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項,楊雯雯,夏靈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腦卒中為神經內科常見疾病,中老年人群為該病的高發人群。腦卒中發病急促,致殘率、致死率較高[1]。腦卒中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文獻[2]指出,超過30%的患者出院后3個月內不能獨立行走。偏癱側長期的失用、廢用為降低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活動能力的主要原因,可引起肌肉萎縮等繼發性功能障礙。目前,良肢位擺放在對抗肌肉攣縮方面取得了較好的康復效果,但尚未達到精細化康復管理的要求。故本研究將精細化護理與功能訓練結合用于老年腦卒中偏癱患者,觀察其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以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腦卒中偏癱患者為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年齡61~83(67.89±3.68)歲,男性28例,女性17例,病程(29.54±3.59)個月,偏癱側:左側16例、右側29例。對照組年齡61~85(68.20±3.72)歲,男性30例,女性15例,病程(29.92±3.62)個月,偏癱側:左側14例、右側31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②首次發病,單側肢體功能障礙;③可聽懂指令并執行;④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肢體殘疾者;②下肢關節活動受限者;③重度顱腦創傷者;④解釋后不愿參與研究者。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藥物指導、康復護理、飲食指導、心理干預等。觀察組采用精細化護理結合功能訓練。精細化護理:①入院后依據患者的偏癱側安置病床,偏癱側與床頭柜、房門、呼叫器在同側;床位避免靠墻,利于陪護椅展開時放置于偏癱側;②醫師及護理人員查房時,血壓測量、聽診、置管、血氧測定、血糖測定等操作均在偏癱側進行,與患者語言及肢體交流均在偏癱側,保證偏癱側全天候均有深、淺感覺輸入;③存在肩手綜合征者,在床上或輪椅時,安裝床頭板或輪椅餐桌板,指導患者將偏癱的上肢置于床頭板或餐桌板,抵消重力對偏癱側肩關節的牽拉作用,緩解癥狀;④2名康復護士24 h巡回病房,對患者的體位及行為進行指導及監督;可在患者的偏癱側擺放音樂播放器,提高大腦皮質興奮度及精神狀態。功能鍛煉:①患者跟隨護理人員的引導,進行頭部、軀干的運動,逐漸從半臥位過渡至側臥位,在側臥位下進行移動訓練;②引導患者從臥位過渡至坐位,進行髖關節的左右活動,同時進行從遠處、高處、低處取物的訓練;③站立位訓練,扶床站立,進行雙腳交替向地面不同目標的邁步訓練;踏臺階訓練,交替練習上下不同高度的踏地訓練,跨越不同高度的障礙物;④行走訓練,在行走過程中根據口令進行前行、后退、停止、轉彎等。兩組均干預3個月。
1.4 觀察指標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評價平衡功能,分值越高則平衡功能越強。利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價下肢功能,分值越高則下肢運動功能越好。記錄患者的6 min行走距離(6WMT)、姿勢穩定度(平衡訓練儀),測量3次取平均值;利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評價步行能力,得分越高則步行能力越好。利用Barthel量表(BI)評價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值越高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n(%)]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s)采用t檢驗,重復測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BBS、FMA下肢評分干預后,兩組的BBS、FMA下肢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BBS、FMA下肢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BBS、FMA下肢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BB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5 21.43±2.35 38.14±4.13 12.54±2.37 23.81±4.36對照組 45 21.29±2.40 28.49±3.09 12.80±2.56 20.15±3.94 t 0.279 12.550 0.499 4.178 P 0.780 0.001 0.618 0.001 FMA下肢評分
2.2 步行能力干預后,兩組的6MWT、姿勢穩定度、FAC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步行能力比較(±s)

表2 兩組的步行能力比較(±s)
FAC評分(分)干預前 觀察組 45 205.13±21.30 65.41±6.65 1.66±0.19對照組 45 202.68±22.16 64.19±6.63 1.68±0.16 t 0.534 0.872 0.540 P 0.594 0.386 0.591干預后 觀察組 45 306.84±29.57 87.94±8.91 4.12±0.40對照組 45 256.74±26.78 82.54±8.40 2.97±0.33 t 8.424 2.958 14.877 P 0.001 0.004 0.001時間 組別 n 6MWT(m)姿勢穩定度(%)
2.3 BI評分兩組的BI評分存在時間、組間、交互效應(P<0.05);兩組干預前至干預3個月后的BI評分隨時間延長逐漸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的BI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不同時間的BI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1個月 干預后3個月觀察組 45 58.74±6.23 72.36±7.60 84.46±8.77對照組 45 58.67±6.44 68.12±7.08 72.54±7.65時間 F=433.625,P<0.001組間 F=125.940,P<0.001交互 F=11.642,P=0.002
腦卒中偏癱患者由于限制性作用,肢體、頭頸、床邊站立等多偏向非偏癱側,故偏癱側的感覺、觸覺、視覺等器官接受同側聲、光、物等環境刺激減少,造成偏癱側聽覺、視覺、觸覺等功能障礙加重[3]。腦卒中偏癱患者由于肢體功能受限,復因偏癱引起的肌肉攣縮等,可造成運動功能障礙日趨加重。機體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為促進患者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對肌肉的控制。強化對腦卒中偏癱側的刺激輸入,可增加機體運動的輸出,故持續地給予腦卒中偏癱患者偏癱側刺激意義重大。有研究[4]通過應用強制性運動療法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復,效果顯著。但有研究[5]認為,強制性運動療法易引起患者的消極情緒,干擾患者的康復效果。精細化護理結合功能訓練從人文關懷及運動干預兩方面發揮作用,兼顧患者的心理及生理。
精細化護理結合功能訓練除增強對患者的刺激外,可通過器具的擺放減少繼發性損傷的發生風險,如利用床頭板及輪椅板減輕對肩關節的脫拉作用,同時可避免肌肉攣縮的發生。設置2名康復護理人員24 h巡護,保證精細化護理的落實。功能訓練遵循漸進性原則,避免運動不當引起患者的不適應或運動損傷,延誤患者的疾病康復[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BBS及FMA下肢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精細化護理與功能訓練可促進患者下肢整體平衡性及功能的恢復,而患者整體平衡功能的改善,有助于其進一步接受步態訓練。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6MWT、姿勢穩定度及FAC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可見精細化護理結合功能訓練有助于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步行能力,其原因為精細化護理結合功能訓練根據患者的姿勢穩定情況、穩定度極限等選擇合適的訓練模式,并通過不斷調節訓練的難易程度,增加訓練的多樣性,增強患者的身體核心能力,改善步行功能。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BI評分改善明顯,并且隨時間的增加逐漸提高,提示精細化護理結合功能訓練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可能是精細化護理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刺激促進患者肢體運動,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綜上,精細化護理結合功能訓練可改善老年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下肢功能及運動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