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娜
(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縱觀中國電視劇發展歷程,20世紀90年代播出的電視劇 《渴望》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中拔得頭籌,該劇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做了藝術化處理,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生活面貌,還表達出了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美好期盼。21世紀以來,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不斷在創作上進行調整,一方面,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也對現代文明進行了合理地描摹。近年來,電視劇的題材內容更加多樣,主要包括主旋律類、年代類、家庭教育類和都市情感類,其中,主旋律電視劇 《覺醒年代》 《功勛》、以個人生活反映時代變遷的年代劇 《大江大河》《人世間》、家庭教育類電視劇 《小敏家》《小舍得》《小歡喜》、都市情感類電視劇 《三十而已》《歡樂頌》《我的前半生》,等等,都獲得了較好的口碑,不僅突出了濃郁的中國特色,也展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通過宣揚主流價值觀來引導社會風氣,從而影響觀眾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判斷。以往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熱衷于塑造單個人物形象,即以主角為中心進行創作,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融媒體的不斷推進,電視劇的人物塑造開始向群體化轉變。約翰·菲斯克在 《解讀大眾文化》一書中指出,大眾文化是從內部和底層創造出來的,它并不是外部和上層強加的。也就是說,作為大眾文化的電視劇,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一定是以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群為參照的。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無法脫離社交活動而單獨存在,人們總是會潛意識地靠近熟悉的他者群體,并想要在集體中找尋到自我存在的價值。這種價值可以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同,也可以是他者對自己的認同,這也就是觀眾熱衷于典型群像化人物的原因。在短視頻浪潮的沖擊下,人們會偏向于選擇接收時間短、內容足、互動強的信息內容,以便在有限的時間內接收到相對完整的信息。人們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獲取他人的評價,如果該評價是贊同,就意味著用戶獲得了群體的認同;如果是反對評價,用戶也能在此次參與中實現與他者的互動。文藝作品正是捕捉到了大眾的消費心理,才有針對性地塑造出了集中性較強的典型人物,其將個體的生活狀態呈現在熒屏上,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直面現實的契機。
如今,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群像人物的刻畫上也突出了真實性和人文性。創作者們往往凝練提取現實生活中人物的共性,再加入自己的創作理念,賦予人物靈魂,使角色能夠引導觀眾省思生活。首先,主旋律電視劇 《覺醒年代》和 《功勛》講述的是中國近代以來,為國家、人民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的事跡,他們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啟示新時代青年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氣。這兩部電視劇以平民視角書寫偉大的英模人物,刻畫出了有血有肉、溫暖細膩的親民英雄形象,劇情多從他們的日常生活出發,描繪其內心的情感變化,凸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其次,年代劇將主角個人的生活經歷放置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之下,他們在每個時間節點發生的重大事件都是社會的一次進步。比如,《人世間》中的周秉昆、周秉義和周蓉,《大江大河》中的宋運輝、雷東寶和楊巡,這些人物都是市井生活中的普通百姓,他們在那個時期勇往無前、努力拼搏,不僅譜寫出了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也勾勒出了恢宏的時代圖景。再次,在家庭教育類電視劇《小敏家》《小舍得》和 《小歡喜》中,不僅安排了面臨中考或高考的學生,也設定了不同的家庭環境,觀眾可以從這些群體人物身上找到共通之處。最后,都市情感類電視劇沒有固定的主角,每個人物的故事都是某類人的縮影,主角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劇情發展都能給觀眾帶來現實關照。無論是 《三十而已》里的顧佳、王漫妮,還是 《歡樂頌》里的樊勝美、關雎爾、邱瑩瑩,觀眾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總體來看,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對人物的詩意描摹,能夠為觀眾呈現出平行時空中的生活長卷,劇中群體人物的成長歷程能在特定情境中刺激觀眾產生情感體驗,使其延伸原有的想象空間,將自己代入對應的身份地位和社會實踐中去。
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文藝工作者創作的靈感來源,他們將其再度創作,從而生產出能夠滿足普通人情感需求的藝術作品。魯道夫·阿恩海姆在 《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一書中闡述了藝術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認為藝術是一種視覺形式,視覺形式又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媒介;藝術家都比較善于將復雜的東西視覺化,并通過視覺產物來引起一系列問題,從而培養觀看者的想象力。事實上,電視劇是對社會生活和熱點話題的再創作,觀眾通過觀看而產生的想象也對電視劇作品進行了再度升華,從而實現了文藝作品的社會意義。也就是說,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雖源于現實生活,但一定要高于現實生活。在中國人的觀念里,“以人為本”是一切創作的核心,因此,創作者們必須要思考如何在視覺上讓觀眾感受到真實。
首先,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自我獨立的重要性,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需通過不斷拼搏來為自己奠定底氣,因此,涌現出了一批 《三十而已》 《歡樂頌》這種突出女性意識以及 《小敏家》《小舍得》這種教育題材的電視劇。現實生活中不僅有很多在大城市拼搏的“王漫妮”和“樊勝美”,也有像“顧佳”一樣既是家庭小能手又是大老板的獨立女性,他們身上充滿生活氣息,能夠激發觀眾的觀看欲望。其次,《大江大河》 《人世間》 《喬家的兒女》《功勛》《覺醒年代》等具有年代感的電視劇都力求真實,不僅對場景道具的要求頗高,更是不斷推敲生活細節。比如,《功勛》里的氫彈之父于敏,他并不是堅不可摧的“鐵人”,也有病痛折磨和血緣親情。劇中,作為英雄的他沒有雞蛋吃,因長時間不回家,孩子見他會問:“你好,你找誰”,這些生活細節為劇情增加了感染力。人生的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態,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只有表現出真實的生活滋味,才能讓觀眾對人物和故事產生共情。
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的創作目的是喚醒觀眾的部分集體記憶,現代觀眾對過去的歷史記憶是不完整的,而當前的時代記憶又需要進一步延續,因此,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需要通過一系列故事來弘揚主旋律,引導觀眾逐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影像對個人和家庭的描述只能停留在表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傳達出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觀眾之所以能夠和電視劇建立起一個情感空間,那是因為中華兒女骨子里就有的家國情懷,他們清楚個人、家庭、民族、國家是一個整體,是永遠無法割舍的。“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費孝通先生對中國社會的鄉土性做了詳細闡述:在鄉下,土地就是百姓的命根子,是他們生存的根基。這片土地給予百姓生存的資源,百姓在這個圈層里扎根生活,從而形成自我的小圈子和大我的大圈子,人和人之間也就隨著圈層的擴大逐漸熟悉,基于長期形成的這種社會關系,中國人自然是對國家有著深沉的民族情感,因此就會在觀看電視劇的過程中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可以看作是記載時代變遷的藝術話本,它通過影像塑造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和社會畫卷,觀眾能夠從中獲得對應的社會信息,并獲取與自我經歷相似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記憶框架。
具有歷史年代感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極力還原時代和地域特色,為觀眾再現了過去的社會生活。比如,《覺醒年代》為觀眾呈現出近代以來革命志士為尋找國家出路而做出的努力,還原了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及中國共產黨成立等重大歷史事件,藝術化地再現了一百多年前中國的熱血青年為民族獨立而奮勇拼搏的故事。觀眾雖然不能親身感受到那段歲月的艱難困苦,但是能夠從中領悟到如今太平盛世的來之不易,明白只有將力量凝聚在一起,才能打開前景光明的大門,擁抱第一縷曙光的照耀。《功勛》取材于第一批獲得“共和國勛章”的八位英雄的真實故事,為觀眾呈現了他們人生中最精彩的時刻,涉及抗美援朝、氫彈研制、脫貧振興、衛星發射等國家重大歷史成就。觀眾通過電視劇藝術化的處理,能夠體會到英雄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從而把愛國情感深深地鐫刻在心底。《人世間》以1969年為起點,再現了“三線”建設、恢復高考、改革開放等重大事件。劇中,周蓉和周秉義在“恢復高考”這一變革中所取得的成果詮釋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現實意義,光字片百姓的美好生活也足以證明改革的正確性。同樣以改革開放為背景而創作的 《大江大河》也展示了中國幾十年來的重大變化,這些具有歷史底蘊的電視劇作品填補了觀眾的記憶斷層。此外,《小敏家》《三十而已》等電視劇直面當代社會的痛點話題,擇偶觀、婚戀觀以及老人贍養、醫療教育等問題都引發觀眾深思。觀眾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中能夠回望過去、審視當下、規劃未來,這些影像文本構成了新時代人們的集體記憶,激發了觀眾的情感認同。
電視劇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形式,不僅能展現時代風貌,還能引發觀眾深思,具有發人深省的作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站在人民的角度進行創作,豐富了文藝作品的表現形式,傳達了深厚的文化記憶,讓觀眾在接受和認同主流價值觀的同時也能獲得自我認知,是承載中國故事的重要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