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颯
(江西省鷹潭市中醫院 鷹潭 335000)
高膽紅素血癥也稱為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病,以鞏膜、黏膜、皮膚黃染及血清膽紅素(TBil)升高為典型表現。這些癥狀多于出生7~10 d 內消退,最遲不超過14 d[1]。如消退遲緩,且表現過重,一般屬病理性黃疸,若治療不及時,則可發展為膽紅素腦病,使新生兒腦神經發生不可逆轉損傷,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重者可致死亡[2]。當前,西醫針對該病主要采用藥物、藍光照射等治療,但費用高,且不良反應多。近年來,中醫藥在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中備受關注,中藥內、外聯合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體現出更大的優勢。本研究觀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濕熱郁蒸證應用茵陳蒿湯配合中藥熏藥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21 年1~12 月收治的72 例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5例;胎齡 37~41 周,平均(39.12±0.50)周;出生體質量 2.65~4.36 kg,平均(3.84±0.40)kg;經陰道分娩26 例,剖宮產 10 例。觀察組男 19 例,女 17 例;胎齡38~42 周,平均(39.07±0.48) 周;出生體質量2.60~4.35 kg,平均(3.79±0.41)kg;經陰道分娩 24例,剖宮產1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1-03-28)。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3]:出生后24 h 內出現黃疸,TBil 每天上升>85 μmol/L;足月兒 TBil>34 μmol/L;血清結合膽紅素濃度>34 μmol/L;黃疸持續時間較長,超過2 周。中醫診斷標準[4]:辨證為濕熱郁蒸證,表現為面目皮膚發黃,口渴唇干,不欲吮乳,小便深黃,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足月新生兒;出生后1 min Apgar 評分≥8 分;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腦病患兒;已確診為核黃疸,或新生兒溶血性黃疸患兒;由膽道梗阻引發的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存在皮膚過敏、皮疹患兒。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茵陳蒿湯治療,組方:茵陳10 g、梔子5 g、大黃(去皮)3 g。水煎取汁30 ml,小量多次口服或鼻飼喂藥,1 劑/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熏藥治療,熏藥方組成:茵陳、車前子、柴胡各15 g,金錢草、赤芍各12 g,黃芩、大黃、枳實各10 g。將上述藥物混合,放入中藥熏藥治療儀中,煮沸后調整噴藥口的距離,保持與皮膚相隔15 cm,進行熏蒸,30 min/次,1 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3 d。
1.5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72 h 內血清 TBil 下降>150 μmol/L,鞏膜發黃、皮膚黃染等癥狀明顯減輕為顯效;72 h 內血清 TBil 下降<150 μmol/L,但不需要調整治療方案,鞏膜發黃、皮膚黃染等癥狀減輕為有效;TBil 或鞏膜發黃、皮膚黃染等癥狀無改善,需調整治療方案為無效。(2)中醫證候積分:根據上述所列濕熱郁蒸證證候(面目皮膚發黃、口渴唇干、不欲吮乳、小便深黃、大便秘結)計分,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 0、1、2、3 分,于治療前、治療72 h 后評估。(3)血清 TBil 水平:于治療前,治療24、48、72 h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TBil水平。(4)每日排便次數:詳細記錄患兒治療前,治療24、48、72 h 排便次數。(5)致炎因子指標:采集患兒治療前、治療3 d 后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3 000 r/min,半徑 9 cm,離心 10 min)血清,檢測白介素 -6(IL-6)、白介素 -8(IL-8)、C 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水平。(6)觀察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大便秘結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面目皮膚發黃治療前 治療后口渴唇干治療前 治療后不欲吮乳治療前 治療后小便深黃治療前 治療后36 36 t P 2.03±0.40 1.97±0.37 0.661 0.511 1.12±0.21 0.70±0.11 10.630 0.000 2.11±0.36 2.07±0.34 0.485 0.629 1.07±0.16 0.64±0.10 13.674 0.000 2.08±0.40 2.12±0.38 0.435 0.665 0.97±0.14 0.59±0.10 13.252 0.000 2.11±0.37 2.09±0.35 0.236 0.814 1.01±0.13 0.74±0.11 9.513 0.000 2.01±0.31 1.95±0.29 0.848 0.399 0.71±0.12 0.49±0.09 8.800 0.000
2.3 兩組血清TBil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TBil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TBil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TBil 水平比較(μmol/L,)

表3 兩組血清TBil 水平比較(μmol/L,)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24 h 治療48 h 治療72 h對照組觀察組36 36 t P 293.26±54.37 294.22±54.13 0.075 0.940 182.78±34.45 152.66±27.42 4.105 0.000 154.36±28.19 104.45±22.26 8.337 0.000 113.26±24.33 79.89±16.37 6.828 0.000
2.4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L-6、IL-8、CRP、TNF-α 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 IL-6、IL-8、CRP、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比較()

表4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比較()
TNF-α(ng/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IL-6(ng/L)治療前 治療后IL-8(μg/L)治療前 治療后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36 36 t P 21.34±2.41 22.01±2.36 1.192 0.237 17.20±1.44 10.37±1.29 21.197 0.000 39.84±5.39 39.73±5.42 0.086 0.931 22.29±4.17 12.61±3.41 10.782 0.000 16.23±3.50 15.84±3.61 0.465 0.643 11.82±2.61 7.41±1.20 9.211 0.000 33.42±4.52 33.61±4.63 0.176 0.861 11.84±2.62 7.45±1.23 9.101 0.000
2.5 兩組每日排便次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每日排便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每日排便次數多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每日排便次數比較(次,)

表5 兩組每日排便次數比較(次,)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24 h 治療48 h 治療72 h對照組觀察組36 36 tP 1.42±0.26 1.38±0.31 0.593 0.555 1.62±0.31 1.86±0.37 2.983 0.004 3.04±0.43 4.09±0.44 10.240 0.000 3.35±0.58 4.36±0.60 7.262 0.000
2.6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期間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現代醫學認為,新生兒期TBil 生成過多,而肝細胞攝取和結合TBil 能力低下,導致TBil 排泄異常,故而極易發生高膽紅素血癥[5]。該病可導致嚴重的后遺癥或死亡,故及時治療尤為關鍵。降低血清TBil 水平是臨床治療目標,西醫治療雖取得不錯效果,但治療過程中存在諸多不良反應,易增加患兒家長的擔憂。高膽紅素血癥屬中醫學“胎黃”的范疇,認為其主要因胎孕之時,孕母感受濕熱之邪,或母體濕熱,或因胎兒娩出后受濕熱之邪侵襲,導致濕熱蘊于體內,于胎產之時傳與胎兒,濕熱胎毒阻遏,熏蒸肝膽,導致膽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膚,使鞏膜、皮膚等出現黃染。由此可見,本病主要辨證類型為濕熱郁蒸,治療關鍵在于利濕、泄熱[6~7]。
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食欲不佳,營養不良,以至于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從而激發炎癥反應。IL-8 能夠介導天然免疫,且在一定條件下能夠活化B 細胞,激活T 細胞。IL-6 是與炎癥相關最為典型的細胞因子;CRP 參與機體氧化應激,可刺激致炎因子釋放;TNF-α 是炎癥反應的標志物,可促進肝組織產生致炎因子,以上致炎因子均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呈高表達[8~9]。本研究采用茵陳蒿湯配合中藥熏藥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血清TBil水平低于對照組,每日排便次數多于對照組,IL-6、IL-8、CRP、TNF-α 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高膽紅素血癥濕熱郁蒸證患兒應用茵陳蒿湯配合中藥熏藥治療效果確切,有利于改善臨床癥狀及排便情況,減輕炎癥反應,降低血清TBil 水平。究其原因,本研究采用茵陳蒿湯治療,方中茵陳利膽退黃、清熱利濕;大黃瀉火解毒、活血化瘀;梔子清三焦濕熱。上述藥物合用,可發揮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的作用。中藥熏藥利用體表給藥,藥物經皮膚、黏膜、汗腺等吸收后,可進入皮下毛細血管而發揮作用。本研究所用中藥熏藥方中茵陳具有利膽退黃、清熱利濕之效;車前子具有利濕之效;柴胡具有疏肝理氣、解肌退熱之效;金錢草具有清熱利濕之效;赤芍具有清熱解毒涼血之效;黃芩具有清熱解毒燥濕之效;大黃具有瀉火解毒、活血化瘀之效;枳實具有理氣消脹之效。茵陳與枳實、大黃相配,可使瘀熱之邪從大便而解;茵陳與金錢草、車前子相配,可使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出。上述藥物共同使用,可發揮利濕退黃、清熱解毒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梔子可增強酶活性,增加Y 蛋白含量,加快膽紅素攝取及排泄,最終達到降低血清TBil 水平的目的;茵陳可拮抗溶血,改善丙氨酸轉移酶的功能,促進退黃,并能夠增加膽汁的分泌;黃芩具有鎮痛、清熱、利尿、抗菌消炎等作用[10~11]。現代研究表明,中藥熏藥治療還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新生兒胎糞排出,加速體內膽紅素的排泄,進而促進疾病恢復。藥物經皮吸收率與藥物和皮膚的接觸面積呈正相關,通過大面積體表給藥可促進藥物透入皮下毛細血管,藥物吸收率高,有利于提高藥效,增強治療效果[12]。茵陳蒿湯配合中藥熏藥是中醫內外治療的結合,可相互作用,見效快,且安全性高,有利于患兒恢復。
綜上所述,高膽紅素血癥濕熱郁蒸證患兒應用茵陳蒿湯配合中藥熏藥治療有助于改善臨床癥狀及排便情況,降低血清TBil 水平,減輕炎癥反應,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