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低碳轉型已成為當今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推進。要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
在全球2000多項關于ESG與財務績效關系的研究中,有大約90%的研究發現,ESG與財務績效的關系大多數為正相關。ESG風險較低的公司有更多機會實現可持續的財務表現;ESG績效好的投資收益率明顯較高,而且在較長區間內持續上升。
ESG評價,就是給一個上市公司的責任感和良心打分,一個更有責任感、更有良心的企業,也是可持續能力更強的企業。從長遠來看,能收獲更高的財務收益和更可觀的投資回報。
隨著ESG理念的不斷推廣及ESG監管的不斷加強,中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比例在不斷提升。截至2022年4月底,A股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比例達29.6%,表明目前市場上有近三成的上市公司能夠自愿披露ESG相關信息。ESG傳播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這正是媒體特別是財經媒體,在推進中國ESG實踐過程中的機遇和責任所在。特別是在媒體融合轉型發展的背景之下,財經媒體需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積極開發應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參與ESG等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賦能新聞內容生產,持續拓展影響力。
每日經濟新聞作為一家主流財經智媒體,以“媒體+智庫”方式,搭建起一個匯聚各方ESG資源的平臺,溝通政府和市場,聯接學界、機構和上市公司,推動企業ESG研究與實踐,促進ESG與公司戰略、公司治理、公司發展相融合,積極回答企業ESG“怎么看”“怎么評”“怎么干”的問題,助力中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財經媒體可以承擔四種角色定位,發揮四種功能,形成具有媒體特色、充分整合各種資源的運作模式。
以“媒體+智庫”方式,搭建ESG相關各方合作平臺,整合高校專家、專業機構和上市公司資源,為專家提供ESG觀點表達平臺,為專業機構提供ESG供給展示平臺,為上市公司提供ESG需求對接平臺。
ESG在中國才剛剛起步,ESG理念的普及還任重道遠,甚至很多企業都還不知道ESG是什么。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整合各方資源、對接各方供需的平臺。而財經媒體天然具有聯接相關各方資源、構建ESG平臺的優勢。
“財經媒體+智庫”,不僅意味著財經媒體與外部ESG智庫的結合,甚至意味著財經媒體自身成為一個智庫。每日經濟新聞成立了品牌價值研究院,將ESG作為核心研究領域,并建立強大的ESG專家智庫,聯接了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復旦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十余位ESG專家。同時,對權威ESG專家進行專訪,推出ESG觀察專欄,為智庫專家發表觀點提供表達平臺。
依托“財經媒體+智庫”,每日經濟新聞與專業機構中財大綠金院聯合打造了“ESG行動派”數據平臺。平臺基于每日經濟新聞對中國上市公司ESG實踐的長期報道和ESG需求的準確把握,以及中財大綠金院在ESG領域多年研究的數據沉淀和成果,構建起適應中國國情的本土化ESG 評估體系,擁有上市公司ESG數據,覆蓋面廣、評級數據量豐富、評級維度多元。
與此同時,依托“財經媒體+智庫”,每日經濟新聞推出“ESG行動派”系列沙龍,針對細分熱度垂直行業或特定主題,每月策劃籌備兩場以上,邀請ESG專家、企業高管或ESG負責人,由每經骨干主持線上對談,錄播直播,并形成專題報道,從而打造了有效對接上市公司ESG需求的線上線下互動平臺。
基于“媒體+智庫”平臺,財經媒體與ESG專業機構合作,優勢互補,聯合創建ESG數據庫和科學的評價體系,推出ESG評級查詢工具,發布榜單和分析報告。
目前,全球ESG披露框架和標準有幾十種,并且各類指標也不統一。中國ESG理念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不充分,ESG的評級更缺乏科學有效的體系。因此,亟須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ESG數據庫,并推動ESG的評價體系系統化、標準化與科學化。
依托于“媒體+智庫”搭建的資源整合平臺,財經媒體在ESG數據庫方面,也能發揮自身的優勢;同時,以財經媒體的專業性和公信力,承擔起評價者的角色。
在這方面,每經與中財大綠金院聯合打造了“ESG行動派”數據平臺。一方面,它擁有上市公司的ESG數據庫,覆蓋超過1萬家公司的ESG數據,包括A股上市公司、非上市發債主體和部分港股上市公司;另一方面,也建立了適應中國國情的本土化“1+1”ESG評估體系,得到了社會認可。
在這個ESG數據平臺上,可以形成對每個上市公司主體的ESG評級呈現,同時,還包含碳數據庫、綠債數據、地方綠金等查詢系統,是中國ESG相關信息查詢和應用的領先平臺。
在ESG榜單和報告發布上,每經與首都經貿大學中國ESG研究院聯合發布《上市公司ESG評價研究》報告和《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研究》報告。前者通過對各指標數據進行計算打分、權重設置以及結果分析,根據總得分高低對4138 家上市公司進行了ESG排名,并得到了百強ESG企業排名榜單。而后者則是以我國除港澳臺地區外的337個城市作為評價對象,對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全面評價,形成排行榜單,對評價結果進行全面分析,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全方位對比,最終給出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的建議。
另外,在“雙碳”戰略背景下,每日經濟新聞聯合國內專業環境數據機構(IPE),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創新手段實時挖掘中國各級環保部門發布的海量環境信息,構建了上市公司及其關聯公司環境信息大數據庫,形成大量環境類監督報道和可交互查詢的工具產品——A股綠色報告。這是中國媒體環境監督的創新。全面覆蓋A股上市公司,曝光了730家上市公司環保問題,直接促進上百家企業加速整改,為地方政府綠色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智庫和ESG專業機構的優勢在于專業性、權威性,能夠構建強大的數據庫以及科學的評價體系;而主流財經媒體的優勢在于公信力和影響力,能夠有效觸達資本市場和投資者。雙方聯合,能夠產生“1+1>2”的效應,加快推進ESG數據化和評價體系的建設。
基于“媒體+智庫”的合作,對市場主體ESG核心需求,以產品化思維,打造ESG產品服務包,為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提供ESG專業咨詢和相關的推廣傳播服務,提升企業的ESG建設能力。
中國企業需要知道ESG是什么,自身的ESG現狀怎么樣,更重要的是知道ESG怎么干。這需要專業機構提供ESG的咨詢和服務。有智庫作為專業支撐,財經媒體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扮演服務者的角色。
在運作模式上,財經媒體需要具備產品思維,提供針對企業的ESG產品服務包。每日經濟新聞深入資本市場,了解市場主體需求,能通過資源對接,滿足市場主體需求。
基于ESG數據平臺構建的合作,每日經濟新聞聯合中財大綠金院推出了“ESG行動派”產品服務包,為市場主體特別是上市公司提供ESG評級報告、ESG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ESG信息披露報告編制、構建行業ESG標準、提供ESG培訓等服務,以提升企業的ESG建設能力。
在媒體轉型尤其是傳統廣告收入下滑的背景下,媒體收入的轉型非常重要。財經媒體需要有意識調整收入結構,在承擔媒體功能和職責的前提下,通過更好地服務市場主體、提升其價值,來獲得生存空間,開拓發展前景。ESG專業咨詢和信息披露,作為一個全新的領域,值得深入挖掘。
在“媒體+智庫”的平臺上,結合其產品創新和功能創新,進一步發揮財經媒體的資源優勢,以智能化為路徑,從形式到內容,打出一套推廣傳播的組合拳。
傳播是媒體的天然職責和功能。在ESG方面,需要專業的內容生產,也需要創新的傳播形式。特別是面對新生事物更是如此,財經媒體需要將ESG理念和實踐,向除了企業之外的廣大受眾進行全方位傳播。

□ 圖為“ESG行動派”的ESG數據平臺截圖。
在傳播內容上,每日經濟新聞提供ESG發布、“ESG行動派”課堂、企業ESG案例報道等全方位的ESG傳播方案,講好ESG故事,傳播ESG理念。
在傳播形式上,每日經濟新聞以AI技術應用的智能化為路徑,全面向新型智媒體轉型,采取線上線下結合,進行數據新聞、視頻新聞等全媒體的形式創新。
在“5G+AI”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每經啟動AI戰略,在2020年開啟技術轉型年,利用大數據、AI實現了資訊秒級生成,覆蓋逾4000家上市公司相關資訊。2021年是每經的視頻元年。基于海量AI快訊,每經上線并規劃了4大類超40個AI視頻欄目,形成了財經短視頻傳播矩陣。
2021年12月,每日經濟新聞上線“每經AI電視”,是全球首個全流程由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7×24小時視頻直播產品。自2021年12月上線到2022年4月,“每經AI電視” 連續播放時間已超4500小時,總觀看量超1億人次,月平均觀看人數達1700萬。
受益于文稿、音頻、視頻的全媒介內容生產,“每經全平臺內容傳播矩陣” 獲評國家新聞出版署“2021年中國報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
以A股綠色周報為例,截至2021年底,該產品已產出超2000條AI綠報快訊、59期A股綠色周報、6篇A股環境風險榜單報告,形成規模化、持續性、多樣化傳播形態,全網閱讀量逾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