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評論員 江坤
近期以微博、豆瓣為代表的多個社交媒體平臺紛紛宣布公開所屬MCN機構相關用戶的信息,而相關的管理措施在繼公布用戶IP屬地信息之后也再次引發網民的廣泛討論。有網民認為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隱私,也有網民認為這些做法難以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還有更多的網民對這些做法表示支持,認為此舉可以極大改善當前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網民的觀點各有不同,但筆者認為上述措施意義重大,標志著網絡內容管理的觀念和精準化程度不斷提升。
目前,網民數量眾多,網絡平臺多樣,網絡作品創作者的無限性和網絡作品管理能力的有限性之間一直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因此內容創作中的各種問題總有零星發生,普通網民可能對于嚴格的內容管理制度心有怨懟,而各種網絡輿情也因此出現。毫無疑問,網絡作品應當受到監管,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強調,“電臺電視臺要講導向,都市類報刊、新媒體也要講導向”。網絡空間中出現的不良內容導向會給公眾的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造成不良影響,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理應受到嚴格管理。
我們應該認識到,當前網絡空間中存在明顯的“再中心化”傾向,互聯網中的大部分流量被少數平臺、機構所占據,頭部賬號出現的不良內容顯然會給社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而普通人所創作的內容所獲得的關注則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以同樣嚴格的標準對二者進行管理,對普通用戶來說可能存在矯枉過正之嫌。在現實生活中,普通人在遇到困難時難免抱怨幾句,買到了心儀的東西想和大家分享,這些行為如果都要受到嚴格的管理,那不僅是不合理的,還會對于平臺、管理部門的管理能力造成極大的挑戰。
當精準標注了頭部賬號的信息之后,相關賬號所發布的內容就可以適用更加嚴格的管理措施,可以依據其影響力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同時,對于普通用戶的小抱怨、小牢騷雖然要重視,但大可不必“寧可錯殺不可遺漏”。由此,網絡環境中的輿論生態就會更加接近于真實的輿論生態,使所有網民都能夠對現實世界形成更加完整、真實的認知。
通過標注用戶所屬MCN機構,普通網民可以在各種傳播活動中認識到影響網絡平臺內容生產的各種機構,逐漸認識到不同機構對于內容的生產傾向和篩選標準,從而對各種網絡內容中傳播的觀點進行“袪魅”,降低其現實影響力。這有利于逐漸培養起普通網民對于各種信息、各種問題的辨別能力,提升網絡素養,促進網絡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