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教師進修學校 溫蘭鳳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分散在各個學段,從不同角度呈現不同的文化領域。如“人與自然”,各學段有所側重:第一學段以“觀賞景趣”為主,喚醒學生去親近自然;第二學段以“觀察景趣”為主,重在引導學生發現自然妙趣;第三學段以感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為主,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這一主題的編排具有系統性和漸進性,教學中應加強古詩詞的統整教學,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基因,真正實現詩詞教學的“文化價值”。
古詩詞常有“以一字論工拙”的說法,這一“字”即“詩眼”,指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練、最傳神的一個字或一句詩?!霸娧邸辟x予了詩詞鮮活的形象和深長的韻味,是詩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關鍵點。如“醉”字,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共出現四次(見右表)。
“醉”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種釋義:(1)飲酒過量,神志不清;(2)沉迷、過分愛好。如果僅憑上述兩種解釋來理解這四句詩中的“醉”,就會發現無法“對號入座”,而將它與詩句內容、背景相融合,就會發現其中之深意。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寫的是楊柳陶醉在春風里,是物與物之間的“醉”,這種“醉”讓人神往,傳遞自然文化的柔美;而“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中的“醉”寫的是戰場上視死如歸的勇氣,是場景與內心的交融之“醉”……通過統整,會發現四個“醉”有四個不同的“醉態”,傳達不同的“醉情”“醉意”,傳遞不同的文化氣息。教學中聚焦詩眼,關注教材整體,引導學生“瞻前顧后”。透過漢字本身,潛入詩詞深處,深挖詩詞背后的文化因素,使學生在學詩的同時,感受漢字這一傳統文化符號的熏陶感染,感受漢字的文化魅力。
“醉”在小學古詩詞中的呈現
意象,簡單地說,就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即借助具體的事物來抒發情感。如“竹梅”象征品格的“高潔”,“鐘聲”傳遞“憂愁”之情,垂釣與孤獨、月亮與思親……這些意象構成了約定俗成的文化符號,深深植入我們的骨子里。小學古詩詞中的意象文化十分豐富,有月亮、梅花、竹子、鐘聲等。教學這些詩詞,可引導學生聚焦意象,以詩解詩,探尋詩詞背后的意象文化,深刻感受詩詞的文化熏陶感染。
以詩解詩,于對比中深度感受意象文化:如寫“梅花”的詩詞,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共編排了4首,分別為《梅花》(王安石)、《雪梅》(盧鉞)、《卜算子·詠梅》(毛澤東)、《墨梅》(王冕)。教學王冕《墨梅》的最后一句 “只留清氣滿乾坤”時,學生對“清氣”的理解比較抽象。這時,可出示其他三首寫梅的詩,說說這三首詩詞分別抓住“梅花”的什么來寫。當學生明白其中《梅花》《雪梅》這兩首都是寫梅的“香氣”時,再補充一些寫“梅香”的詩句(如:“一聲谷鳥穿林出,數點梅花滿院香”“梅花至老香猶在”等)。讀一讀,明白在寫梅的詩句中,有60%以上都是寫“香氣”,而王冕為什么寫的是“清氣”呢?“香氣”和“清氣”又有什么不同呢?引導學生思考并完成以下練習題:(1)香氣寫的是“花”,清氣寫的是(“人”);(2)香氣是鼻子聞出來的,清氣是(用心)感受出來的;(3)香氣是每個人都能聞到的,而清氣只有(品德高尚或清正高潔)的人才能品到。
同時補充王冕先后6次拒絕為官的資料,引導學生品悟王冕像“梅”一樣充滿“清氣”的人格。通過這樣的統整教學,學生對“清氣”的內涵有了更深入的感悟,同時加深了對“梅花”這一意象文化的深度感受。
以詩解詩,于關聯中全面領略意象文化:以詩解詩,可以從多角度引領學生對詩詞文化深厚底蘊的感知。如“月亮”這個意象,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共出現了10次,一至六年級均有涉及。在六年級學完最后一首時,可對“月亮”這個意象進行統整,組織開展一次以“月亮”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見下圖),引導學生從課內、課外兩方面收集古詩詞資料。收集整理的過程,也是交流碰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現關于“月亮”的詩歌有很多,僅李白的就有300多首,可謂把“月亮”寫得淋漓盡致。通過以詩解詩,學生不僅擴大了詩詞知識面,更接受了一次與詩詞文化對話的洗禮。
統編教材中的古詩詞緊扣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把三首主題相同的詩詞編排為一篇課文。教者應從“單元整體觀”的角度,緊扣單元雙線(“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加以統整教學。如統編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9課《古詩三首》共編排了《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詩。三首詩以“家國情懷”為主題串聯在一起。統整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構建“合—分—合”的思維路徑,分步遞進實施教學。
合——異中求同:整體感知時,引導學生初讀前兩首,提取它們的共同點:(1)主題相同——與戰爭有關;(2)寫法相同——借景抒情,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3)順序相同——先寫景、后抒懷。通過這樣一“合”,把兩首不同詩中的相同點呈現出來,學生對詩的整體印象更加深刻。
分——同中求異:接下來引導學生“同中求異”,找出兩首詩的不同點:(1)景異。圍繞寫景內容,先學習《從軍行》的前兩句,通過“青?!薄霸啤薄把┥健薄坝耖T關”等景,感受塞外的“蒼涼”;再遷移到《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前兩句,學生通過“河”長“山”高,感受祖國河山的壯麗。前景“蒼涼”而后景“壯麗”。(2)情異?!稄能娦小吠ㄟ^質疑問難——知人論世——還原想象等手段引導學生感受慷慨豪邁的情感;將這種學法遷移到《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通過背景拓展——還原想象——創設情境等手段,引領學生體悟凄涼悲愴的情感。(3)角度異?!稄能娦小氛婷鑼憫馉巿鼍?;《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側面描寫戰爭遭遇。這一“反”一“正”兩個角度,使兩首詩表達的情感更加強烈。
合——異同歸一: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它們的“同”和“異”,但教學還沒有結束?!稄能娦小肥菑恼婷鑼憫馉幍模肚镆箤猿龌h門迎涼有感》則從側面來寫。這兩者之間就存在“戰爭與和平”的升華主題。教學中,可以聯結兩首詩:在品讀《從軍行》時,可以聯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對和平的渴盼之情;在教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時,可以聯結《從軍行》中保家衛國的慷慨之情,把學生引到更深層,感悟這兩首詩抒發著相同的思想感情,即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這樣異同歸一,真正“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古詩詞文化博大精深,厚重的文化因素是極其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學中要一改以往只重讀、背、譯、默的淺層次學習,以文化基因為背景,深挖詩眼、聚焦意象、構建思維,真正感受詩詞文化的底蘊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