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 趙輝
(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 麻醉科 甘肅蘭州 730000)
無痛胃腸鏡檢查是指給予患者一定劑量的麻醉劑,使其在檢查過程中達到暫時性深度睡眠,在檢查完畢后即可恢復正常,整個檢查過程患者的狀態是無痛苦、無記憶的[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患者對無痛胃腸鏡檢查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苯磺酸瑞馬唑侖是新一代苯二氮卓類藥物,起效快,恢復迅速,代謝的過程不依賴肝腎功能,代謝產物無活性,無蓄積[2]。但單純苯磺酸瑞馬唑侖應用于無痛胃腸鏡檢查時,有一部分患者會發生嗆咳、體動等不良反應,因此,苯磺酸瑞馬唑侖聯合其他的麻醉藥物作為無痛胃腸鏡檢查的理想方案值得探討。既往文獻顯示,阿片類鎮痛藥物與鎮靜藥協同作用于無痛胃腸鏡檢查,有著良好的麻醉效果[3]。因此,本研究將阿芬太尼復合苯磺酸瑞馬唑侖用于無痛胃腸鏡檢查,以期探討該麻醉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
本研究對象為2020 年9 月~2021 年9 月我院行無痛胃腸鏡檢查的60 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60 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30 例。觀察組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齡18 歲~42 歲,平均(35.13±4.27)歲,BMI 18 千克/平方米~27 千克/平方米,平均(23.48±2.01)千克/平方米。對照組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齡20 歲~45 歲,平均(35.30±4.51)歲,BMI 20 千克/平方米~28 千克/平方米,平均(23.50±2.03)千克/平方米。
2 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患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納入標準:年齡為18 歲~45 歲,BMI 為18 千克/平方米~28 千克/平方米者;ASA 為Ⅰ級~Ⅱ級者。
排除標準:既往有麻醉過敏史者;肝腎功能有障礙者;精神、認知功能有障礙者。
行無痛胃腸鏡檢查前需禁水2 小時,禁食8 小時,入室后開通靜脈通路并連接監護儀,持續監測生命體征指標。患者行高流量面罩吸氧去氮,當SpO2介于99%~100%,氧流量介于5 升~6 升/分鐘時進行麻醉誘導。觀察組靜脈注射阿芬太尼(8 微克/千克)與苯磺酸瑞馬唑侖0.15 毫克/千克,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行進鏡檢查,若檢查中患者出現體動需靜脈推注追加丙泊酚50 毫克或苯磺酸瑞馬唑侖2.5 毫克。若患者的SpO2<90%則應立即進行面罩輔助通氣,采用Ramsay 鎮靜評分控制麻醉的深度(應在4~5 級)。當患者心率、血壓平穩(各基礎值在檢查前的±20%內),無頭暈、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完全清醒,步態穩定時,可在家屬陪同下離室。對照組除麻醉藥物[靜脈注射阿芬太尼(8 微克/千克)、丙泊酚(2 毫克/千克)]與觀察組不同外,其余均與其一致。
(1)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麻醉前(T0)、胃鏡通過喉部(T1)、腸鏡時(T2)、檢查完畢(T3)時的HR、MAP、SpO2水平。(2)麻醉效果指標:從起效時間、蘇醒時間、離室時間方面進行對比。(3)認知功能指標:分別于T0、T3 應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MMSE 量表總分30分,得分越高則患者的認知功能越佳。(4)記錄呼吸抑制、頭暈、嗜睡、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事件。

觀察組的HR 在T1、T2 時點高于對照組,MAP 在T1 時點高于對照組(P<0.05),SpO2在各時點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2 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表1 2 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組別 HR(次/分) MAP(mmHg) SpO2(%)T0觀察組(n=30) 74.28±7.59 75.74±8.34 93.51±5.65對照組(n=30) 72.38±7.11 77.28±9.94 92.41±2.79 T1觀察組(n=30) 68.35±5.53? 65.92±8.53? 99.77±0.63對照組(n=30) 60.14±5.39 58.57±4.25 98.47±0.78 T2觀察組(n=30) 70.53±5.48? 68.83±6.11 99.86±0.66對照組(n=30) 63.73±6.15 67.99±4.40 99.29±0.88 T3觀察組(n=30) 73.01±4.75 69.90±6.49 99.18±1.20對照組(n=30) 72.84±7.44 71.16±7.42 98.50±0.85
觀察組在檢查過程中藥物追加次數>3 次的0例,對照組為6 例(20.00%),有顯著性差異(P<0.05);2 組的離室時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的起效時間長于對照組,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 組麻醉效果指標對比(min,)

表2 2 組麻醉效果指標對比(min,)
組別 起效時間 蘇醒時間 離室時間觀察組(n=30) 1.27±0.22 4.64±1.60 34.84±5.25對照組(n=30) 1.71±0.36 6.14±1.97 35.89±6.01 t 值 5.712 3.237 0.721 P 值 <0.001 0.002 0.474
2 組的MMSE 量表評分在T0、T3 時點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T0、T3 時點觀察組的MMSE 量表評分分別為(28.89±1.12) 分、(28.83±1.11)分;對照組分別為(29.03±0.96)分、(28.90±1.00)分。
2 組間頭暈、嗜睡、惡心嘔吐、體動、嗆咳的發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呼吸抑制、低血壓、心動過緩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 組不良反應指標對比
無痛胃腸鏡的檢查因安全、舒適已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在無痛診療中考慮到鎮痛與鎮靜藥物的協同作用優于單用鎮靜藥物,故本研究2 組均選擇復合新型阿片類鎮痛藥物阿芬太尼,因它起效時間約30 秒,維持時間可達15 分鐘,代謝快且在血流動力學的平穩性、抑制嗆咳上有顯著優勢[4]。丙泊酚是傳統無痛診療麻醉的常用藥物,廣泛應用于臨床達20多年,鎮靜作用強,起效及蘇醒都很快,這也是本研究將其作為對照組的原因。但是丙泊酚在無痛診療中存在著血流動力學波動大、欣快感等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而且在呼吸、心血管系統上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我國新一代苯二氮卓類藥物——苯磺酸瑞馬唑侖由于其高效、速效、短效、副作用少等優點而被批準用于胃腸鏡檢查,為無痛胃腸鏡檢查的提供了新的麻醉選擇。目前,苯磺酸瑞馬唑侖也逐漸應用于成年人的無痛胃腸鏡檢查中,效果不錯[5]。因此,本研究將阿芬太尼復合苯磺酸瑞馬唑侖用于無痛胃腸鏡檢查中,旨在探討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HR 在T1、T2 時點高于對照組,MAP 在T1 時點高于對照組,SpO2在各時點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提示阿芬太尼復合苯磺酸瑞馬唑侖的血流動力學更為平穩。與張恩軍[6]研究結果相似。觀察組在檢查過程中藥物追加次數>3 次的0 例,對照組為10 例(33.33%),有顯著性差異,提示苯磺酸瑞馬唑侖一般不用追加劑量即可達到平穩、快速的完成檢查,而丙泊酚藥物追加次數則較多。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提示可能與胃腸鏡檢查過程中丙泊酚追加次數較多有關,且復合阿芬太尼也減少了苯磺酸瑞馬唑侖的總用量,可明顯縮短患者機體代謝鎮靜藥物的所用時間,故蘇醒時間較早。2 組的MMSE 量表評分在T0、T3 時點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提示本研究采用的MMSE 量表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并示發現有改變,原因可能是無痛胃腸鏡檢查所用時長較短,應激反應小。觀察組呼吸抑制、低血壓、心動過緩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阿芬太尼復合苯磺酸瑞馬唑侖對機體的呼吸抑制較輕,發生心血管事件不良反應低。與李富貴等[7]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國外有文獻[8]顯示,將苯磺酸瑞馬唑侖應用于ASAⅢ級患者的結腸鏡檢查中,無嚴重的并發癥發生,也說明了苯磺酸瑞馬唑侖也適用于高危患者無痛胃腸鏡檢查。
綜上所述,阿芬太尼復合苯磺酸瑞馬唑侖用于無痛胃腸鏡檢查時血流動力學平穩,清醒時間早,對機體的呼吸抑制較輕,發生心血管事件不良反應低,故該復合方案用于無痛胃腸鏡檢查是有效的、安全的。但本研究也存在著樣本量小的不足,日后還有待于擴大樣本量,行多中心對照研究,進一步研究該復合方案在臨床無痛診療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