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裕權
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出臺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規定學校要達到“勤練、常賽”的要求。因此,要在足球課堂教學中落實“常賽”制,充分發揮足球項目的集體性、對抗性和合作性功能,來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和合作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體育教育總目標。
首先,常規的高中足球課程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注重足球技巧的訓練,沒有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導致本該活躍、活潑的體育課堂教學氛圍死氣沉沉。無論什么運動項目,只要忽略了“比賽元素”,就會失去本該有的運動樂趣,不可能讓學生產生對足球項目真實運用情境的想象力,也就會壓制學生在運動學習中的興趣與創新力。
其次,由于學校和家長的不重視,長期以來導致體育這門課程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久而久之教師對于足球教學也會產生應付的態度,這就導致學生并不能深入地了解足球運動和足球文化。
再其次,課程時間不足,即使學生經過了一系列簡單的足球技能的學習和練習,但是他們所掌握的足球運動整體文化知識不足,即使學校組織足球比賽也不能獲得良好的比賽效果,實踐比賽經常出現中斷,學生無法斷定哪些屬于犯規行為,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比賽的連續性和觀賞性,打擊了學生參賽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最后,足球專任教師或足球教練管理人員較為匱乏,各級各類比賽不斷增多,而裁判隊伍卻沒有得到與之相協調的優化發展,這便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足球運動的發展。諸多學校足球項目課程由非足球教師講授,限制了學校足球項目的整體發展,這對校園足球“常賽”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
傳統足球課堂教學中缺少真實的比賽氛圍,大部分教師只重視教授學生足球技巧,忽視了給學生普及競賽規則及運動精神。教師對教學情境和足球運動技能考查的固化思維容易造成學生的疲憊心理,更會壓制學生對足球運動的喜愛之情,導致高中選擇足球項目的學生越來越少。
高中足球課堂,要想落實“常賽”模式,必須打破對足球比賽的固化思維,賽事可以根據現有的教學條件,創新足球游戲或競賽,賽場大小不一定是正規足球場地的標準,學生不一定具備嫻熟的足球技能和戰術才能上場比賽。同時足球運動精神更多的是讓學生通過比賽而切身感受的,師生角色的固化,則會挫敗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致與期望。
足球運動是團隊項目,需要參與者共同遵守統一規則開展游戲。但是傳統足球教學模式中重點關注培養學生的足球技能,重點考核單個學生的足球技能,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降低了足球運動的趣味性,學生根本無法感受到足球的魅力。教師在足球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加入游戲和競賽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興趣的引領下了解足球的本質。西登托普在游戲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運動教育模式,在進行足球教學的過程中加入運動教學模式,讓學生了解一些基礎的足球技巧,同時也需要把各類比賽穿插在每個賽季當中。對于不同技能水平的學生來說,可以利用調整規則和難度等方式降低比賽的難度,提升比賽的趣味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球,獲得更加豐富的游戲體驗和成就感。不僅如此,比賽也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愿意參與到游戲當中。在開展比賽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競爭,引導學生平等、友好地看待對手,對規則、裁判和隊友表示尊重,明確團隊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比賽規則至關重要,但是有時學生不能真正地理解和遵守,即使裁判員進行提醒,學生也依然不明白自己哪里犯規,所以比賽時經常出現一些爭議。因此,教師在足球教學中可以借鑒運動教育模式的指導原則,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在公平、公正、公開的氛圍下進行比賽。例如開展課堂7人對抗比賽,首先進行分隊,每隊要有隊名和口號,讓學生有團隊歸屬感。如何分隊要視上課人數而定,一般10人為一隊。其中裁判員、教練都是由學生來擔任,每一場足球比賽都需要全體隊員參與,其中由一名上場人員擔任守門員,沒有參加比賽的隊員當裁判。如果在比賽的過程中或在比賽之前,每一個隊伍少于5名隊員就會以缺少隊員為理由視為棄權一場;如果對方擁有3個以上的凈勝球數,就要結合比分進行計算。在進行的每一場比賽當中,有3次換人的機會。把每場比賽的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其中有10分鐘的休息時間。在比賽過程中,如果裁判員發現隊員過分使用力量,或在比賽過程中在對方隊員控球時實施鏟搶等動作,將判為犯規,把任意球交給對方,根據犯規的程度對該名犯規隊員進行處罰。角球、球門球、越位等放松要求,特別是采取無越位制。在教學比賽中,如果嚴格按照標準規則進行要求,違規的頻率會影響學生的正常練習和訓練。在比賽中學生逐漸熟悉規則和鍛煉技能,教學效率得到不斷提升,也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比賽,在了解比賽的過程中形成團隊合作意識,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
根據《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教學訓練競賽體系建設方案(試行)》的要求,近年來校園足球聯賽的場地設施條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我國學校情況復雜,城鄉差距明顯,很多學校占地面積有限,無法建立標準化的足球場地,即使具備了標準足球場,也無法保障生均的場地面積標準。因此,建議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塑膠籃球場和水泥廣場對學生進行足球教學和訓練。采用小團隊比賽、小場地比賽、簡化規則的方式備賽,解決足球教學訓練的場地問題和裁判技能的訓練問題。在標準場地開展的比賽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競爭,也需要對比賽情況進行反思,結合在比賽過程中團隊的合作情況、戰術運用、具體規則進行思考,這些獨立思考能夠不斷地強化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利于團隊成員發揮合作精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標準或多個足球場地會導致學校的投資成本逐漸增加,無形中加大了學校的壓力,所以教師要轉變觀念,不是只有正規場地才能組織“常賽”,教師要挖掘課程資源,因地制宜地調整比賽形式和規則。這樣不僅能增加學生的新鮮感,也能使比賽情境多樣多變,促使學生的學習真正地發生。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足球學習的問題及場地、人員、器械等一系列客觀因素,調整當場比賽的賽事規則,以增加比賽次數,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足球比賽之中。通過多種多樣的“比賽”形式去增進學生團體的配合度和默契度,在團體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接納別人的思想,這些都是一種鍛煉,對其今后的學習和發展甚至是步入社會后的團體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體育教師結合學校實際條件,不斷豐富課堂比賽的形式。如果學校具備八塊場地,四個班一起上課,那么一個班就是兩塊場地;但有的學校只有兩塊場地,若四個班或兩個班一起上,這樣就造成了場地條件有限的情況。那么要怎么進行比賽,才能讓更多的人都能參與到比賽中來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興趣愛好采用不同的競賽形式。例如,高一年級是培養學生足球興趣的階段,可用“3人制”或“5人制”等小型比賽形式,主要培養學生基本的比賽意識和學習簡單的比賽規則;高二、高三年級的學生是全面發展足球技能、培養足球意識的階段,可用“5人制”“7人制”或“9人制”小型比賽形式,發展對抗情況下合理運用技術的能力,強調觀察能力和足球意識的培養,并且需要讓學生擔任這場比賽的教練員、裁判員、記分員等角色。
運動教育模式是國際上比較成熟的體育教學模式,但由于其大課時長時段的設計,導致直接移植到我國會有難度,但該模式有很多符合課改方向、符合學生運動學習的優點。在高中足球課程中借鑒運動教育模式的“常賽”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 可操作性強,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運動水平,讓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樂趣,具有較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也可以有效解決當前足球教學中的許多瓶頸問題。在借鑒運動教育模式時,要關注學生的真實問題,抓住運動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以達到重新定位足球教學的內涵、豐富足球教學的形式、提高學生足球運動興趣、實現足球育人價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