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第六中學 管順凰
2021年我黨百年華誕之際,全國各地中小學正積極開展和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黨史教育是連接新時代青年與中國共產黨的精神紐帶,它能夠讓青少年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性,從而堅定跟黨走的信念。黨史教育是連接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精神橋梁,它能夠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新時代中國青年的責任感,提高民族復興的使命感。本文從當前初中思政教學黨史教育的現狀、重要性以及路徑探析進行討論。
盡管當前全國各地大中小學已經大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但是初中思政課教學中的黨史教育仍舊存在諸多問題。首先,黨史教育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目前,初中思政課教學觀念仍受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中更多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做題能力,導致初中思政課教學對黨史教育教學缺乏統一規劃,未形成規模。其次,黨史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有待完善。從課程的設置上來說,有關黨史教育的內容在初中思政課程中所占的篇幅少、比例小,內容比較簡略和零散。從時間上看,初中思政課每班每周只有兩節課,這使得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深入開展黨史教育活動。最后,思政教師受到升學考試和評價制度等因素的影響,很難發揮思政教師的作用,容易忽視對學生思想認識、道德修養和政治素養的教育與培訓。這使得黨史教育很難在初中思政教育中充分發揮應有的效果。
初中思政課是塑造學生健康人格,培養學生品德,糾正學生不良思想與道德陋習的課程。黨的百年歷史中,無數共產黨人的奉獻都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與道德品質。黨的輝煌歷史與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事跡是啟發學生心靈和培養學生優秀品質的經典素材。思政教師要推動黨史教育的開展,讓學生在黨史教育的熏陶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與道德品格。
當前,媒體發達,信息傳遞便捷,網絡上存在著大量不良信息,再加之初中生缺乏社會經驗與人生經歷,無法正確辨別這些信息的正誤,從而導致眾多初中生的思想觀念與政治立場動搖,對黨、對國家、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感減弱,理想信念缺失。學生通過學習黨史能夠了解老一輩黨員堅定的社會主義認同感與愛國主義思想,體會黨員堅守理想信念與不斷實現祖國富強的初心,培養自覺抵制網絡上不良信息的能力。這就要求初中思政教師在教學中,通過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進行黨史學習,鼓勵學生通過實踐踐行黨史教育傳遞的責任。
課堂教學是完成初中思政學科教學任務和目標的主要途徑。強化黨史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通過課程改革,切實落實黨史教育納入課堂教學。第一,利用課前5分鐘時間對學生進行黨史教育,如組織學生講黨史故事,讓學生通過自我教育的方式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堅定自身的信念。又如組織學生觀看關于黨史學習教育的優秀微視頻《紅色印記》《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歷史關頭——紅色紀念館之旅》等,讓學生在沉浸式教育中了解百年黨史的發展歷程。第二,將黨史學習教育有機地融入、契合、體現在初中思政課程的教學環節之中。雖然初中政治課程內容中的黨史學習教育比較簡略、零散,但黨史教育和初中思政課程之間卻有著共通之處。例如,在教學“感受生命的意義”一課時,筆者選擇了為國家核潛艇事業隱姓埋名三十年的科學家黃旭華的視頻,將其作為教學探究情境,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1)視頻中黃旭華哪些言行讓你感動?(2)分析黃旭華生命的意義是什么。(3)黃旭華的感人事跡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在任務的驅動之下推進教學進度,達成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目標,同時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共產黨忠于祖國和人民的高尚品格。在初中思政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挖掘紅色資源和紅色故事并用其創設教學情境,在黨史教育與學科教學之間搭建起教育的橋梁,讓黨史教育真正地走近思政課堂、走近學生的內心、走進學生的大腦。
在初中思政教學中要想有效地對學生進行黨史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以及愛國情感,就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黨史中宣傳的紅色精神,讓學生走出課堂,進入社會,通過開展豐富的黨史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紅色精神。例如,筆者曾選取了離校5公里左右的著名抗戰文化遺址——永安吉山,開展了一次“追尋紅軍記憶”的實踐活動,活動安排了三個環節:徒步行走——參觀抗戰文化遺址——聽紅軍故事。在這次活動中,筆者組織學生參觀了大夫第、劉氏宗祠、團和厝等抗戰文化遺址,看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投放的、未爆炸的炸彈模型,還參觀了抗戰時期紅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聆聽了“羊棗事件”等紅色故事。初中黨史學習教育要貼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這一黨史教育思想,讓學生在實踐中傳承黨的紅色基因,通過實踐性的教學方法保證初中黨史教育高質高量地開展。
為了讓黨史教育深入初中思政教學的各個環節,初中思政教師在命制試題時也要下足功夫,積極探索能有效強化黨史教育的試題布局。例如,筆者曾在命制七年級第一學期的半期質量檢測試題時,把優秀共產黨員王亞平關于追夢的感人事跡編寫成試題的背景材料,并通過設計相關問題,如王亞平“熱愛與夢想的故事對青少年樹立夢想有何啟示,引導學生思考王亞平所具有的高尚品質。使學生在思考過程中,認識到個人的夢想與中國夢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報國之心,增強學生的愛國精神。在試題的命制過程中,教師可以把黨史教育融入試題,達到用試題立意引導學生、用情境感化學生、用設問指點學生、用答案引領學生的目的,讓學生在讀題做題中明理、增信、崇德。
黨的歷史是一部跨越百年的發展史,也是愛國主義與紅色精神的發揚史。在新時代,開展黨史教育應該融入時代因素與時代特色,讓初中學生“喜聞樂見”地接受黨史教育和熏陶。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入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與微博賬號接受黨史教育和學習,也可以通過共青團中央開展的“青年大學習”主題微課對學生進行黨史教育。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建立“黨史學習教育”微信群,并不定時地在群里推送黨史教育的相關文章與視頻,鼓勵學生在課后閑暇時進行自主學習和討論。這些富有時代特色的新媒體教育方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黨史的興趣,促使學生自主探究我國百年黨史。
教師在課堂上也應該主動運用現代化的、具有時代特色的信息技術進行黨史輔助教學。例如,運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教學短視頻的制作,并結合信息技術手段實現課堂應用。又如制作精美的課件,通過動畫放映的方式使學生以第一人稱視角經歷中國共產黨發生過大事,利用沉浸式的新技術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黨史的熱情。
在初中思政教學中強化黨史教育的路徑有很多,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初中思政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選擇合適的方式開展黨史教育,提高黨史教育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