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
王女士的胃炎癥狀從2019 年的4 月開始,持續了大概有4 個月。具體表現為沒食欲,胃易脹,脹到坐立不安,時時刻刻都想揉肚子,精神也萎靡不振,嚴重影響到工作及生活。這期間跑了幾次醫院,做了無痛胃鏡,檢查結果顯示:“慢性胃炎伴糜爛”。中醫西醫都看了,而且都是比較好的三甲醫院。醫生給王女士開了點藥,吃了一個星期藥后情況有所好轉,她便不在意了。過了不久,上面說的那些嚴重癥狀又出現了。
王女士當時的工作壓力也蠻大,每個月都在想如何完成業績,雖然工作的時候會忘記胃的難受,但是工作一忙完,胃就開始難受。而且因為沒有食欲,每天的食量很少,晚餐幾乎都是白米粥,清水面,有時候加點蝦或者肉類。王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去了醫院。消化內科的醫生建議她再做一次胃鏡檢查,還要做幽門螺桿菌檢測。這次的胃鏡結果是: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腸球炎伴糜爛,幽門螺桿菌陽性。
胃炎的發病和多種因素有關,下面了解一下導致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的發病因素。
急性胃炎
應激 嚴重創傷、手術、多器官功能衰竭、敗血癥、精神緊張等,均可導致胃黏膜微循環障礙、缺氧,引起屏障功能損壞;也可增加胃酸分泌,從而損傷血管和黏膜,引起糜爛、出血,甚至潰瘍。

藥物 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抗腫瘤化療藥、鐵劑(如琥珀酸亞鐵)、氯化鉀口服液等,可導致胃黏膜損傷,其中非甾體抗炎藥還會導致黏膜修復障礙。
酒精 乙醇具有的親脂性和溶脂性能,可直接破壞黏膜屏障,從而導致胃黏膜糜爛及黏膜出血。
創傷與物理因素 大劑量放射線照射、劇烈惡心或干嘔、胃內有異物、放置鼻胃管、息肉摘除術等,均可導致胃黏膜糜爛,甚至潰瘍。
慢性胃炎
生物因素 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為幽門螺桿菌,90%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免疫因素 部分慢性胃炎的發病與免疫因素有關,患者血清中能檢測到壁細胞抗體。
飲食因素 過冷或過熱食物、粗糙食物,濃茶、濃咖啡、烈酒,辛辣刺激食物對胃黏膜的長期刺激,均可導致胃黏膜反復損傷,引起慢性胃炎。
化學因素 吸煙是慢性胃炎的發病原因之一,煙草中的尼古丁可影響胃黏膜血液循環,同時使幽門括約肌功能紊亂,造成膽汁反流。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破壞胃黏膜屏障。
年齡或其他因素 年齡增長、營養不良、心力衰竭、肝硬化、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均與慢性胃炎的發病相關。
胃炎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發病率高,常反復發作,不容易治愈是其發病的特點。胃炎是各種刺激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炎癥反應,分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以及少見的特殊類型胃炎。如果不加以重視的話,其病情會持續加重,導致身體營養不良,嚴重的情況下甚至還會發生癌變。因此,在發現患有胃部疾病時,應盡早進行治療,大多數急性胃病在使用藥物控制后,病情都能夠逐漸好轉。
慢性胃炎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高,中年以上人群更為常見。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見的病因,感染后人體一般難以將其自行清除而造成慢性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在發展中國家高于發達國家,我國屬于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的國家,感染率達40%~70%。
胃炎常見的典型癥狀有中上腹疼痛或者不適、惡心、嘔吐、腹脹、食欲減退等,重癥患者可出現消化道出血。胃黏膜損傷導致刺激癥狀更明顯,從而產生中上腹疼痛或不適。
胃炎可導致胃排空減慢、產氣過多,引起腹脹。表現為腹部脹大,或有脹滿感,慢性胃炎可有餐后飽脹感。惡心是胃內不適引起緊迫欲吐的感覺,此時胃張力和蠕動減弱,十二指腸張力增強。
若只是干嘔,此時胃上部放松而幽門部短暫收縮;若是幽門部持續收縮,腹肌收縮時腹壓增高,從而迫使胃內容物急速而猛烈地向上反流,出現嘔吐。也會導致胃腸蠕動減弱,影響胃腸消化功能,胃動力減弱,食物滯留導致產氣過多從而影響食欲。各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糜爛、潰瘍可導致上消化道出血。
胃炎是消化內科常見疾病之一,醫生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與輔助檢查確診。急性胃炎依據病史、癥狀診斷不難,應注意與急性闌尾炎早期、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相鑒別。慢性胃炎的確診有賴于胃鏡檢查和胃黏膜活組織病理學檢查,通過胃鏡檢查可與胃癌、胃潰瘍等疾病相鑒別。
主要有以下幾種檢查項目:
體格檢查 由于腹部癥狀較為明顯,醫生會對腹部做重點查體。但胃炎的體征多數不明顯,有時僅有上腹輕壓而感覺疼痛。
血常規檢查 血常規是臨床常規檢查,可以初步判斷是否存在感染、貧血。
糞便常規和隱血試驗檢查 黑便和糞便隱血試驗陽性均可提示有消化道出血。
幽門螺桿菌檢測 有創檢測包括快速尿素酶試驗、組織學檢查及幽門螺桿菌培養等。
胃液分析 可用于判斷胃酸分泌功能是否正常。自身免疫性胃炎可見胃酸減少,嚴重者可無胃酸;萎縮性胃炎病變主要在胃竇時,胃酸分泌可正常或偏低;非萎縮性胃炎,胃酸分泌可正常或增高。
胃鏡檢查 胃炎可通過胃鏡檢查進行確診。胃鏡能順次地、清晰地觀察食管、胃、十二指腸球部等的黏膜狀態,也是診斷胃炎的主要方法。
病理學檢查 急性胃炎時,可見胃黏膜有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慢性胃炎時,可見顯著炎癥細胞浸潤,可能出現胃黏膜萎縮、腸上皮化生(胃黏膜組織出現了腸黏膜的組織)、異型增生等病理組織學改變,屬于胃癌的癌前病變,胃鏡檢查結合胃黏膜活組織病理學檢查可及時發現早期胃癌。
《人人健康》提示大眾:胃炎主要是由于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而造成的慢性疾病,如果得了胃炎,一定要積極地進行干預、治療,并且喲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不然胃炎有可能發展成為胃潰瘍,甚至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