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國剛 李月鋒 甄永健
“麥收”是媒體每年都要關注的常規新聞選題。因2021年的秋澇、今年春天的疫情防控等諸多因素,河北省今年的麥收備受關注。《燕趙農村報》編輯部提前部署,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打破傳統的選題角度,另辟蹊徑,深入田間地頭,傾聽農民真實心聲,摸著麥收的脈搏采訪,與農民同喜同憂,把“麥收”這個常規的新聞選題打造成一條“新聞活魚”,細烹慢蒸,為讀者奉上了一桌色香味俱佳的“閱讀大餐。”
6月15日,遠在江蘇鹽城的老訂戶鄒應權給《燕趙農村報》編輯部打來電話,操著濃重的蘇南方言稱贊說:“‘關注麥收’這幾篇報道好!看了報道就像河北的麥收在我身邊一樣,文章不俗套、有嚼頭、很勁道!”
“關注麥收”系列報道總計8篇,文圖視、報網微多形式展現、多平臺分發,以關注夏糧豐產豐收、農民所喜所盼為切入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分別從機手跨區作業、麥農心聲、糧食顆粒歸倉、科研新成果、夏管新技術等角度,把“麥收”這個傳統的新聞選題打造成一條“新聞活魚”,細烹慢蒸,在讓讀者產生閱讀興趣的同時,烘托了河北省夏糧豐產豐收的喜慶氛圍,產生了“糧食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的心理共鳴,引導了全社會共同關注糧食安全的輿論導向。
關注麥收就是關注民心
5月初,網絡上流傳的“小麥割青做飼料”的視頻動搖了一些種糧農民的信念,“割青”1畝地賣1500元比正常收獲小麥劃算,有的還宣揚早“割青”早播玉米,玉米能高產,進一步“煽風點火”。面對各種各樣的“割青”流言,《燕趙農村報》編輯部分析認為,“小麥割青”可能是一些人博眼球、賺流量的惡作劇,但大量傳播會形成錯誤的輿論導向,必須予以“截流”。為此,《燕趙農村報》頭版頭條及時發表了評論員文章《決不能讓“割青”炒作亂民心》,擺事實,講道理,旗幟鮮明地駁斥了“割青”比收麥掙錢之說。
“小麥割青”一事塵埃落定后,“麥收”的選題便被《燕趙農村報》編委會提上了日程。河北省受2021年秋澇影響,小麥大面積晚播,春季苗情較往年偏弱;因疫情防控導致部分地區小麥春管不及時;受國際局勢影響,小麥價格大幅度上漲。綜合以上因素,今年的“麥收”備受各界關注。
天氣不給力,小麥能否豐產豐收?種小麥到底合算不合算?農民麥收時會遇到什么困難?有什么擔憂和期盼?夏收之后的夏種、夏管如何進行?在提出這一連串的問題之后,《燕趙農村報》編委會認為,“一定把‘關注麥收’系列報道當成一條新聞活魚烹制。”讓記者走下去、沉到底,到夏收一線聽一聽農民的心聲,讓讀者跟隨記者的文字和鏡頭,感受真實的麥收,同時真正為農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些既是民心所向,也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的總要求。
摸著麥收的脈搏采訪
對于常年做“三農”新聞的《燕趙農村報》記者來說,麥收是老生常談的“四季歌”。但特殊背景下如何讓麥收的報道出新、出奇、出真,考驗著采編人員的智慧。最終,編委會明確“摸著麥收的脈搏”進行采訪的報道思路,摒棄大、空、長,打造小、精、美,以事感人,以理服人,用情動人。
麥收的脈搏是什么?主要是收割、售糧兩大環節。麥收前想什么(準備)→麥收開始看變化→麥收進行時遇到啥困難→出售小麥出現啥動向→夏種、夏管新動向,圍繞這條主線,采編人員開始搜集素材,《燕趙農村報》“關注麥收”系列報道也悄然拉開了序幕。
5月下旬,河北南部小麥一片金黃,即將迎來開鐮收割。當大多數媒體仍在集中報道抓好小麥后期管理時,5月28日,《燕趙農村報》“關注麥收”系列報道正式開篇,以《一樣的麥收,不一樣的風景》報道了糧農麥收前的期盼。緊接著,跨區作業的收割機來了,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跨區而來的收割機能否正常作業?《魏縣建22座“驛站”為跨區作業農機手安家》消除了收割機手們的擔憂,也給翹首等待機手的農民們吃了“定心丸”。河北省知名小麥育種專家郭進考培育的新品種“馬蘭一號”是今年麥收的網紅品種,《燕趙農村報》獨辟蹊徑,沒有追著“高產紀錄”跑,而是以《老育種專家郭進考的“四新”探索》為題,挖出了專家的新思維,讓讀者感受到了“高產紀錄”之外的郭進考。河北省滄州市歷史上以鹽堿地多而聞名,今年鹽堿地上的小麥產量怎么樣?《黃驊50萬畝旱堿麥喜獲豐收》讓不少人的心踏實了。
還有,今年各地都提出了“機收減損、顆粒歸倉”,媒體都以開展“減損”比賽、收割機改造升級等為選題進行報道。《燕趙農村報》以《拾麥老人“下崗”了》為題報道了“增收減損”這個大選題,兩位老人麥收時撿拾了20多年的麥子,而今年因為麥地越割越凈、小麥遺漏越來越少而“下崗”了。此文刊登后,得到了很多業內同行的認可,河北電臺駐邯鄲記者站原站長趙金海留言說:“多年沒見過這樣的‘活魚’了。”
與農民同喜同憂
新聞報道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傳播經驗、解疑釋惑、督促解決問題。選題確定伊始,“關注麥收”報道小組就考慮到了每篇報道的落地性、實用性,盡量讓讀者讀之有趣、學之有用、問之有果。
《魏縣建22座“驛站”為跨區作業農機手“安家”》,文章搶在河北省小麥全面開鐮收獲之前刊發,當時正值聯合收割機從河南等地陸續進入河北省。魏縣的做法簡單、有效,同時兼顧了疫情防控、農機跨區作業的要求,各地紛紛仿效魏縣的經驗。
記者在采寫《看機收 摸新糧 問糧價 聽心聲》一文時,聽到不少農戶反映“賣糧期望公平秤”。對此問題,《燕趙農村報》記者同賣糧農戶一道拉著一車小麥,輾轉2個縣3個鄉鎮8個村的11個收糧點“賣小麥”。真賣糧、實過磅,一遭暗訪下來發現了多處“黑心秤”。記者隨即將此問題向市場監管部門進行了反映,引起了各地市場監管局的高度重視。如成安縣、邯鄲市肥鄉區等地連夜行動,對轄區內所有的收糧點的磅秤進行拉網式檢查、校驗,及時斬斷了坑農黑手,保護了賣糧農民的利益。
小麥收割之后,麥秸如何處理更加科學?蟲害防治如何更加有效?《又到二點委夜蛾防控季,權威專家現場支招》一文,邀請省內知名蟲害防控專家,為讀者支招“生態調控,不用再噴農藥”,重點在小麥秸稈處理、夏玉米播種技術等方面下功夫。
……
“關注麥收”報道小組的記者行程上千公里,頂烈日,冒酷暑,采訪了上百位農民;編輯部提前謀劃,周密部署,上下聯動,緊密合作;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手段,除在報紙上刊登之外,《燕趙農村報》官方微信公眾號、頭條號、抖音號等新媒體平臺上進行即時分發,全媒體閱讀量超到了500多萬次,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隨著河北省小麥收獲季節的結束,“關注麥收”系列報道也告一段落,總結這組報道的成功之處:一是部署早,從5月初編輯部就開始關注麥收一事,收集線索、確定選題、尋找報道對象;二是行動實,記者們頂著六月驕陽走到田間地頭,來到農民身邊,摸到的是鮮活的信息,聽到的是真實的心聲,接地氣、入民心;三是合力強,選題確定后,立即成立了報道小組,各司其職,記者不是單槍匹馬地戰斗,而是編輯部、記者、美編等一道上演“大合唱”,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共同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