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發,劉 潔
(1.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湖北 武漢 430023;2.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10)
城市與河流自古以來就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牽系[1]。城市中的河流及其濱水地區是城市生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化的快速進程中,城市河流的生態環境遭受到了人類活動不同程度的破壞,城市河流的原有生態功能正逐漸弱化,絕大多數河流的水體都受到了嚴重污染,城市濱河特色和城市活力正在逐漸喪失[2~4]。城市中產生的各種環境污染已經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羈絆。據統計,目前全國 80%以上的城市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許多大江大河在途徑城市境內時的水體環境已達不到Ⅲ類水質的標準[5]。但隨著城市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美好生活品質和怡人的生活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的市民希望重回濱水地區,擁抱城市中的自然濱水環境。因此,對城市濱水地區進行水體改善及岸線景觀環境的改造和建設變得越來越迫切,城市政府部門希望借此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的綜合影響力,經濟團體希望通過優美的環境帶動周邊的土地價值,為引入高檔的服務產業創造物質空間的條件[6~10]。
歐美國家的河流濱水地區再建設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周邊城市地塊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而我國現階段大多數河流的改造提升主要是出于對城市景觀形象改善、水質環境提升等方面的考慮。因此相對于歐美國家的河流改造建設而言,我國由于資金來源和開發目的不同,更加重視通過改善河流的水質及景觀形象來提高城市整體環境面貌,這是我國城市河流地區建設的優勢所在[1]。在當前我國城市的各類建設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建設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發展的共識[11~15]。
武漢市是湖北省的省會,又稱為“江城”,位于江漢平原東部,境內江河縱橫,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交匯于此并橫貫市境中央,且接納各類支流入匯,100多個大小不一的城市湖泊鑲嵌在城市境內,江河湖渠密布構成了武漢市極具特色的湖沼水網。武漢市境內共有水域面積約2200 km2,約占全市總國土面積的1/4,居中國大城市之首,構成了極具濱江濱湖特色的濱水生態環境。而隨著城市的不斷開發和濱水地區的粗放式發展,導致目前濱水地區存在大量已被污染的城市內部河流及其沿岸地區,對于這些地區的生態修復、景觀建設、公共空間營造以及土地復合利用等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作為武漢市主城區最重要的河流之一的巡司河河流綜合整治提升改造迫在眉睫。
武漢市巡司河位于武昌主城區的中央活動區西南側,明渠部分南起青菱河,北止武泰閘,再通過箱涵至解放閘入長江,其中解放閘至武泰閘箱涵長約1.6 km,明渠部分武泰閘至青菱河部分全長約9.2 km,是白沙洲城市綜合組團和南湖城市綜合組團的結合區域,同時也是上位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重要的組團間生態連通廊道,是武昌地區重要的排澇、水系連通通道。巡司河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南北朝形成至今經歷了通商航道、軍事要塞、排澇排污幾個重要階段,巡司河周邊也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
南北朝時期:據《水經注》記載,巡司河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初步形成,原來是作為長江的分江水道,是連通內陸江湖的臍帶和重要的生態走廊。唐代:廣德年間穆寧任鄂州刺使以后,漸漸發展成為繁華的商貿都會,即著名的南市,河上商舟云集,舟楫往來。明清時期:明代在巡司河北岸置鲇魚扣巡檢司,得名巡司河,作為武昌南大門一直是軍事要塞。自三國時期孫權筑夏口城,“武治而昌”,開啟了巡司河自強敢為的軍事文化。近代: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民國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第二黃埔)南湖學兵團(團長張治中)、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武漢分校均設立于此。20世紀50~60年代:巡司河整體水質較為良好,水質清澈見底,時常可見各類魚蝦,還有市民經常在河中游泳嬉戲。到了1967年為解決南湖片區內湖的水系排澇,開挖了青菱港作為排江通道,并修建了湯遜湖泵站。20世紀70~90年代: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周邊聚集了大量的居住、教育科研用地,人口逐漸密集,而周邊的排污設施不夠健全,大量的生活及生產污水直排進入巡司河,生活垃圾逐漸侵蝕了河道斷面,導致巡司河河水水質持續惡化,沿岸環境日益敗壞,嚴重影響周邊城市形象和兩側居住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為整個南湖地區發展的瓶頸[16]。
2016年6月及7月上旬,武漢市普降暴雨,以巡司河為代表的市區內幾大城市重要的排水河道由于過水能力不足,導致河道周邊城區多處地段出現不同程度的內澇情況,市民生活、生產受到了嚴重影響。市政府提出“要應急與謀遠相結合,啟動湯遜湖水系、路網、生態綠化等綜合規劃研究工作,將防汛排澇與景觀結合起來,下決心讓相關水系江河連通、湖河相接”,決定將巡司河綜合提升改造,整體打造為“生態河、景觀河”。巡司河的綜合整治工程包括排澇、水污染控制、生態補水、景觀、交通等五大部分內容,其中景觀設計規劃范圍為巡司河全線9.2 km的河道濱水岸線及兩側劃定的城市公園綠化用地為主,總用地面積約121 hm2,其中陸域面積約80 hm2。而活水公園則位于整個巡司河的中段,位于“S”型大轉彎處,陸地面積約為22 hm2,是巡司河沿線最重要的3處景觀節點之一,該處原為城中村,居住著大量原住民和租戶,在設計團隊進場前已完成全部的城中村拆遷,現場留下大量的工程棄土以及一處因巡司河河道疏浚形成的內陸導流渠道,現場并沒有值得保留的原有景觀要素(圖1)。
依據上位規劃定位,巡司河是一條具有重要調蓄和連通功能的城市內河,是具有調節區域生態平衡功能的城市生態走廊,是提升武昌城市景觀形象的重要展示廊道,也是服務于南湖組團的城市居民的重要的景觀休閑和娛樂健身的游憩地。
為解決南湖區域生態維護、水體污染控制、土地價值發揮、交通體系完善、城市意象強化的5個重點問題。規劃主要通過斷面整治、排污截污、生態補水等水環境治理措施,改善生態及水系統環境;并劃定生態控制廊道、區域景觀體系和公共空間體系,通過公共綠地建設,打造公共綠廊、游憩空間及城市名片。
通過挖掘巡司河的歷史文化底蘊,滿足周邊地區老百姓對濱水地區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整個公園規劃形成“三園、兩帶、多節點”的景觀規劃結構。規劃范圍北部、中部和南部分別設置了三大公園,包括反映巡司河古道文化歷史底蘊的武泰閘歷史游園、凸顯巡司河生態生境底蘊及豐富周邊市民活動空間的巡司河風情公園、以生態教育及環境調節等功能為主的中環線濕地公園。另外利用聯系三大公園的濱水帶狀綠地,設置展現人文風貌的都市人文景觀帶和以生態游憩活動功能為主的風景綠廊休閑帶。依據定位,巡司河中部的S型活水公園處整體定位為巡司河風情公園,并參考借鑒國內外相關案例,在此處設置一處利用活水循環技術,將河道內的水采用提升泵提升至較高處,再利用凈化設備和各種濕地植物在水的跌落過程中逐級凈化河道水質,同時也可增加游人的親水性,豐富游人與水體的互動形式,并進行水文化、水景觀相關的科普教育(圖2)。
按照巡司河整體景觀規劃,活水公園節點為巡司河風景公園段的核心區域,整個節點公園以活水為主題,營造水景觀特色,強化市民親水、愛水、護水的參與式景觀體驗,并結合河道公園及解決周邊城市地塊對社會停車難問題的綜合功能需求進行公園復合開發,將本處帶狀巡司河活水公園打造成集地下社會停車,地面景觀游賞體驗,屋頂水質凈化的復合型公園。由于巡司河外排出江通道由原巡司河上游的解放閘調整至河道中游的江南泵站出江,出江口的封閉導致巡司河內部中上游的水體循環不夠,因此在本處通過設計一處提升泵,通過人工提升水體后再通過高差形成一系列的跌落溪流,幫助水體進行一定的循環流動,故此將本節點的景觀主題定位為活水主題,本節點公園的名稱為活水公園。活水公園水循環的主要工藝流程是通過將巡司河現狀五類水質的水體從河道的東側通過市政管道抽排至地面公園較高處,首先進入預處理單元:經過粉碎性格柵預處理,通過泵站提升到公園最高處,經過管式過濾器去除部分懸浮物和污染物,達到適于人工濕地處理標準,再通過布配水管網進入人工濕地凈化處理。污染的河水經預處理及人工濕地凈化后,水質可從一級A標準,提升到地表水Ⅳ類水標準。濕地經過一系列的出水處理后,可回流至地下車庫頂部的潛流濕地內,一方面達到污水回用目的,另一方面,利用科學的濕地植物配置及管理等措施,可協調濕地植物、微生物及基質的作用,凈化景觀水體。潛流濕地凈化后再通過重力流排至表流濕地,表流濕地再利用濕地與河道之間的高差,通過跌溪瀑布逐級流到巡司河現狀導流渠的景觀水系中,最后匯集至巡司河主河道水體中,形成一套人工循環的活水系統,在凈化河水水質的同時,也豐富了市民對城市水體的各種水景觀和水游憩形式的體驗(圖3、圖4)。

圖3 活水公園景觀設計平面

圖4 巡司河活水公園凈化工藝流程
在景觀策略上以各種水文化、水景觀科普教育為主題的景觀場地為主,如活水科普館、五片潛流濕地池、流動的景觀跌瀑、隨主河道起伏漲落的景觀水系等,在鋪裝樣式上也采用流水形態的曲線透水鋪裝和活動場地為主,與活水主題相呼應。植物上則通過再力花、千屈菜、苦草等各種挺水和沉水濕地植物、染井吉野櫻花花海、屋頂的粉黛亂子草花海為主打造多樣化的植物季相,并預留足夠的梳林草地空間給周邊居民進入式的體驗游憩性綠地。
從項目設計到后期實際施工過程中,巡司河活水公園的建設受制于地下車庫整體建設方案的不斷調整,濕地處理目標、規模及點位的不斷優化,現場大量的河道棄土堆方以及地下車庫挖出的大量工程土方,在設計優化過程中為了節約工程造價減少大量土方外運,對豎向設計進行了數次的調整,對臨市政道路一側進行進一步抬高,將活水的水流動線進行優化設計(圖5)。

圖5 建成后實景
活水公園建設至今已滿3年,公園也已經開放運營,從公園運營管理方、市民游客的反饋中得出了不同的反饋聲音,褒獎的意見多數是極大地改善了原來河道旁臟亂差的城市環境,營造了優美的濱水空間,豐富了多樣性的游憩綠地,完善了濱水開放空間和水體水質等。而批評的意見是設計者需要分析和思考的,主要包括:
(1)活水公園整體定位考慮不夠充分,不宜將22 hm2的公園作為整個巡司河帶狀公園的一個景觀節點進行主題化打造。由于周邊老舊小區較多,而周邊地塊缺乏足夠的游憩公園和活動場地等開敞空間,活水主題和大量教育性展示性空間與周邊居民的日常娛樂性需求不太相符,周邊居民更希望場地能有大量的體育活動場地和兒童游樂場所進行參與式娛樂健身,而整體規劃中巡司河另一處節點體育運動公園距離此處3 km,原規劃方案設想娛樂性健身活動集中在體育運動公園節點,但老人和小孩由于交通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問題,覺得距離太遠來回不夠方便。
(2)規劃定位的活水公園需要將河道中的水體提升至地面公園再通過一系列的人工處理工藝凈化后的水體再排入巡司河主河道,由于上游城區采取雨污合流制的排污體制,導致巡司河河道短期內不能夠做到完全的截污,導致河道在改造完成后還是有一定的點狀污染源進入,水質短期內始終停留在劣五類和五類之間,循環凈化工藝對河道的水質起不到實質性作用,但是人工提升的設備維護及相關電費如按照規劃設計要求每天的運維費用接近萬元,現有的公園養護經費難以按照設計要求進行運維,只能保持一周一次甚至是更長的周期。
(3)由于公園的復合開發理念導致后期公園內的部分建筑在后期運營中出租給獨立封閉式辦公和獨立經營企業,導致公園內部分路段機動車與游人混行、游人上廁所的位置不足,使得游賞體驗和使用效果未達到設計預期。
9.2 km長的巡司河帶狀公園的整體建設從規劃到設計到實施,方案在不斷的優化過程中,建成后也與原雜亂的濱水環境以及周邊城中村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次設計統籌了公園與周邊城市的復合開發問題,考慮了岸上和岸下的整體化濱水景觀設計,但是仍留有許多遺憾。
(1)公園在設計之初對周邊居民的需求調研分析不夠,9.2 km長的城市帶狀公園不同于傳統的大面積塊狀封閉式公園,居民從起點到終點的游賞距離太長,日常的市民游客很少會全程游憩和體驗差異化的景觀風貌,大多數人把巡司河周邊的塊狀、點狀、帶狀綠地當做小區周邊的社區公園、游園、帶狀綠道來使用,日常的游賞體驗更是主要以15 min生活圈范圍為主,尤其是老舊社區的老人和小孩,因此在設計之初的分段確定特色之后應該滿足居民的最基本的游憩娛樂需求的基本功能之后,再去強化差異化的特色和風貌。
(2)公園在規劃方案設計之初應加強與后期的運營管理單位的提前對接,充分了解和掌握公園后期的商業策劃和運維需求,避免設計初衷與實際運維需求有較大的出入,沒達到設計預期還影響了公園的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