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波

治國理政經驗交流是當前中非合作的重要著力點,是全面推進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實踐路徑。中國秉持“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攜手非洲國家推動中非互學互鑒,旨在通過經驗交流助推雙方發展,通過人文交流和知識共享增進中非政治互信和價值共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世紀疫情的背景下,準確把握新時期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的目標原則,不斷創新治國理政經驗交流的路徑和方式,對于中非攜手推進發展和治理進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中國和非洲國家經歷了相似的發展階段,中非之間開展治國理政經驗交流是中非合作的重要體現。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要以推進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為引領,以建設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以“真實親誠”和正確義利觀為道義取向,以求同存異、相互尊重、互學互鑒為基本原則,為新時期中非合作提供正確的前進方向。
第一,以推進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為引領。為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中國家疫后重建,習近平主席鄭重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呼吁打造全球發展共同體,推動國際社會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非洲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最為集中的大陸,也是實現和平與發展任務最為迫切和艱巨的地區。因此,中國把非洲作為自身履行大國責任的重要區域,把非洲發展視為推動解決全球發展和治理問題的關鍵。中非雙方全面深化治國理政經驗交流,以經驗互學互鑒助推非洲自主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以人力資源開發助力非洲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以人文交流合作增進非洲的文化自信,成為新時期中非關系全面躍升的重要亮點。中非雙方共同制定了《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宣布實施中非合作“九項工程”,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和能力建設都是重要合作內容。
第二,以建設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中非團結合作是中國對外政策的重要基石,也是當前新型國際關系的典范。建設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既需要政治互信、經濟互助、責任共擔,也需要文化、經驗和觀念互學互鑒。這種經驗交流,包括經濟發展、國家治理、制度建設等方面內容,是彼此在觀念和制度深層次對話基礎上,通過增進彼此理解和認同,進而攜手追求發展和復興的需要。這種治國理政經驗交流的重要性,在于推動中非合作從一般意義上的經貿往來和外交支持,上升到理念對話和知識共享的高度,推動新時代南南合作在內涵和性質上不斷呈現新的拓展和提升。治國理政經驗交流的時代價值,在于通過治理經驗的相互學習共同推動雙方的發展和復興進程,通過戰略互信和民眾認同的不斷增長系牢中非世代友好的情感紐帶。如果說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治理經驗交流主要在于釋疑增信的話,那么中非治理經驗交流則更多著眼于為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打下堅實的理念和思想基礎。從全球層面看,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通過增進雙方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助于促進人類多元文明更加均衡的發展,進而推動世界體系變革完善。

第三,以“真實親誠”和正確義利觀為道義取向。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要求對非合作要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中非關系最大的“義”,就是要把中國發展和非洲自主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與“非洲夢”結合起來,在對非合作中體現中國一貫倡導的義利相兼、以義為先。中國通過提供發展援助和推進人文交流等多種形式,攜手非洲國家分享減貧和發展經驗、擴大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加強衛生健康領域合作、加強科技合作和知識共享,為非洲經濟發展創造內生動力,幫助非洲國家破解能力不足的難題。在部分西方國家仍然執迷于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零和思維,以及不斷固化強化以往的“中心—邊緣”世界發展格局之時,中國攜手非洲國家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為世界發展提供了新的動能,為國際關系貢獻了新的倫理規范,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的國際道義精神。
第四,以求同存異、相互尊重、互學互鑒為基本原則。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明確闡述了中國對非合作奉行的“五不”原則,即不干預非洲國家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內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不在對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在對非投資融資中謀取政治私利。正如中國承諾的那樣,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始終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不僅嚴格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積極踐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更高道德要求。中國十分尊重非洲國家在發展道路上的自主選擇和經驗積累,與他們建立起在文化、思想、觀念、制度上互學互鑒的伙伴關系。這種經驗交流是在相互平等基礎上的互學互鑒、取長補短,非洲國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本土知識也值得中國認真研究和體會。這種經驗交流需要充分了解雙方在文化、制度和觀念上的異同,尊重彼此在治國理政理論與實踐中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在此基礎上發掘最大公約數,找到各方的關切點和契合點,從國家現代化的角度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經驗,從國家構建的角度探討制度選擇和能力建設,從中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構筑共享的文化基礎、觀念共識和價值紐帶。

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最開始從專業技能和發展經驗著手,主要聚焦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要經驗,較大程度上體現為中國經驗的系統總結和對外傳播。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深化拓展。
第一,攜手構建從專業技能、發展經驗到制度、觀念、思想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的治國理政經驗交流新格局。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非洲自主發展意識的提升和中國發展國際影響的不斷增長,中非治國理政和發展經驗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均得到拓展。2000年首屆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創造性地設立非洲人力資源開發基金,支持中非雙方開展技能培訓、科技和教育合作,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經驗交流。2006年中國政府發布首份《對非洲政策文件》,明確提出中非雙方深化治國理政經驗交流,此后有關國家制度、政黨建設等宏觀層面的治國理政經驗開始得到重視,成為中非經驗交流的重要內容。時至今日,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不再局限于一般性的技能培訓和知識交流,而是廣泛涉及文化、制度、觀念、思想層面的互學互鑒,其本質上既是相互學習減貧和發展經驗,通過技能培訓、經驗分享、技術轉讓、能力建設,幫助對方實現發展能力提升的國際發展合作;也是雙方通過制度和觀念的互學互鑒,共同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和道路的人文交流,即通過文化和思想的深度交流夯實雙方的政治互信和拉緊情感紐帶。
第二,全面推進以中國經驗與非洲本土知識雙向互動為特點的治國理政經驗交流新模式。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功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非洲國家紛紛“向東看”,希望探尋并借鑒中國快速發展背后的“成功密碼”。中國的減貧和發展經驗、道路探索,以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治理之道,已成為非洲國家政治精英和民眾津津樂道的話題。因此,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中國經驗的系統總結和對外傳播。與此同時,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作為一種雙向互動,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中國區域國別問題研究的廣泛興起,非洲的洲情、國情、民情、社情開始得到中國學術界的高度重視,非洲的語言、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也逐步得到更加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同時,非洲人對國家和社會的思考,以及他們對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情感和認知都很值得中國人學習和借鑒,即便是非洲國家在發展上走過的彎路也值得中國認真研究,可以幫助中國思考和解決前進道路上遇到的諸多難題。
第三,著力打造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經驗和新時代治國理政新思想新理論于一體的中國話語新體系。對非治國理政經驗宣介,既要講好中國故事,也要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要幫助非洲民眾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對非洲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既需要結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用非洲朋友聽得懂的語言把中國共產黨百年成就和經驗講清楚、講明白;也需要著眼當下,重點講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若干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向非洲國家展示當下中國發展和治理的成就和經驗,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作的努力,以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對世界秩序的思考和對世界發展的貢獻。
第四,與時俱進地回應當下中國與非洲國家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當前世界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普遍面臨疫情防控、經濟復蘇、民生保障等一系列難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顯著增多。當前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尤其需要聚焦三大領域:一是醫療衛生合作,即與非洲國家分享疫情防控經驗,共享疫苗研發和生產的科技成果,提高非洲國家應對疫情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經濟復蘇和民生保障,即通過發展援助、貿易促進、投資驅動多措并舉,推動“一帶一路”合作更加契合非洲可持續發展,幫助非洲國家實現減貧和發展目標。三是數字經濟合作,即在全球疫情帶來的物理隔離背景下,通過中非數字經濟合作,加快非洲國家的數字工程建設,實現非洲國家在數字領域的迭代升級,不斷挖掘和開創中非經貿合作的新領域新形態。

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迄今已取得豐碩成果,在新時期推動中非互學互鑒邁上新的臺階,既要用好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中的既有合作機制,也要進一步創新路徑和方式,充分發揮政黨外交、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的合力與作用,強化中非合作論壇機制的牽引效應,探索推進中非治理經驗交流的多邊嘗試,以及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第一,發揮政黨交流的政治引領作用。非洲國家大多建立了現代政黨政治制度,政黨是組織政權或參與政治生活的重要政治力量,其政綱政見對于國家治理有著重要影響。政黨也是民眾利益的代表,與民眾有著天然的聯系,因而在塑造輿論和影響民意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需要以政府間的交流與合作為主軸,也需要充分發揮政黨交流的政治引領作用。中國共產黨已經與50多個非洲國家的110余個政黨和政治組織建立了黨際交往,雙方在中非合作論壇、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金磚國家組織等框架下搭建了多種形式的對話機制,政黨高層互訪、理論研討、能力培訓不斷深化拓展。雙方政黨就治國理念、制度建設、政黨建設進行對話,就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進行交流,有助于各方提高治黨治國的理論水平和執政參政能力,進而推動各方更好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和模式。雙方政黨就各自關心的重大區域和國際問題進行坦誠交流,對全球治理問題交換看法和觀點,有助于各方增進互信和共識,進而提升雙方在全球層面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共產黨還堅守政治本色,同非洲左翼政黨加強理論交流,注重展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和世界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為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創新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第二,做實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的基礎性角色。當前中國外交已是“大外交”格局,并呈現出“總體外交”的新特點。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是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展開的必然要求,是國家軟實力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如果說官方往來是主力軍,公共外交、民間外交則是生力軍。近年來,中國以中非“一帶一路”合作為契機,積極統籌政黨、政府、人大、政協、地方、民間各層面力量,積極調動媒體、企業、工會、智庫、學者、非政府組織等多種資源,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主動向非洲民眾講好中國故事和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筑牢中非人心相通、情感相融、觀念互鑒的人文交流大格局。對非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的開展,成為當前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走深走實的亮點和特色。
第三,強化中非合作論壇機制的牽引效應。中非合作論壇是中非雙方攜手創立的集體磋商和多邊對話機制,在找準中非關系定位、把脈中非合作發展方向、制定中非合作路線圖,以及創新具體政策和舉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牽引作用。自中非合作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以來,中非雙方相繼建立或發起了非洲人力資源開發基金(2000年)、非洲人才計劃(2012年)、中非人文合作計劃(2015年)、非洲能力建設行動(2018年)、非洲能力建設工程(2021年)等倡議,通過技能培訓、項目合作、來華交流、論壇研討等方式推動非洲國家的能力建設。中非雙方在論壇框架下,還搭建了中非民間論壇、中非智庫論壇、中非青年領導人論壇、中非媒體合作論壇、中非減貧與發展論壇等分論壇,啟動實施了“中非聯合研究交流計劃”“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中非智庫10+10合作伙伴計劃”,推動中非思想界、知識界建立起多層面多領域的知識共同體,中非人文交流由此得到全面發展,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得到深入拓展。

第四,推進治理經驗交流的多邊嘗試和探索。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既有中國與非洲國家的雙邊合作,也有中國與非盟、非洲各區域組織的集體對話。中國與非盟的戰略對話機制已納入能力建設的內容,中方全面支持非盟在非洲和平與發展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同時,中國秉持“非洲提出、非洲同意、非洲主導”三原則,以開放的心態歡迎非洲域外伙伴以三邊、多邊方式共同推進非洲能力建設。比如,中歐戰略對話機制定期探討非洲議題,中歐雙方建立了在非洲問題上的多層面定期溝通渠道,在推進中歐非三邊合作問題上有著初步的共識。從理論上講,此種合作有助于各方減少分歧、增進協調、揚長避短,進而提升各方對非洲能力建設的支持及成效。但中國同發達國家在歷史經驗、發展理念和外交原則上存在某些不同,各方對非洲發展議程的優先順序也有一些不同的認識,因此需要在合作領域、合作方式、合作原則、推進路徑上形成更多共識,進而穩步審慎推進三邊、多邊合作進程。各方可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從具體的低政治領域入手,加強在非洲減貧、農業、公共衛生、自然災害、氣候變化、打擊海盜等領域的合作,在積累信任、增進共識的基礎上逐步拓展到和平與安全等高政治領域。
第五,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與非洲國家交流治國理政經驗,既要展現中國道路和制度的特色,也需要最大程度抓住雙方在發展領域的最大公約數。從發展的角度講,中國經驗在本質上是發展中國家追求現代化的一種成功探索,是人類社會在解決發展和治理問題上的一種重要實踐。中國共產黨正是充分把握中國歷史文化特點和具體國情需要,與時俱進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獨立自主地探索出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文明的復興。可以說,中國的發展經驗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與此同時,打造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重在實現融通中外的國際表達,善于用國際社會聽得懂的話語展現中國經驗的內涵與世界意義。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已經成為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經驗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做好對非傳播工作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