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衛
(甘肅省白銀市第二人民醫院 檢驗科 甘肅白銀 730900)
目前醫學免疫實驗室傳染病檢驗科可以盡早為患者診斷出所患的是哪種疾病,以及疾病的類型、病癥特點等,及早制定出高效的干預方法,從而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有助于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1]。但醫院的檢驗科是醫院感染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傳染源最為集中的區域。檢驗科除了與門診、住院患者接觸外,還與傳染性很高的臨床標本密切接觸,如肝炎患者的血液、結核患者的痰液、梅毒和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及體液等,一旦防護不當就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對其身體造成嚴重危害[2]。因此,我院檢驗科通過檢測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的相關樣本,以了解免疫實驗室傳染病的高危因素,對其嚴格把控,采取規范操作,以減少醫院感染,這對保證檢驗科免疫實驗室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在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這一時間段,對我院健康檢驗者(22007 例)、門診患者(47309 例)、病房患者(36581 例)的血液、痰液、體液、排泄物等標本進行檢測與分析,篩選出有傳染病的檢測標本共計73590 例,傳染病類型分別是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結核、梅毒、艾滋病。
對7 種傳染病的相應檢查項目(HAV、HBV、HCV、HEV、TB、TPPA、HIV)進行檢測。其中HAV、HBV、HCV、HEV、TPPA、HIV 采用酶聯免疫法進行檢測,其中HAV、HBV、HCV、HEV 試劑均購自江蘇江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PPA、HIV 試劑購自上??迫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TB 采用膠體金方法進行檢測,試劑購自上海奧普生物有限公司。為了保證實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上述指標在檢查時要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檢測完畢及時作陰陽對照,嚴格把控質量關。
對本研究的檢測標本采用SPSS26.0 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進行表示,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我院在本次研究中共選取傳染病檢測標本73590 例,其中陽性標本共計7161 例,總陽性率為9.73%。除此之外,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陽性標本排在前3 名的傳染病類型依次是乙型肝炎、戊型肝炎、梅毒。標本中門診患者的陽性率高于病房患者的陽性率。見表1。

表1 我院3500 例檢測標本的傳染病類型及陽性情況分析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醫院檢驗科免疫實驗室也偏重于該科室經濟、信息、質量方面的發展與管理,而忽略了感染方面的管控,造成醫院感染率居高不下的局面,不僅對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還影響了醫院的服務質量[3]。本研究的結果提示,乙型肝炎、戊型肝炎、梅毒在我院的發病率較高。有文獻報道[4],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的數量在我國國內已超過1 億,其中有部分患者已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損害。梅毒較其他傳染病的傳染性更強,危害性更大,且隱性梅毒的發病率增幅越來越明顯[5]。另外,本研究還發現,標本中門診患者的陽性率高于病房患者的陽性率,原因可能是門診工作人員對傳染性標本檢測時不夠仔細與嚴謹,如接打電話后雙手未進行消毒滅菌等,導致患者的陽性率增高。
對本研究呈現的結果進行總結,筆者認為我院醫學免疫實驗室的感染高危因素如下:其一,檢驗科室布置不合理,對交叉感染的重視不夠[6]。為檢測各種項目而添置新型設備,使檢驗科免疫實驗室空間變得狹窄、擁擠,此時清潔區與污染區相互交叉,導致交叉感染的風險增高。另外,通風、換氣的設備工作效率低,長期性的檢測、處理各種傳染病的標本會使感染的概率增加。其二,檢驗科工作人員工作強度大。我院乙型肝炎的陽性率一直居高不下,又有新的傳染病不斷出現(如艾滋病、梅毒等),工作量明顯上升,而臨床中并未配備相應的工作人數,導致現有工作人員超負荷工作,造成絕大多數人的工作積極性下降。其三,檢驗科工作人員職業防護意識薄弱。(1)消毒、隔離觀念不強,對其危害性重視不足。在檢測傳染病標本的過程中不能嚴格按照院內制定的《消毒隔離制度》來執行。如對操作過傳染性標本的臺面、柜子等使用紫外線照射外,未及時應用消毒劑進行擦試;有些工作人員會穿著工作服進入清潔區,用可能受過污染的手套發放檢查報告單,缺乏隔離意識。(2)檢驗科廢棄物處理不當。對于廢棄的體液、血液標本以及采血針、輸液管等,檢驗科對其處理上都有特殊的要求,流程復雜,此過程中有一個環節處理不當,就可引發醫院的院內感染。其四,檢驗科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有待提高。當工作人員高度疑似某位患者患有傳染性疾病時,需2 次及以上的驗證,確保準確性。其五,檢驗科保潔人員感染防護意識差。檢驗科的保潔人員是傳染源的密接者,在處理科室地面、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以及醫療廢棄物時,由于缺乏醫學知識,往往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嚴重后果。
針對我院醫學免疫實驗室傳染病檢驗出現的感染高危因素,采取如下規范性操作進行感染防控:其一,健全規章制度。按照實驗室的標準對我院檢驗科進行布局,污染區與清潔區分離。在醫院感染管理科協助下,主任及主要負責人根據本院的實際情況,定期更新各種規章制度,如《生物安全防范措施》《檢驗科醫院感染管理制度》《職業暴露應急預案》等,并與其他醫院進行定期座談會,健全院感防控平臺,建立自查機制。其二,擴充檢驗科人員,調整其工作狀態。若檢驗科工作量超負荷,需擴充檢驗人員。對于在崗職工,加強心理疏導,調動工作積極性,確保在工作高效運轉的同時避免醫院感染的發生。其三,加強崗位培訓,規范處理廢棄物。對檢驗科在崗的工作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相關法律法規的崗前培訓,考核其職業防護、消毒、隔離等最基礎的醫院感染知識及操作技能,只有合格后才能上崗。對檢驗科的醫療廢棄物實行專人-專車-專運-專管-專放[7]。如廢棄物是各種病原體的培養基,需高壓滅菌后,經過專用通道,方可送到院內的醫療廢物暫存點。對于醫療廢棄物暫存區域需加強安防措施,如廢棄物、運送車必須每日消毒,對處理廢棄物的種類、數量、地點、時間要有詳細記錄,以避免醫療廢棄物的流失[8-9]。其四,端正檢驗科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提高感染防控意識。工作人員要時刻提醒自己處于傳染環境中,要有防控感染的意識,工作時穿上工作服、工作鞋,戴上工作帽、手套及口罩,工作中必須按無菌操作進行檢測各種標本。為避免污染檢查報告單,其應由專人發放。定期為工作人員進行相關流行病的抗體檢測,如HIV、HBV、TPPA、TB 等。其五,加強檢驗科保潔人員的崗前、在崗培訓。保潔人員需要接受崗前培訓,知曉檢驗科的工作制度及保潔標準,明確工作流程,崗前培訓合格后持證上崗。在崗期間,由院感防控監督部門負責人不定期對其進行抽查,查漏補缺,提高工作質量。另外,筆者認為檢驗科工作人員應加強與門診患者的溝通,針對來院前就懷疑自己感染上傳染性疾病的患者,應陪同患者一起取報告單,當結果為高度疑似時,同患者一起回門診,及時與門診醫生溝通,并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防止重大傳染病有效資料的丟失。
綜上所述,我院醫學免疫實驗室傳染病檢驗科作為感染的集中區域,雖然導致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客觀存在,但可以通過規范操作來進行防控。因此,及時、有效地對檢驗科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進行把控,是防止檢驗科工作人員感染、保證患者安全就診、確保醫療質量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