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陳一竹

今年,我國經歷了極端高溫天氣。隨著三伏天的到來,“桑拿天”“燒烤天”進一步升級。7 月下旬至今,長江中下游、西南地區經歷了范圍大、強度強的高溫天氣。8 月12 日,中國氣象局發布了今年首個高溫紅色預警(高溫紅色預警標準:過去48 小時4個及以上省區的部分地區連續出現最高氣溫40℃及以上,同時預計未來仍將持續)。
在這樣的高溫侵襲下選擇去游泳,不僅解暑,還可鍛煉身體,放松身心,十分適宜。健康成年人每周做2.5 小時的有氧運動(比如游泳、騎自行車或跑步),就可以降低患慢性病的風險。而游泳作為水上有氧運動,不僅能鍛煉心肺功能、核心肌肉力量,保護關節,降低死亡風險,也是一種很好的減壓方式。今天我們就詳細說說游泳那些事兒。
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游泳活動源遠流長。游泳一詞最早出現于《詩經·鄴風·谷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意思是遇到水深的地方,過河就用筏和船。河水清且淺,不如游泳到對岸。可見,在距今3000 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了游泳作為民間活動的記載。
從我國古代文獻中可以看到“北方善騎、南人善水”的記載。因我國南方江河水道縱橫,故民間百姓皆通水性,善游泳。對游泳中的各種姿勢和動作,民間有著不同稱謂,如狗刨式、寒鴉浮水、扎猛子等。這些游泳方法具有悠久的歷史,至今仍廣泛流傳。
隨著人民游泳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把游泳這種水中運動技巧,推廣到體育鍛煉和娛樂的領域中,創造了我國古代獨特的水上活動形式——水戲,亦稱水嬉。這種水上活動,最初以劃船、游泳為主,以后花樣逐漸增多,陸續產生了潛水、撮弄、競渡、搶金瓶、水秋千、水上歌舞等多種形式。
在我國古代游泳活動中,最驚險壯觀的要算游龍門和弄潮兒了。所謂“游龍門”,即在黃河南下的咽喉——龍門游泳(古稱呂梁,在山西、陜西交界處,是黃河由此南下的咽喉,地勢險峻,水流湍急,形成急瀑暴流。);“弄潮兒”,即在錢塘江潮水期下水戲游。在這些危險之地游泳,危險性極大,故許多人不幸溺水喪生。為此,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杭州官府曾下令禁止弄潮,但卻擋不住人們的熱情,屢禁難止。現代游泳運動的起源
1828 年,英國在利物浦喬治碼頭修造了第一個室內游泳池。到19 世紀30 年代,這種泳池在英國各大城市相繼出現。1837 年,英國倫敦成立了第一個游泳組織,同時舉辦了英國最早的游泳比賽。1869年1 月,在倫敦成立了大城市游泳俱樂部聯合會(現英國業余游泳協會前身),并把游泳作為一個專門的運動項目正式固定下來。隨后游泳傳入各英殖民地,繼而傳遍全世界。
1.提升心肺功能
長期堅持游泳,心肺功能會發生這些變化:心臟每分鐘能泵出更多血液;身體能更好地利用吸入的氧氣;降低心率;改善血壓、呼吸、血液循環。那么,心臟不好的人可以游泳嗎?對于病情穩定的心臟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或者在心臟病發作、心律失常后的康復期間,游泳可以讓心臟功能更強、更高效,降低以后心臟病發作的概率,是有利于患者康復、改善健康狀況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心臟病患者游泳前需聽取醫生的指導,進行風險評估,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計劃,從小幅度開始循序漸進。同時,考慮到氣溫和濕度會影響血液循環和呼吸,加重心臟負擔,心臟病患者應盡量選擇室內泳池。
2.增強抵抗力
游泳池水溫常為26 攝氏度到28 攝氏度,在水中浸泡散熱快,耗能大。為盡快補充身體散發的熱量,以供冷熱平衡的需要,神經系統便會快速作出反應,使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增強人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抵御寒冷。因此很多人選擇冬泳來增強體質,并不是沒有道理的。經常參加冬泳的人,由于體溫調節功能改善,就不容易傷風感冒,還能提高人體內分泌功能,使腦垂體功能增加,從而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
3.利于骨骼關節
和走路、跑步、騎車等地面運動不同,由于水的浮力,大大減小了體重給膝關節帶來的壓力。而水的粘滯性可以起緩沖作用,讓運動速度無形中變慢,避免關節受到沖擊。這樣一來,即使是身體虛弱、平衡能力不好或某個部位疼痛的人,也可以很好地適應水上運動。
多項研究發現,水上運動能讓關節炎患者更好地活動關節,減少骨關節炎引起的疼痛,而不會導致癥狀惡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還可以進行水療(在溫水池中鍛煉),相比其他的運動,對病情的改善效果更明顯。
4.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游泳能有效刺激內啡肽的分泌,幫助人們釋放日常的工作生活壓力。此外,游泳還跟瑜伽一樣能使人們充分放松自己的身體,要是和有規律的深呼吸結合起來的話,效果會更好。
同時,游泳還能使人們鎮靜下來,排除外界干擾,變得更加專注,這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人們緊張和抑郁的程度。而相關研究更是證實,游泳還可通過一種被稱為海馬神經再生的過程來幫助恢復因壓力而出現受損的大腦功能。
5.燃脂減重塑型
游泳時身體直接浸泡在水中,水不僅阻力大,而且導熱性能也非常好,散熱速度快,因而消耗熱量多。除了水的導熱能力比空氣大25 倍的低溫作用外,根據生物化學原理,長時間的游泳其能量代謝主要是以有氧代謝為主,而有氧代謝主要先消耗掉身體內多余的糖和脂肪。因此,在水中運動,會使許多想減肥的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泳還能使各部位的肌肉都得到鍛煉。為了適應水中的活動,長期游泳的人可以鍛煉成為較好的“流線型”身材——胸廓變大,臀部變窄,身體修長,體格健壯,也就是平時人們常說的上寬下窄的“倒三角形身材”。這是健美愛好者最希望擁有的理想身材。
1.腹瀉
腹瀉是最常見的與游泳相關的疾病之一。相信不少人在游泳后出現腹瀉的經歷。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與游泳池的衛生情況息息相關。引起泳池腹瀉的常見病原微生物有:
寄生蟲:隱孢子蟲、賈第鞭毛蟲。
細菌:志賀氏菌、大腸桿菌O157。
病毒:諾如病毒。
一般來說,泳池在開放前會投放含氯或含溴的消毒劑,殺滅病原微生物。但是哪怕在經過標準氯化消毒的池水里,它們也能存活幾分鐘到幾天,其中隱孢子蟲存活能力最強,長達7 天以上。所以,游泳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注意個人衛生健康情況。當自己出現腹瀉等情況時,應避免下水感染他人。如果確認是隱孢子蟲導致的腹瀉,要等完全康復2 周后再下水游泳。另外,應選擇淋浴后再下水游泳。因為沖洗之后,身上大部分的污垢、汗水和油脂會被去除,可避免消耗水里的余氯或余溴,削弱消毒殺菌作用。
第二,注意游泳時盡量避免喝進泳池中的水。可以攜帶殺菌漱口水,游泳后及時漱口殺菌。
第三,帶孩子游泳的家長,一定要及時帶孩子使用洗手間,避免兒童憋不住在水里“就地解決”。
第四,提前買好專用試紙進行檢測,確保游離性余氯或余溴的水平和pH 值達標,符合下水的標準。
2.皮膚類相關疾病
除了腹瀉,一些皮膚癥狀也可能在游泳后出現。比如熱浴池毛囊炎,又叫熱桶毛囊炎(hot tub folliculitis)、銅綠假單胞菌毛囊炎。
如果溫泉池、浴缸或公共泳池清掃消毒不達標,被這種細菌污染了,使用設施的人就有可能患上毛囊炎。一般癥狀是皮膚瘙癢,長出米粒大小紅紅的丘疹,周圍伴有水皰和膿皰,尤其是泳衣遮住的皮膚部位,往往病情更嚴重。因此,建議使用公共游泳設施后,立刻脫下泳衣進行淋浴,使用沐浴露、肥皂進行徹底清洗。換洗下來的泳衣也應徹底清洗消毒。
3.眼口鼻過敏、發炎
游泳后出現眼睛發紅發癢、鼻子喉嚨發炎是很常見的。不少人以為是池水里混雜了汗液和尿液,水太臟了導致不舒服,其實并不盡然。大多是由水里消毒劑——氯(主要是次氯酸)引起的過敏癥狀。
次氯酸會與人帶進泳池的“臟東西”(如尿液、糞便、汗水、污垢、死皮細胞和除臭劑、化妝品等)里的氨結合。這會導致兩個問題:一方面是導致余氯減少,消毒殺菌作用被削弱;另一方面,還會產生一種叫氯胺的化學物質。
一般來說,如果游泳池消毒措施得當,不會有強烈的氯氣氣味。我們在泳池聞到的刺鼻“氯”味,其實是氯胺的氣味。所以,泳池里這種氣味越大,并不是所謂的“消毒劑濃度越大效果越好”,反而暗示著水里沒有足夠的氯,消毒效果可能變弱了。水中的氯胺會揮發成氣體,而室內泳池的通風往往不如室外泳池,更容易有這種氣味。
氯胺的危害是:導致眼睛發紅和發癢;皮膚受刺激出現皮疹。吸入泳池上方含氯胺的空氣,可能會引發呼吸道癥狀,如鼻子受刺激發炎、咳嗽和喘息等;對于哮喘患者,還可能會引發哮喘發作。
4.游泳性耳病
游泳引起的外耳道炎,一般是由于水長期滯留在外耳道、形成潮濕環境滋生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炎癥。外耳道炎的常見癥狀為:拉扯外耳、或按壓外耳前方的小突起(耳屏)的時候,會覺得痛;耳朵內發癢、流膿;耳朵發紅、腫脹。
除了外耳道炎,中耳炎也偶有發生。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竇及乳突氣房)全部或部分結構的炎性病變。游泳后發生的中耳炎,一方面可能與嚴重的外耳道炎導致鼓膜穿孔,細菌上行侵犯到中耳繼發中耳炎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與游泳時嗆水有關,因為泳池水并不是那么“干凈”,水中的細菌可以經鼻腔和鼻咽部逆行至咽鼓管并且蔓延到中耳腔黏膜,造成水腫感染,使中耳出現積液、阻塞,分泌物在里面流不出來,就會導致中耳炎。
如何避免游泳性耳病的發生呢?我們可以注意下面這些事:
1.游泳前先確認自己是否患有耳病,若患有如化膿性中耳炎等耳病的人在痊愈前不建議游泳。因為耳朵進水以后可能使病情加重,炎癥遷延不愈。
2.游泳時使用專用的耳塞也是一種預防耳道進水的方法。
3.游泳后及時清理外耳道里的水。一般建議單足跳。具體方式是:用同側的手牽拉耳廓,頭偏向下,用同側下肢單足站立,跳動數次,耳內的水就會自行流出,耳道慢慢變得干燥。不過,外耳道并非筆直,也有不容易清理的凹陷處,因此還可以選擇吹風機吹干。但是,不能用熱風對著耳朵直吹,應選擇自然風、最低速檔,與耳朵保持10 厘米以上的距離,吹一會兒即可。
除了上述疾病,很多人游泳時都會遇到一件煩心事——抽筋!
抽筋又叫肌肉痙攣,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強直收縮,導致肌肉僵硬、疼痛難忍,很難動彈。在游泳中,手指、大腿、小腿及腳趾都容易發生抽筋,主要是因為水冷刺激、饑餓、過飽、大量排汗、身體疲勞等原因,使肌肉收縮失調引起抽搐,處理不當的話,會導致溺水。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如何預防抽筋。
1.下水前務必要進行熱身運動。
2.游泳前應考慮身體狀況,建議不要在疲勞、饑餓、過飽的狀態下游泳。
3.游泳前可以適當補充蛋白質與鈣。
4.下水前先適應水溫,比如在四肢淋一些水,然后再緩緩入水。
5.游泳時間不宜太長。
若游泳時還是出現了抽筋癥狀,可以按照如下方式緩解:
1.首先應保持鎮靜,積極自救。因為越驚慌越會出現嗆水現象,并會加重抽筋癥狀。
2.如果手指抽筋,可將手握拳,然后用力張開,迅速反復多做幾次,直到抽筋消除為止。
3.如果小腿或腳趾抽筋,先吸一口氣仰浮水上,用一只手握住抽筋肢體的腳趾,并用力向身體方向拉。同時用另一只手壓在抽筋肢體的膝蓋上,幫助抽筋腿伸直。
4.如果大腿抽筋,先吸一口氣仰浮水上,舉起痙攣的大腿和身體成直角,兩手抱著小腿用力屈膝,使抽筋的大腿向身體方向拉伸,緩解抽筋。
5.及時上岸,擦干身上的水分,使用浴巾保暖。
6.如果抽筋部位仍有疼痛感,可適當按摩來緩解疼痛。
只要我們合理游泳,注意環境衛生與個人衛生,無論你在哪個年齡段,游泳對身心健康都有好處,可以說是老少咸宜。因此,抓住炎炎夏日的尾巴,縱身跳入泳池,享受清涼與健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