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黎 王華 葛廷
(河南省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檢驗科 新鄉 453000)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臨床上具有高患病率、病死率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該疾病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特別是COPD 急性加重期的反復出現可進一步導致肺部損傷和呼吸道炎癥惡化,不僅增加患者臨床治療難度,甚至會增加其死亡率,已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1~2]。因此,早期預測COPD急性加重風險對控制疾病進展以及改善預后至關重要。纖維蛋白原與白蛋白比值(FAR)中的纖維蛋白原(FIB)、白蛋白(ALB)均由肝臟產生、合成,并且當FIB 升高或 ALB 降低時提示患者疾病加重[3~4]。既往有相關研究顯示,FAR 在多種腫瘤患者中升高,并且與疾病預后生存期密切相關[5~6]。本研究主要分析FAR 對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的預測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 月至2021 年11月在醫院接受治療的86 例COPD 患者作為COPD組,男50 例,女36 例;年齡40~85 歲,平均年齡(62.26±8.41)歲。隨后根據患者入院前1 年急性加重次數將COPD 患者分為急性加重風險組(n=36),無急性加重風險組(n=50)。選取同期來我院健康體檢的40 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 41~86 歲,平均年齡(63.556±8.75)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7]中關于COPD 的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40~86 歲。(2)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伴有自身免疫疾病、血液傳染性疾病以及惡性腫瘤疾病者;伴有COPD 以外的呼吸系統疾病者;近期服用糖皮質激素等藥物者;既往具有精神病史或伴有認知、語言功能障礙者;臨床資料不全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研究方法 一般資料收集:收集患者入院后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糖尿病比例、高血壓、吸煙史、病程以及白細胞(WBC)、第1 秒用力呼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血清 FIB、ALB 及FAR 檢測:收集研究對象入院后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室溫下以3 000 r/min 離心5 min后取上清液,存放至-80℃冰箱內備用。隨后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ALB 水平,采用美國沃芬公司生產的ACL TOP750 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FIB 水平,最后計算FAR。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性曲線(ROC)評估血清FAR 對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的預測價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探討影響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的危險因素,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性別、年齡、糖尿病比例、高血壓比例、病程、WBC 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COPD 組吸煙史比例、FIB、FAR 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FEV1、FVC、FEV1/FVC及ALB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指標 COPD 組(n=86)對照組(n=40) t/χ2 P性別(男/女)年齡(歲)吸煙史[例(%)]糖尿病[例(%)]高血壓[例(%)]病程(年)WBC(×109/L)FEV1(L)FVC(L)FEV1/FVC(%)FIB(g/L)ALB(g/L)FAR 50/36 62.26±8.41 66(76.74)20(23.26)23(26.74)14.62±3.20 7.33±2.36 1.55±0.40 2.33±0.46 66.52±8.63 8.63±1.22 30.25±3.65 0.29±0.10 25/15 63.55±8.75 15(37.50)8(20.00)10(25.00)0.215 0.786 18.314 0.167 0.043 0.643 0.432 0.000 0.682 0.836 6.96±2.26 3.02±0.55 3.32±0.60 90.96±10.50 3.25±0.63 40.22±4.63 0.08±0.02 0.830 16.972 10.179 13.792 26.270 13.075 13.252 0.408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急性加重風險組、無急性加重風險組COPD 患者血清FIB、ALB 及FAR 水平比較 急性加重風險組患者血清FIB、FAR 水平明顯高于無急性加重風險組(P<0.05),ALB 水平明顯低于無急性加重風險組(P<0.05)。見表2。

表2 急性加重風險組、無急性加重風險組COPD 血清FIB、ALB及 FAR 水平比較(x ±s)
2.3 FAR 對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的預測價值ROC 曲線結果顯示,FAR 預測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的曲線下面積為0.806,截斷值0.29,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89.7%、85.3%,FIB 曲線下面積為0.658,截斷值8.50 g/L,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75.6%、69.9%,ALB 曲線下面積為 0.689,截斷值30.62 g/L,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78.4%、70.2%。可見FAR 對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的預測價值優于 FIB、ALB(P<0.05)。見表 3、圖 1。

表3 FAR 對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的預測價值

圖1 FAR 對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的預測價值
2.4 影響COPD 患者出現急性加重風險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以COPD 患者是否伴有急性加重風險作為因變量(是=1,否=0),以血清FIB、ALB、FAR 水平及臨床一般指標相關指標作為自變量,經非條件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血清 FIB[OR(95%CI)=3.39(1.73~6.42)]、ALB[OR(95%CI)=3.56(1.79~7.06)]、FAR[OR(95%CI)=4.04(1.70~9.59)]均為影響 COPD 患者出現急性加重風險的危險因素。見表4。

表4 影響COPD 患者出現急性加重風險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COPD 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逆呈進行性發展的慢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呼吸系統疾病[8],該疾病發病率、死亡率高,且易反復出現急性加重。而COPD 急性加重風險是指患者呼吸道癥狀的急性惡化,需要額外治療,由此可見急性加重期COPD 能夠導致患者呼吸道炎癥惡化,使其肺功能下降及血液出現免疫反應,不僅患者頻繁住院,同時大大的增加了患者死亡風險[9~10]。因此,尋找簡單、準確性高且能夠早期預測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的有效標記物也成為近年來臨床研究的重要領域。既往有研究顯示,約80%COPD 急性加重與呼吸道感染有關[11],雖有相關文獻報道顯示,血清C-反應蛋白、前白蛋白、白細胞計數等炎癥生物指標均能夠客觀反映COPD 嚴重程度及狀態[12~13],但對評估疾病嚴重程度以及預后的準確性、靈敏度仍存在一定限制。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FAR 對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的預測價值。
FIB 是肝臟產生的急性反應蛋白,某些急性或慢性感染、燒傷、休克以及嚴重組織損傷等疾病均可導致外周血中FIB 水平升高[14]。ALB 是由肝臟合成且被認為可反映全身營養狀況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嚴重程度的指標之一[15]。有研究表明,COPD 患者低白蛋白血癥的發生率明顯增加[16]。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COPD 組FAR 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示FAR 水平在COPD 患者中升高,可能參與疾病發生、發展。
冠心病患者血清中FAR 高于非冠心病[17]。本研究中急性加重風險組患者血清FAR 水平明顯高于無急性加重風險組(P<0.05),提示FAR 與COPD患者急性加重風險密切相關。也有研究顯示,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術后發生支架內再狹窄患者血清FAR 值明顯升高[18]。ROC 曲線結果顯示,FAR 預測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的曲線下面積為0.806,截斷值0.29,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89.7%、85.3%,均高于FIB、ALB 曲線下面積、敏感度、特異度,可見FAR 對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的預測效能優于FIB、ALB,且 FAR 超過 0.29 時,提示 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增大。進一步經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血清FAR 為影響COPD 患者出現急性加重風險的危險因素,證實FAR 與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密切相關,可作為評估COPD 急性加重風險的有效指標,既往也有相關研究發現,FAR 是評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靜脈溶栓后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獨立指標[19]。可能由于COPD 是一種肺組織和氣道的非特異性炎癥,而急性加重COPD 能夠導致氣道炎癥及介質進一步釋放,且發病后使血清炎癥標志物發生明顯變化。而有研究報道,FIB 和ALB 是評估機體全身炎癥和血液流變學改變的重要指標,FAR 包含FIB 和ALB 兩個指標,已成為評估疾病程度新的炎癥標志物[20]。因此,當COPD 患者疾病逐漸嚴重,出現急性加重風險時,可導致機體氣道炎癥釋放增加,進而使血清FAR 水平明顯升高。說明臨床通過監測FAR 可有效預測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從而為臨床干預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FAR 在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組中升高,是增加COPD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的危險因素,有望作為預測患者出現急性加重風險的有效指標。但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小,且為單中心數據,可能存在一定的選擇偏倚,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