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德 馮康虎 申建軍 周文杰 趙興龍 海祥
(1 甘肅中醫藥大學 2020 級碩士研究生 蘭州 730000;2 甘肅省中醫院創傷骨二科 蘭州 730050)
骨盆后環穩定性破壞通常是由高能量暴力摧毀造成,骨盆后環損傷常累積前環及其附近的神經、血管。骨盆骨折是創傷骨科最為復雜的一類骨折類型,多因高能量損傷造成,其致死率高達50%[1]。當前情況下,骶髂螺釘內固定是骨盆后環損傷的主要治療手段[2]。骶髂螺釘在固定骨盆后環時有較好的優勢,但其也存在許多缺點,比如骶髂螺釘需經常作調整,并且伴隨有諸多不可預防的并發癥發生。而機器人輔助定位系統剛好能夠補充徒手螺釘中存在的風險,并且起到了良好的治療作用[3]。在計算機導航領域日新月異發展下,手術微創理念慢慢滲透到臨床實踐中,手術機器人輔助下經皮骶髂螺釘固定不穩定性骨盆后環損傷的治療手段已經被臨床醫師所熟練,這項技術的發展也成為計算機導航手術機器人領域內的一個重要發展背景[4]。本研究通過對骨盆后環不穩定型損傷患者采取損傷膠囊聯合天璣機器人輔助下骶髂關節螺釘置入治療骨盆后環骨折治療,探究其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 1 月甘肅省中醫院住院收治的60 例骨盆后環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30 例。對照組男8 例,女 22 例;年齡 60~88 歲,平均年齡(74.12±8.52)歲;受傷至就診時時間間隔1~36 h,平均(29.56±1.16)h。治療組男 12 例,女 18 例;年齡 65~85 歲,平均年齡(75.15±9.15)歲;受傷至就診時時間間隔1~36 h,平均(30.46±1.25)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實用骨科學》[5]中骨盆后環骨折診斷標準:骨盆或骨盆髖臼骨折為新鮮閉合性骨折;骨盆骨折為后環不穩定性骨折,輕度移位或適宜閉合復位內固定;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內科疾病無法耐受手術者;移位明顯或無法通過閉合復位獲得滿意復位的骨盆后環骨折者;無法配合完成隨訪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先進行全身麻醉,進行常規消毒,對照組患者采用仰臥位,機器人輔助下行骶髂關節螺釘置入[6]。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損傷膠囊(甘藥制字Z04000841)(為甘肅省中醫院院內制劑)口服,2 次 /d,2~3 g/次,1 周為一個療程,連續服用2 個療程。
1.3 經典病例分析 患者男,53 歲,高處墜落傷由急診轉入創傷骨二科。西醫診斷:骨盆骨折伴骶髂關節分離,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予以補充能量、消腫止痛、中醫特色治療。待術前準備完善后予以骶髂螺釘置入治療。見圖1~圖3。

圖1 術前CT 圖片

圖2 術中機器人輔助骶髂螺釘置入入口位、側位、出口位

圖3 術后骶髂螺釘置入后入口位、出口位X 線片
1.4 觀察指標及評分標準 (1)對骨折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進行記錄。(2)骨盆功能Majeed 評分,隨骨盆功能恢復情況采用Majeed[7]報道方法進行評定:優(≥90 分)、良(80~90 分)、中(60~80 分)、差(<60分),優良 =優 +良。(3)視覺模擬(VAS)評分[8]:無痛(0 分);輕微疼痛(1 分);中等疼痛(2 分);重度疼痛(3 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 治療組骨折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d,)
組別 n 骨折愈合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治療組30 30 t P 84.40±1.81 65.46±2.55 33.174 0.000 11.16±1.62 7.70±1.64 8.221 0.000
2.2 兩組骨盆功能恢復優良率比較 治療組骨盆功能恢復優良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盆功能恢復優良率比較[例(%)]
2.3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治療組對照組30 30 5.502 4.200 0.000 0.000 t P 2.26±0.73 2.20±0.61 0.345 0.731 1.23±0.72 1.60±0.49 2.327 0.023
骨盆后環在維持骨盆穩定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由髂骨、骶髂關節、骶骨及尾骨構成,骶骨在人體軀干與上肢重力方面起到了撐持作用,骶髂關節是銜接骶骨和髂骨的首要環節。骨盆后環骨折常伴隨骶髂關節損傷,引起骶髂關節脫位、毀傷,甚至引起相應的神經、血管破壞[9]。如果構造遭到損害,治愈難度更大。因此尋找避免嚴重創傷并發癥的治愈手段已成為當下炙手可熱的話題。經皮骶髂螺釘在微創滲透下逐漸顯現出了其穩定性及創傷小的特點[10~13]。骨盆后環的變異性以及骶骨變形異常讓骶髂螺釘準確置入變得加倍繁雜[14~16]。一般來說,經皮骶骨螺釘技術要求較高,需要外科醫生充分了解潛在的骨解剖結構,獲得并正確解釋術中成像,并在技術上正確執行手術技術,以便在任何骶骨水平安全放置螺釘,并具有適當大小的骨固定路徑(OFP)。即便履歷雄厚的手術醫師,往往需多次反復鉆孔以篤定精確的入釘位置,此過程中會造成入釘點周圍骨質破壞,增添術后螺釘穿出危害[17]。在骨盆骨折新的治療中機器人扮演了重要角色。機器人手術是一種成熟的方式,自2000 年達芬奇手術系統(第一個成功用于臨床的手術機器人)問世以來,67 個國家共進行了1 037 000次手術[18]。未來手術機器人利用其真正具有的潛力,正在快速接近機器人手術時代,機器人可以執行預先編程的任務,也可以通過良好結果反饋管道強化學習[19]。隨著云服務、低延遲、5G 互聯網的出現,機器-機器和機器-人、人-人之間可以即時交換信息[20]。大數據的大型圖像存儲庫和既往病例信息庫以及主治外科醫生的經驗是構建強健DLM 的豐富要素。在最簡單的層面上,外科醫生可以查看數據、動畫、視頻和模擬,以便進行實時交互,并相應地利用其巨大潛力,大大改進手術決策。安全放置骶髂螺釘的能力取決于對損傷和可用OFP 的可用性理解、適當的術前計劃、獲得和正確解釋術中成像以及精確的外科技術[21~24]。
骨盆后環骨折在中醫學中歸屬于“骨折病”范疇,受傷后骨折引起筋傷,骨折斷端刺激組織和血管,使得皮膚呈現瘀青、腫脹狀況,加上術后患者長期臥床,依據中醫“久臥傷氣”的理論,故而氣虛會導致全身血流運行不暢,即中醫所謂的“氣滯血瘀”。隴中損傷膠囊是甘肅省中醫院骨傷科中藥系列研制多年的協定方之一,是根據郭氏祖傳方和多年來臨床經驗實踐所得的中藥復合制劑,主要組成是三七粉、土鱉蟲、煅自然銅、麝香、制乳香、制沒藥、煅龍骨等。諸藥合用,通過促進機體氣血運行,起到祛瘀生新的作用,刺激骨折部位功能恢復,加快骨痂生長,提高臨床療效[25]。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術后骨折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骨盆后環骨折在接受天璣機器人輔助下骶髂關節螺釘內固定術后可以使患者肢體活動恢復較好。損傷膠囊在完成天璣機器人輔助下骶髂關節螺釘內固定術后進行口服,在術后骨質愈合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影響。隨訪3 個月后,通過對患者的骨盆功能恢復情況觀察,治療組骨盆功能恢復優良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損傷膠囊聯合天璣機器人輔助下骶髂關節螺釘置入內固定術治療在改善骨盆功能恢復情況不具有明顯優勢。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治療前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VAS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僅僅使用天璣機器人輔助下骶髂關節螺釘置入內固定術對骨盆后環骨折進行治療,不能起到緩解患者疼痛的作用。損傷膠囊聯合天璣機器人輔助下骶髂關節螺釘置入內固定術比起僅使用天璣機器人輔助下骶髂關節螺釘置入內固定術在緩解患者疼痛方面有著良好的優勢,也充分說明了損傷膠囊對于骨盆后環骨折術后能夠解決患者患處的相關疼痛問題。表明損傷膠囊聯合天璣機器人輔助下骶髂關節螺釘置入內固定術治療骨盆后環骨折能夠有效降低患者VAS評分,根據VAS 評分可知,評分越低,患者的疼痛感覺越低,因此損傷膠囊在緩解患者疼痛方面具有一定的功效。
綜上所述,損傷膠囊聯合天璣機器人輔助下骶髂關節螺釘置入內固定術治療骨盆后環骨折對于骨折的愈合以及改善患者術后功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通過中醫藥與傳統手術的結合運用,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也展示了損傷膠囊在骨折疾病中重要價值, 為今后開拓損傷膠囊的更多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在中醫骨折病的治療中提供了新思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