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華 張如潔 陳教華 楊勤 孫娟玲 李璐#
(1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肛腸科 南昌 330006;2 江西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 南昌 330004)
藏毛竇(Pilonidal Sinus Disease,PSD)是一種發生于骶尾部皮膚及皮下組織的炎癥性疾病,每10 萬人群中平均發病率為74 例,且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手術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目前臨床常用的術式主要包括:切開引流、PSD切除一期縫合(偏中線縫合),PSD 切除開放二期愈合,PSD 切除袋形縫合,皮瓣轉移手術[2]。Limberg 皮瓣轉移成形術可抬高臀溝、減少局部出汗和碎屑聚集,切除全部病灶組織基礎上無張力吻合創面,已成為最受青睞的術式之一[3]。Kaya B[4]教授認為標準Limberg 皮瓣不夠美觀,存在遠端切口嚴重壞死、易裂開等不足,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良。本研究對比分析應用改良Limberg 皮瓣轉移成形術和切除縫合術治療骶尾部PSD 的療效和安全性,以期為臨床提供指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9 年7 月至 2021 年 7 月在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肛腸科行手術治療的骶尾部PSD 患者42 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1 例。觀察組中男 16 例,女 5 例;年齡 15~33 歲,平均年齡(22.1±4.9)歲;病程 2~30 個月,平均(13±8.3)個月;術前查體骶尾部中線處均可見皮膚小凹,單發12 例,多發9 例;中線旁發現硬結 7 例,單側 7 例,雙側 0 例。對照組中男 18 例,女 3 例;年齡 16~31 歲,平均年齡(23.6±4.2)歲;病程 6~33 個月,平均(13±8.8)個月;術前查體骶尾部中線處均可見皮膚小凹,單發14 例,多發7 例;中線旁發現硬結6 例,單側4 例,雙側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參考《美國結直腸外科醫師協會2019 版藏毛竇診治臨床實踐指南》[2],臨床表現、查體、MRI、CT 等相關檢查結果均符合PSD 診斷標準[5];初次、復發性PSD 或其他術式治療失敗的慢性PSD;符合手術及麻醉指征;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PSD 急性期者;合并骶尾部結核、骨腫瘤者;直腸惡性病變合并骨轉移者;合并其他肛周感染性疾病累及骶尾部病變者;依從性差者。
1.3 治療方法 (1)術前準備及手術方法。所有患者術前1 天清潔灌腸、備皮,術前半小時予抗生素。手術都由同一人主刀,腰麻,俯臥折刀位。觀察組:以病灶范圍為度作菱形標記(見圖1):菱形ABCD 的縱軸BD 向病灶側水平偏離,距臀溝1~2 cm。上下兩個銳角(∠ABC、∠ADC)均為60°,左右兩個鈍角(∠BAC、∠BCD)為120°。在橫軸的延長線上作一等長線(AC=CE),并以 CE 為邊作∠E(60°),CE=EF,完成皮瓣設計。亞甲藍自外口注入,沿菱形標記線切除所有瘺管及壞死組織,深至骶骨筋膜背面。再游離皮瓣DCEF 至臀大肌筋膜表面以對合切口無明顯張力為度(見圖2)。皮瓣需包含皮膚及皮下組織,術中精細止血。1:1 稀碘伏水沖洗創面,放置負壓吸引,3~0 可吸收線分層間斷縫合關閉創面。術畢,局部加壓包扎,標本送病理。對照組:亞甲藍自外口注入,完整切除病灶組織,徹底搔刮,精細止血,再放置負壓吸引,3~0 可吸收線分層間斷縫合,關閉創面。最后加壓包扎,完畢。(2)術后處理。術后禁食、俯臥、控便、常規抗生素治療3 d。術后第3 天查血常規,若發生感染則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予抗感染治療。術后待分泌物量<5 ml/d 拔除負壓引流。術后2 周分批拆線。兩組患者外科常規換藥1 次/d,直至創面完全愈合。

圖1 皮瓣切口設計示意圖

圖2 皮瓣轉移縫合示意圖
1.4 觀察指標 (1)并發癥:裂開、感染、皮下血腫及并發癥總體發生情況。(2)實驗室指標:創面感染情況通過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 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utrophils, NEUT%)、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評估。(3)臨床療效:創面愈合時間、術后半年及1 年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用()表示,采用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P25,P75)]表示,采用 Mann-Whitney U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術后裂開、感染、皮下血腫等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術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WBC、NEUT%、CRP 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后的WBC、NEUT%、CRP 整體水平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前術后的 WBC、NEUT%、CRP 整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術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CRP(mg/L)對照組組別 時間 n WBC(×109/L)NEUT%(%)術前術后21觀察組t P 術前21術后t P t 干預前組間比較P 干預前組間比較t 干預后組間比較P 干預后組間比較6.02±0.4 7.58±0.6-2.194<0.05 6.44±0.4 6.46±0.5-0.028>0.05-0.735>0.05 1.482>0.05 59.37±1.1 65.05±2.1-2.377<0.05 59.27±1.3 60.40±1.5-0.589>0.05 0.063>0.05 1.779>0.05 1.20±0.2 2.47±0.6-2.112<0.05 1.38±0.2 1.91±0.4-1.305>0.05-0.729>0.05 0.818>0.05
2.3 兩組術后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術后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半年及1 年復發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術后臨床療效比較()

表3 兩組術后臨床療效比較()
1 年復發[例(%)]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創面愈合時間(d)半年復發[例(%)]21 21 χ2 P 32.5±2.4 23.4±1.1-3.478<0.05 2(9.52)1(4.76)0.359>0.05 4(19.05)1(4.76)2.043>0.05
早期研究認為PSD 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目前臨床則認為PSD 是一種因毛發被反吸入毛囊誘發炎癥反應引起的獲得性疾病[6]。手術是治療PSD 的主要手段也是影響復發的重要因素[7],不同術式復發率高低不一,慢性PSD 切除一期中線縫合和PSD切除開放二期愈合術的十年復發率分別是32.0%、19.9%,Karydakis 皮瓣轉移成形術和BascomⅡ術的十年復發率最低(2.7%)[8],其原因與后兩種術式偏離中線縫合,抬高臀溝可減少反復感染有關[9]。Limberg 皮瓣轉移成形術十年復發率(11.4%)較低,抬高臀溝的同時可徹底清除全部分支瘺管,尤其適用于反復發作或其他術式治療失敗的復雜性PSD。經典Limberg 術式的皮瓣遠端頂點位于臀溝處,易感染壞死而裂開[10],鑒于此,多名學者對Limberg 術提出了不同的改良方案,但又產生了切除過多正常組織、增大縫合張力等不足[11~12]。
Kaya 教授對經典Limberg 術提出新的改良方案,將菱形切除整體水平平移,偏離后正中線1~2 cm[4]。陳文平等[13]在11 名患者中實施此種改良術式,平均隨訪21 個月,裂開3 例,張力性水泡3 例,皮下血腫1 例,無感染及復發病例。本研究選取42例明確診斷為PSD 的患者,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采取改良Limberg 術,對照組采取切除縫合術。術后兩組患者恢復良好,其中觀察組較對照組皮下血腫少、僅在 1~2 個頂角處裂開(1 例∠C,1 例∠C 及∠B),說明皮瓣旋轉后張力分布均勻,更易無張力閉合創面,組織血供好,可減少術后疼痛、早期創面裂開、創緣壞死等并發癥。術后感染情況發生率均較低,兩組差異較小。分析原因可能是徹底清除病灶、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縫合創面并預防性予抗生素治療后,感染發生率降低;術后做好宣教,患者配合度較高,也可減少創面感染[14]。除此之外,改良Limberg術抬高臀溝后改變了創口處潮濕的環境,可有效預防皮膚壞死、細菌滋生、毛發向內生長,同時避免中線縫合,愈后良好[15~16]。觀察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較對照組短,其中創面無裂開、感染時,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相差不大,原因可能有兩方面:(1)當發生創面裂開,觀察組患者僅在1~2 個頂角處裂開,但對照組術口張力大,裂開創面大,愈合時間更長。(2)兩種術式都是一期愈合,但倘若發生創面感染,需清除壞死組織、引流、局部換藥后以期二期愈合。而觀察組感染較少,創面愈合更快。
Kaya B 教授的改良Limberg 術式治療骶尾部PSD 愈合速度快,安全性可靠。本研究隨訪時間短、樣本量少,還存不足,距離創面快速愈合、低并發癥、低復發率的理想化術式尚有一箭之地,需要更多的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