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義晴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北京 100028)
近年來,我國短視頻行業發展迅猛,在技術發展對產業成長日益重要的時代背景下,探究技術與短視頻行業間的互動關系尤為必要。因此,梳理我國短視頻行業歷年來的發展趨勢,剖析移動互聯網技術對其發展與變革產生的影響,能夠為該領域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本文梳理了2013年誕生的秒拍、微視和2016年上線的抖音這三款短視頻應用自發布以來至2019年底的全部版本更新內容,篩除所含信息量較少的“修復bug”“優化用戶體驗”及與上一版本完全重復的更新等內容后,將其余有效內容按時間順序進行了匯編整理,并作了具體分析。
2013-2015年,秒拍、微視的版本更新內容呈現出相同的變化趨勢——基本功能類更新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減少,附加類、社交功能類更新比重不斷上升。2016年,秒拍呈下降趨勢的基本功能類更新比例急劇增加,而呈上升趨勢的附加功能類、社交功能類更新比重驟然下降;2016年,微視沒有任何版本更新,但是在2017年顯示出與前三年截然相反的發展走向,且2017-2019年這兩組數據又重新顯示出與2013-2015年一致的變化趨勢。此外,抖音也在2016-2019年呈現出了與秒拍、微視在2013-2015年間相同的變化趨勢,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三款APP歷年版本更新內容統計
經過分析可以發現:2013-2015年,短視頻應用的更新內容呈現出逐漸從基本功能向附加功能、社交功能遷移的發展趨勢;2016年呈現出一次反向突變;2017-2019年再次呈現出與第一次發展趨勢完全一致的發展循環現象。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值得深究,并且短視頻行業作為技術驅動型行業,其發展與技術背景必然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筆者將以此為切入點對兩次發展循環期的技術背景進行分析。
2013年,我國正式頒發了4G牌照,4G技術帶來的網速升級為短視頻發展奠定了基礎,同年,我國部分短視頻應用正式踏入這一領域,其最初的研發重點是修復操作問題、嘗試開發新的基本功能。受網速和流量費用的限制,2013—2015年,秒拍、微視主要以制作動畫圖集類短視頻為主;2016年,4G通訊技術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流量費用的下降,技術環境的變化為短視頻應用的基礎功能帶來了新的提升空間,短視頻應用開始側重于提升視頻清晰度、流暢度、上傳速率等基礎功能。隨著基礎功能的不斷完善和人臉識別技術的突破性發展,短視頻應用基于人臉檢測、關鍵點跟蹤和美顏等技術推出了多款趣味濾鏡和美顏特效,并開發了評論、分享、定位功能,提高了豐富性和趣味性。
綜上所述,短視頻行業在技術獲得重大突破的環境下,基礎功能也得到了較大提升,因此,其開始將發展重點轉移至探索新的社交功能和附加功能上。如今,短視頻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短視頻企業要充分運用新技術,研發出更多新穎、趣味的附加功能和社交功能,才能提高產品的辨識度、趣味度,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該部分以秒拍和微視為主要研究對象,探析二者兩次發展循環的不同之處,并進一步細分附加功能類版本更新內容的變化,共將其分為兩類:特效濾鏡類更新和其他基于新技術而研發的新增玩法。通過對秒拍、微視歷年附加功能類更新內容的次數,以及其占該類更新內容總次數的比重進行數據統計和梳理得出:在第一次循環中,微視特效濾鏡類更新占比為68.8%,新增玩法類占比為31.2%;第二次循環中,其特效濾鏡類更新占比為42.9%,新增玩法類更新占比為57.1%。而秒拍在第一次循環中,特效濾鏡占比為55%,新增玩法類占比為45%;第二次循環中,特效濾鏡類占比為38.5%,新增玩法類占比為61.5%。
由此可以發現,在第一次發展循環中,微視、秒拍對附加類內容的更新側重于特效濾鏡的研發,對新增玩法的更新主要是簡單的視頻拼接、動態影集和添加配樂等;進入第二次發展循環,短視頻應用的更新側重由特效濾鏡類功能轉向新增玩法類功能,秒拍、微視的主要新增玩法是實時變聲、直播懸賞等。這一現象的產生與網速提升、流量降費和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首先,在第一次發展循環中,4G技術并未大面積普及,網速也難以支撐高清短視頻播放和大量下載,且流量費用高昂,僅能支持一般的動態影集和配樂功能;而美顏特效和濾鏡特效的出現大大增加了影集的美觀性,該技術成為了短視頻應用提升用戶體驗的一大突破口,備受短視頻企業青睞。其次,進入第二次發展循環后,移動互聯網技術已經能夠支持高清短視頻的流暢觀看、上傳和下載,不僅推動了短視頻應用直播功能的開發,實現了實時視頻觀看和互動,也促使短視頻企業通過開通新玩法拓展了變現渠道,帶來了更可觀的商業收入。此外,第二次發展循環期,人臉識別技術在短視頻領域的應用已較為成熟,短視頻企業不再僅依賴通過研發新款濾鏡搶占用戶市場,而是將側重點轉變為研發全新玩法,并為短視頻營銷提供更多創意空間。
三大運營商的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移動視頻用戶已達約5億人,手機視頻用戶占網絡視頻用戶的比例突破91.8%,這為短視頻在這一年的發展提供了用戶基礎。2016年是我國短視頻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這一年,諸多短視頻應用將版本更新側重于提升視頻的播放質量 (清晰度、流暢度、音質畫質等),將重點放在提供更為便利的操作流程上,以吸引大批新生短視頻創作者。例如,抖音在2016年針對IOS系統進行了適配并簡化了操作流程,正式啟用更為簡便省時的上下滑動操作,以適應用戶碎片化的娛樂方式。由此可見,技術環境的改變與網絡視頻用戶基數的擴大,促使短視頻應用將發展重點重新回歸于基本功能的提升和優化上,從而導致更新內容的側重點發生了重大逆轉。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短視頻行業的井噴式發展使得更多短視頻應用為求生存而開始搶奪流量。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短視頻行業的用戶規模已增至1.53億人,同比增長73.9%,是2013年以來增長最為迅猛的一年。然而,微視卻在2015年初作出戰略決策,逐步放棄了微視APP,將短視頻功能嫁接至微信,導致其錯失了這一發展節點,微視在 《2016年12月移動全網短視頻用戶滲透率TOP10》排行中跌出了前十。因此,為了彌補因戰略失誤造成的短視頻板塊缺失和社交流量流失,騰訊不得不于2017年5月重新啟動微視APP,并動用微信資源為其開道。
綜上所述,經過第一次發展循環,我國4G技術在2016年得到了飛速提升并正式實現了大規模普及,一方面,其為老牌短視頻應用基本功能的突破和改善提供了技術支撐,并為短視頻行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另一方面,使得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和短視頻應用數量迅速增加,加劇了行業競爭。
2021年,第五屆5G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中提到,截至8月底,我國累計開通5G基站數超100萬,全國5G基站數占4G基站比例達到18%;截至6月底,我國5G手機終端用戶連接數達3.65億戶,占全球80%以上。通過對2013-2019年我國短視頻行業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得出: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重大突破將會為短視頻行業的發展創造機遇,誘發短視頻行業下一個發展節點的出現,從而成為第三次發展循環的開端。
5G技術的高速率能夠承載高清視頻、虛擬現實等大數據量傳輸。2022年5月,GSMA發布的最新統計信息表明,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在全球5G滲透率排行中,中國內地以36.82%的滲透率位居第二。我國已迎來4G與5G共存的銜接期,因此,通過分析前兩次發展循環的變化趨勢可以推測,在5G技術實現大面積普及所引發的下一個發展循環到來之前,短視頻應用版本更新的側重點將會再次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突破而回歸至基礎功能類升級,成為一個新的發展節點。但是,數據傳輸速度在5G時代跨過臨界點之后,用戶需求的重點就會從基礎功能轉向應用創新,這將促使第三次發展循環呈現出與前兩次循環一致的發展趨勢,短視頻版本更新內容的重心將再度從基礎功能轉向社交屬性提升和附加功能升級上。
筆者預測,進入5G時代下的第三次發展循環,短視頻有潛力成為一種新型社交語言。5G高速率、低資費的特點能讓觀看、上傳視頻的成本更低,操作也更便捷,促使企業和用戶利用信息量更大且更具趣味性的短視頻傳遞信息、獲取信息。心理學理論認為,人類先天具有“生動性偏見”,立體式的視覺信息感染力更強,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并影響其判斷和行為模式。短視頻不僅具備比圖片、文字更生動的視覺形式,還能使用戶在短時間內實現高密度的信息接收與輸出。2018年4月2日,騰訊正式將微視與微信朋友圈對接,開通了朋友圈30秒短視頻功能;2019年1月15日,今日頭條旗下的多閃APP正式以視頻社交移動應用的形式發布,以72小時自動轉為私人相冊的短視頻隨拍分享為主要功能,旨在通過“短視頻+社交”的形式打通熟人社交圈。這進一步表明:近年來,短視頻的定位逐漸從功能性工具向以功能性輔助社交的工具再到純粹社交工具轉換。移動端短視頻社交語言的逐漸崛起,從表面上看是因為其能夠使用戶在短時間內進行高密度的信息傳輸與接收,而從深層次來看,短視頻充分滿足了當代用戶旺盛的表達與分享需求。
5G時代,短視頻企業在實現基礎功能升級后將更注重開發短視頻應用的社交屬性,增強用戶間的互動,搶占社交流量。除此之外,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誕生和發展將助推短視頻拓展更廣闊的應用領域,進而提升其社交地位。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應用走向主流以及微博Vlog火熱的當下,影像表達將不再是攝影師的特權,而是人們記錄生活、表達自我的日常話語。在5G帶來的技術突破下,短視頻將會占據內容傳播的主要陣地,并將其自身多場景、高信息密度的視頻內容與社交流量結合,以實現社交流量與用戶注意力的消費轉化,最大限度地發揮短視頻社交的優勢,從而實現商業變現。
劉慶振在 《首席視頻官》一書中提出,“視頻將會成為5G時代最重要的信息產品形態、社交互動形態和娛樂休閑形態”,短視頻不再僅僅只應用于娛樂或傳媒場景,而是能夠與更多需求和場景進行連接。5G時代,更多設備將會被安裝智能屏幕并具備信息傳輸、儲存和視頻展示功能,可作為信息的接收端和輸出端,實現“萬物皆媒體,一切皆平臺”。在萬物皆媒的時代,冰箱、洗衣機、汽車、灶臺等都將擁有智能屏幕,并成為短視頻的傳播媒介。
筆者認為,將短視頻通過大數據及算法分發至不同用戶的機制已無法滿足5G時代下的短視頻需求,步入第三次發展循環,短視頻企業不僅要建立用戶數據庫,還要建立智能產品數據庫,以收集不同數據終端所反饋和上傳的信息,并針對不同產品進行精準投放。例如,某用戶家中的冰箱檢測到該家庭生鮮匱乏并將該信息反饋至數據庫后,算法便可以結合此信息和該家庭的飲食偏好,為此臺冰箱精準投放該類別廣告及相關食譜教程視頻,使用戶直接在冰箱上即可進行購買,從而實現流量變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