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妍
(廣西工程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22)
生態資源通常指山水林田湖草等既能提供物質產品或要素,又能起到生態調節功能的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和環境價值[1],是生態產業化的基本生產要素。關于生態產業化的定義,學術界普遍認為生態產業化是以生態學與經濟學等學科理論為依據,以森林、濕地、草原、湖泊等生態資源為特殊資產,通過社會化大生產、市場化經營的方式,將生態資產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投入生產出生態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生態資源的增值和保值[2-4]。溫鐵軍等進一步指出生態產業化是活化不被定價而長期沉淀的自然資源,通過生態資源價值化實現形式的創新,促進資源要素有序流動[5]。關于生態產業化的演化路徑,學者們普遍認為生態資源必須經過所有權的確認升級成為生態資產[6],劉小雙等學者進一步總結了從生態資源、生態資產、生態資本、生態產品或者服務到生態生態產業化的內在演化邏輯[7]。生態產業化、生態價值、生態資本化路徑等生態經濟的相關理論及觀點為區域生態產業化發展奠定了相關的理論基礎。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上升為我國發展的基本方略和重要國策,特別是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學者們開展了區域生態產業化的實踐探索,研究鄉村地區如何培育的生態產業,如對貴州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協同發展理論與實證[8],對南平市推動建立“生態銀行”研究[9],對百色市鄉村地區生態資源利用的研究[10]等。鄉村生態產業化實踐方面,浙江省鄉村生態產業化走在全國的前列,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形成的美麗鄉村建設、鄉村生態產業化發展經驗是其他區域開展相關探索實踐的典型案例。
凌云隸屬百色市,位于云貴高原東南部邊緣,縣域面積2053平方公里,屬于桂西北山原地帶,整個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3.32%;平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3.28%,是廣西典型的大石山區。
(1)從經濟發展水平看,2020年凌云縣區生產總值48.6億元,在百色市11個縣(區)中排名第七,在廣西111個縣(區)中排名第103;人均GDP為1.46萬元/人,遠低于廣西和全國平均水平。2020年凌云縣被認定為脫貧摘帽縣,但財政收入低下、工業底子薄,對經濟的支持能力不強,工業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缺乏龍頭企業和大項目帶動,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仍然比較落后。

圖1 2015年~2020年凌云縣GDP、財政收入變化情況
(2)從產業結構看,三次產業結構從2015年的27.75∶42.12∶30.13調整到2020年的22.5∶23.9∶53.6,一產、二產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三產比重逐漸上升。農業方面以茶葉、桑蠶、油茶、烏雞、茶鄉黃金冠雞等特色種養業為主;工業方面以建材、精制茶加工等傳統加工制造為主,全縣工業經濟總量不夠大,產業、產品結構不夠優,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足;服務業方面,旅游業發展迅速,全年接待游客220萬余人次,綜合消費20億元。

圖2 2015年(上)與2020年(下)凌云縣三次產業結構對比
(3)從城鄉發展看,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凌云縣常住人口為18.8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38.2%;2020年城鄉收入差距為2.93,低于廣西的2.41和全國的2.56,城鄉收入差距較大,城鄉發展不協調,鄉村產業基礎和基礎公共服務薄弱,已脫貧人口內生動力不足,持續增收困難等問題依然突出。鄉村仍是凌云縣最難啃的“硬骨頭”,凌云縣要實現共同富裕,推動鄉村地區振興發展是必由之路。

圖2 2020年凌云縣城鄉收入比與廣西、全國對比
凌云縣素有“古府凌云”“茶鄉凌云”“山水凌云”“長壽凌云”“活力凌云”“壯志凌云”之美譽,生態資源優勢顯著。
(1)生態產品品牌優勢。凌云縣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蠶桑之鄉,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茶葉、蠶繭、中草藥、山泉水等綠色產業資源質優量豐,年產干茶6028噸,銷售鮮繭4612.3噸,油茶籽產量2.18萬噸,烏雞、茶鄉黃金冠雞出欄突破100萬羽。凌云白毫茶獲“凌云白毫”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是亞洲唯一能加工出綠紅白黃黑青六大類茶品的茶樹品種,“凌云烏雞”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擁有茶葉、大紅枇杷、牛心李等一批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表1 2020年凌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
(2)生態旅游資源優勢。凌云縣是中國最佳養生休閑旅游名縣、國家園林縣城,享有“山上水鄉、古府凌云、宜居天堂”的美譽,擁有國家4A級景區3個,3A級景區5個,國家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濕地公園1個。境內自然生態環境得天獨厚,擁有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茶文化源遠流長,是商務部茶業出口基地;千年古府文化、泗城土司府等文化底蘊深厚;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鮮明,擁有壯族72巫調、壯族吼喊歌圩、壯族夜婚習俗、瑤族長號藝術等多項國家、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表2 凌云縣旅游文化資源統計表
(3)綠色生態環境優勢。凌云縣屬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縣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8.6%,鄉(鎮)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地表水水質達標100%。森林覆蓋率達84.28%,全縣森林覆蓋率比“十二五”時期高出6.24個百分點,居廣西第三,百色第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飲用水源保護區等受保護面積占國土面積的39.5%。獲批國家級生態環境導向型開發(EOD)模式試點,成為廣西唯一入選項目。
凌云縣雖然生態資源豐富,但是生態資源潛力開發深度不夠,生態資源生產方式相對粗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態產業鏈尚未構建起來。凌云縣對生態資源的開發形式主要集中于單一要素利用,區域關鍵生態優勢未能轉化為生態產業發展的基礎支撐。如茶產業,以茶葉種植和茶葉加工為主,缺乏后續等茶葉飲品加工、茶酒等精深加工環節,整個產業還為做到深層次、長鏈條的開發。對于蠶繭、中草藥、山泉水等生態資源的開發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前端種植環節,資源能源就地轉化率低,尚未形成生態產業鏈。二是多元化對生態旅游體系尚未形成。凌云縣雖然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旅游資源挖掘開發不足,旅游產品不夠豐富,旅游與古府文化、紅色文化、體育、農業的融合度不高,旅游服務體系有待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薄弱,缺乏跨區域精品旅游線路。三是森林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雖然森林覆蓋率達84.28%,但森林資源潛力未能充分釋放,森林碳匯、森林旅游等產業亟待開發。此外,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進而在轉化為生態資產的機制體制尚未建立。
依托凌云縣生態資源優勢,以深圳鹽田區對口幫扶凌云縣對契機,打造全新對生態產業結構模式、特色生態產業鏈和核心生態產品品牌,實現生態資源產業化發展。
充分利用生態農產品資源、生態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發展生態茶葉產業、桑蠶產業、茶油加工產業、凌云烏雞產業和生態飲品產業五大生態農產品產業鏈,高端林業加工、特色經濟林、林下種養殖、森林旅游和林業碳匯五大生態林業產業,生態康養旅游、文化旅游和紅色旅游、體育旅游四大旅游產業,形成“5+5+4”的生態產業體系。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產業鏈的模式,將生態農產品、林地、湖水等生態資源向生態資本轉化;通過生態空間與產業形態融合發展的模式,將生態旅游空間與旅游與農業、文化、體育、康養等元素融合,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協同發展和良性互動。
(1)構建特色生態農產品產業鏈。圍繞凌云茶葉、蠶繭、中草藥、山泉水、烏雞等特色優勢農產品,推動單個生態種植產業向系統生態產業化轉變,形成若干條生態農產品產業鏈。一是構建生態茶葉產業鏈,上游鞏固茶葉生態化種植規模,中游延伸發展茶葉產業精深加工,重點開發茶酒產品,積極研發推出茶食品、速溶茶、茶膠囊等多種含茶類產品,實現茶產品的形態與功能多樣化,提高茶葉附加值;拓展發展發展茶文化旅游,促進茶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二是構建桑蠶產業鏈,上游擴大桑葉種植面積,推動發展桑蠶加工,創新開發桑果酒、桑果汁、桑葉茶、桑葉菜、桑葉粉、桑藥材、桑枝菌、桑枝板材等產品;開發桑葉有機肥、提取桑葉綠素等深加工產品;積極開發蠶沙葉綠素、蛹蛋白、蛹蟲草、蛹油、食用蛹蛾、蠶蛾酒等新產品,最大化延伸產業鏈。三是構建茶油加工產業鏈,上游建設優質高產山茶油原料、茶林示范合作基地,積極延伸發展保健、化妝品精油、茶皂素等副產品,推進建設山茶油文化展示體驗和山茶油品種標本園,加強凌云油茶品牌建設,著力構建油茶研發、良種培育、種植、精深加工、銷售、農文旅開發的油茶全產業鏈。四是構建凌云烏雞產業鏈,依托“凌云烏雞”品牌,推動凌云烏雞養殖向前后端延伸、上下游延伸,構建種雞培育、雞苗生產、肉雞養殖、有機肥加工、飼料加工、屠宰加工、肉雞深加工、冷鏈物流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打造凌云烏雞產業一二三融合核心示范基地,實現凌云烏雞產品增值、產業增效。五是構建生態飲品產業鏈,依托國家生態縣品牌和優質水資源、特色水果優勢,大力培育健康飲品加工產業和山泉水產業,開發桑葚果汁、牛心李汁等飲料產品,瞄準健康水、兒童水、嬰兒水、學生水等細分市場,打造系列高端健康飲用水產品。
(2)構建特色生態林業經濟體系。充分利用凌云縣的森林資源,發展高端林業加工、特色經濟林種植、林下經濟、森林旅游、林業碳匯等林業經濟,促進林業資源產業化發展。一是發展高端林業加工,依托凌云本地以及周邊地區的木材資源,做大各種木材木料、人造板、單板、指接板、纖維板、生態板等板材加工,加快發展實木地板、高檔實木家具、實木門等高端產品,積極延伸發展下游人造炭、顆粒燃料、木油加工,促進林業加工產業鏈高端化發展。二是發展特色經濟林,推進打造以八角為主,烤煙、堅果等為輔的多元特色經濟林體系。重點構建八角產業鏈,上游建設八角標準化種植園區,推動八角低產改造;中游延伸發展加工產業,建設八角加工產業園,引進或培育八角產品深加工企業,引進莽草酸、茴香油、茴香腦等系列產品的生產線;下游建設以八角為主導的農村土特產品集散基地。三是發展林下種養殖,在條件適合的森林區域建設林下中草藥材種植經濟區和林下養殖經濟區,探索發展林藥、林菜、林花、林禽、林蜂、林蟲等多種經營模式。四是發展森林旅游,開發星空露營區、康復療養區、森林健康體驗區、森林步道、森林素質拓展區、自然研學百科教育營地等森林旅游產品,促進森林資源與旅游融合發展。五是發展林業碳匯,探索碳匯造林發展新模式,積極參與清潔發展機制碳匯造林項目、中國綠色碳基金支持開展的碳匯造林項目以及其他碳匯造林項目等碳匯項目,提高碳匯收益。
(3)構建農文體旅融合發展體系。整合鄉自然山水風光、古府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旅游資源,全力發展旅游產業,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生態康養文化品牌。一是發展生態康養旅游,依托優質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豐富的中藥材資源,發展生態康養旅游、中醫康養旅游,以建設“候鳥型”養老養生基地為目標,培育發展理療養生業,提升康養服務業水平。二是發展文化旅游,以茶文化、古府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綠色農業等特色資源為重點,開發集觀光、休閑、商務、康養、研學、文化體驗為一體的高端文化旅游產品,加強傳統民俗村落旅游項目包裝策劃,形成歷史賦能、獨具特色、還原傳統的鄉村民俗等文化產品。三是發展紅色旅游,依托彩駕村革命遺址遺跡、黨性教育基地等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文化旅游,開發打造對黨忠誠教育現場課、情景課展示交流等系列紅色研學教育產品,打造凌云紅色旅游教育品牌。四是發展體育旅游,開發戶外攀巖、山地自行車、徒步、馬拉松等體育項目,打造一批精品體育旅游路線。
按照“有標采標、低標提標、無標創標”思路,加強凌云縣農業加工產品品牌建設,打響“綠色、長壽、富硒”品牌。塑強區域公用品牌,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和品牌保護,深入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做好“凌云烏雞”“凌云牛心李”“凌云白毫”等品牌保護工作,擦亮凌云白毫、粵江源泉、凌云烏雞等一批品牌。實施特色產品品牌創建工程,引育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效應的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等共創品牌,繼續培育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產品品牌,重點創響洞藏茶酒、茶山鯉魚、桑果保健酒等一批品牌,加大品牌推介力度,講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公信力和品牌溢價能力。
成立自然資源管理部門,對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開展資產核算和統一管理,建立縣、鄉鎮、村三級自然資源資產賬戶,籌建自然資源銀行,開展自然資源資產核算工作,探索建立實物量核算賬戶,做好生態資本化的基礎工作。借鑒浙江“兩山銀行”試點、中國鄉建院在信陽郝堂村的金融合作社實踐等典型做法和經驗,建立完善自然資源銀行運營、服務、監管、組織等機制體制,通過林權、土地使用權、生態水使用權等生態資源抵押貸款業務,構建企業、集體、村民共建共享機制,促進村集體經濟壯大,農民增收。推進森林碳匯價值摸底,在生態資源資產核算出的價格基礎上,結合環境保護成本和發展機會成本,核算地區的可開發利用的森林碳匯價值,建立自然資源碳匯賬戶,探索建立林業碳匯收益的利益分配機制,為參與碳匯交易做好基礎支撐。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穩步推進珠江防護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生態公益林、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構建森林生態安全屏障。持續增強森林碳匯能力,大力培育混交、復層森林結構,適時調整林分密度,促進林木生長,穩定生態公益林面積,持續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提高森林資源管護水平。強化水環境治理,加強全域297條大小河流水環境保護,加大泗水河、布柳河2條干流及水源洞水系兩條支流流域治理,打造環浩坤湖生態圈,推進中小河流生態治理和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加強流域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提高生態系統水源涵養與土壤保持功能。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推廣有機肥料和測土配方施肥,減少化肥、農藥等的用量,加強秸稈焚燒管控,制定實施方案對污染土地進行修復治理。
圍繞凌云縣生態農產品產業鏈、生態林業產業鏈、生態旅游等生態產業發展需求,建立集價值發現、投資、融資、退出等功能為一體的專業化綠色投融資平臺,為各類生態資源提供權屬交易、抵押、保險等全方位金融服務。引導金融機構、產業發展基金、社會資本等多方金融資源向生態產業化發展集聚,優化提升產業融資環境。積極發展綠色金融,鼓勵凌云縣金融機構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鼓勵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加大綠色信貸發放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助力鄉村綠色循環低碳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