評價患者的家庭功能,包括親密度、適應性兩個方面,每項100分,分值越高則家庭功能越好。②利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簡表(WHOQOL-BREF)[6]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從生活滿意度、獨立能力、健康狀態、個人信仰與社會關系4個維度評價,0~100分,分值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FACESⅡ-CV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的FACESⅡ-CV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親密度、適應性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FACESⅡ-CV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FACESⅡ-CV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親密度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60 50.99±3.98 58.20±4.82 41.29±4.53 45.65±5.67對照組 60 51.18±4.20 54.09±4.29 40.02±3.50 42.72±5.14 t 0.254 4.934 1.718 2.966 P 0.800 0.000 0.089 0.004適應性
2.2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生活滿意度、獨立能力、健康狀態、個人信仰與社會關系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時間 組別 n 生活滿意度獨立能力 健康狀態 個人信仰與社會關系干預前 觀察組 60 15.18±6.50 20.62±3.89 9.13±6.29 22.29±8.46對照組 60 14.92±5.62 20.22±4.03 8.83±5.12 23.29±7.68 t 0.234 0.553 0.287 0.678 P 0.815 0.581 0.775 0.499干預后 觀察組 60 39.40±5.13 63.51±4.28 67.92±6.20 42.55±5.20對照組 60 31.95±7.02 50.13±5.88 53.65±6.88 33.24±7.05 t 6.637 14.251 11.935 8.232 P 0.000 0.000 0.000 0.000
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的親密度、適應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醫護患協同護理模式可提高植入術后患者的家庭功能。支架植入術后患者為預防支架內血栓形成等并發癥,需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而患者出院后家庭護理的作用占據首要地位。醫護患協同護理模式強調醫師、護士、患者的相互協作,提高患者及家屬的主動參與性,通過該護理方式可拉近醫患的距離,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提升患者的依從性;醫護團隊配備主治醫師、營養師、康復師、心理咨詢師等,通過定期的隨訪,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有助于糾正患者居家護理的錯漏之處,利于患者更好地適應家庭護理,提高適應性[7]。頸動脈狹窄的發病人群以老年人為主,學習能力、依從性及記憶力均較差,醫護患協同護理的延續性可有效彌補該不足,通過隨訪軟件及微信群保證患者在出院后獲得健康指導,同時科學的指導可緩解患者與家屬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接受程度,緩和患者與家屬的關系,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的生活滿意度、獨立能力、健康狀態、個人信仰與社會關系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在實施護理干預期間,護士與患者接觸的時間最長,更易發現患者細微的病情變化,隨訪觀察中,護士對于患者出院后的具體情況最為了解,可充分發揮患者與醫師之間的橋梁作用[8]。醫護患協同模式中,護士參與治療、護理方案的制定,長期的醫護協作可促進相互學習,提高默契,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此外,該種護理模式優化醫患、護患的溝通機制,簡化工作流程,保證患者可獲得及時、有效的專業意見,更好地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醫護患協同護理模式可提高頸動脈狹窄支架植入術患者的家庭功能,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