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超
(陜西地建土地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
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成為保障耕地產能和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1-3]。《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提出,到2022年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由于我國中低產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比重較大,總的糧食生產能力偏低,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任重道遠[4-6]。耕地質量好壞和糧食產能高低可以通過耕地等別評定進行估算,而部分田間工程措施對耕地等別的提升具有較為顯著的影響[7-8]。因此,通過工程建設提高耕地等別進而推動糧食產能提升也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9-11]。本文從QS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入手,對影響QS縣耕地等別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對項目建成后高標準農田耕地等別和糧食產能進行評估,以期為項目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QS縣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西部,北接麟游縣,南連太白縣,東與扶風縣、眉縣接壤,西同鳳翔區、陳倉區毗鄰。東起七里河,西到鳳鳴溝,南自瓦房溝,北至孟家山,介于東經107°33′~107°55′,北緯34°07′~34°37′之間。項目區地處東亞季風區內,年平均氣溫為11.9 ℃,降水有明顯的季節性,冬季降水最少,為18.4 mm,占年降水量3%;春季增多,為144 mm,占年降水量23%;夏季降水量最大,為268 mm,占年降水量42%;秋季降水量為201 mm,占年降水量32%,年平均風速為2.3 m/s。項目區位于山麓和洪積、沖積扇上部,土壤類型以黃土為主,是新黃土和老黃土混雜一起的二合土;黃土土層深厚,厚度大于60 cm,養分含量較高,具有上虛下實、保水保肥、抗旱耐澇等特點。耕作層厚度30 cm,中壤,粒狀和團塊狀結構,耕層和犁底層容重分別為1.25 g/cm2~1.42 g/cm2和1.40 g/cm2~1.78 g/cm2;孔隙度分別為50.38%和42.27%;熟化層一般有機質含量1.0%~1.2%,全量礦質營養元素含量較多,全氮0.07%~0.08%,全鉀2%~3%,但有效成分較低,以缺磷更為突出,嚴重缺硼、鋅和鐵。耕層鹽基代換量為10 me/100 g土~14 me/100 g土,pH值為8.15~8.5,保肥供肥能力較好。根據2020年土地利用變更數據庫,項目區耕地共計1 502.173 0 hm2,其中水澆地177.639 1 hm2,旱地1 324.533 9 hm2。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如表1所示。

表1 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表
項目區原有耕地質量國家自然等介于8~12等之間,國家利用等介于9~12等之間,國家經濟等介于10~12等之間。
QS縣糧食生產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土地生產力較低,造成產量低的原因是水資源有效利用率低,水資源短缺與浪費問題嚴重。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是影響糧食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將水資源有效利用率從目前水平再提高10%~20%,土地的生產潛力將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突破。QS縣將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計劃,在灌區大力推廣管灌技術,提高用水效率;同時加大灌區續建配套設施和節水改造力度,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由于項目區土地墾殖率為100%,項目區農作物為一年兩熟,耕地復種指數為100%。項目區土地墾殖率及土地利用率都較高,但由于農戶自主開發,項目區水資源利用率較低,基本沒有配備灌溉設施,耕地產出率較低,旱地質量等級較低。因此在規劃設計中,對項目區內需要完善配套設施的地塊予以完善,提高耕地產出率,提升耕地質量。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輸配電等,具體內容如下。
土地平整是農業機械化生產和灌排、道路建設等的基礎,目的是便于機械化耕作,提高機械化生產效率,提高機耕質量,有利于農作物生長,有利于保持水土,滿足灌溉排水需求,便于田間耕作和管理。本次規劃對項目區內田塊進行土地平整,主要形式為小塊并大塊,將細碎農田整理為集中利于機械耕種,本次土地平整的面積為2 320畝,土方量312 425 m3。
收集到的土壤相關資料顯示,壤中的養分有機質含量較低,氮磷養分俱缺,鉀素含量高,土壤微量元素含銅、鐵較豐富,硼、鋅、錳等缺乏。本次進行土壤改良主要就是針對項目區土壤氮素嚴重失調問題進行改良。土壤結構改良:土壤結構改良是通過使用天然土壤改良劑(如腐殖酸類、纖維素類、沼渣等)和人工土壤改良劑(如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等)來促進土壤團粒的形成、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固定表土、保護土壤耕層、防止水土流失。采用增施有機肥的方式進行土壤改良,面積1 470畝。新建抽水站1座,鋪設DN500直鋼管800 m,DN400直鋼管3 230 m,DN350直鋼管3 230 m。輸水干管工程鋪設dn225UPVC管4 554 m,dn160UPVC管14 987 m,灌溉管網工程鋪設dn110UPVC管32 300 m,閥門井367座,給水栓1 100套。整修4 m寬田間道5.7 km,整修4 m寬生產路15.9 km。栽植護路林側柏2 323株,紅葉李1 523株。新建S13M-4000/35/10 kV變壓器1臺,架設10 kV電纜4.3 km,架設380 V電纜5.6 km,架設35 kV線路5 km,敷設通信電纜1.23 km。
依據《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GB/T 28407—2012),本次評價采用多因素綜合分析法對土地整治項目耕地質量等別進行評定。新增糧食產能按照耕地每提高一個等別,產能提升100千克/畝進行計算。
根據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以項目區內相對集中連片、地類一致、現狀差異不大且分等因素指標參考分一致的耕地作為25個評定單元。根據項目實際情況,QS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位于縣城東北部,涉及5個行政村。本次耕地提升類項目按照耕地圖斑劃分評定單元,將項目區分為25個評定單元,評定單元信息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評價單元劃分及實施前耕地指標屬性表
QS縣所在的關中渭河平原區指定作物選取的分等因素有:有效土層厚度(cm)、表層土壤質地、土壤鹽漬化程度、土壤有機質含量(g/kg)、排水條件、地形坡度、灌溉保證率和灌溉水源。QS縣所在的關中渭河平原區,指定作物耕地分等因素及其權重如表3所示。

表3 關中渭河平原區指定作物分等因素及其權重
本報告采取“多因素綜合評定法”對項目區耕地進行評價,嚴格按照《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GB/T 28407—2012)進行評價,因素指標體系和評價系數是參考《陜西省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工作手冊》(2014年)中規定的參數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的,因此本評價結果是合理、可靠的。項目實施完成后,國家自然質量等介于8~9等之間,國家利用等介于9~10等之間,國家經濟等介于10~11等之間,項目區原有耕地質量國家自然等介于8~12等之間,國家利用等介于9~12等之間,國家經濟等為10~12等。預計新增糧食產能3 556 t。項目實施后耕地產值計算表如表4所示。項目實施后可增加產值871.67萬元,經濟效益可觀。

表4 項目實施后耕地產值計算表
項目的施工質量及后期管護與耕地的質量息息相關,因此,為保證項目實施后耕地質量達到設計要求,建議項目實施嚴格依據項目施工圖,結合現行技術規范、標準等,制定嚴格的質量監理標準,嚴格控制施工質量,同時建立健全工程管護制度,明確管護單位、主要負責人、管護責任人及各自的權利、職責等。此外,還需要建立工程管護資金保障制度,明確資金的籌措渠道,建立資金的收繳、使用、審批、監督責任。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等項目圍繞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四類工程進行,但一些工程建設內容如田間道路等不能通過現有分等指標因素體現出其建設成效,而且農田有機質含量在一定時間內顯著提高也存在一定困難,這些是今后進一步評定耕地等別的重要研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