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倩 王曉芳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麻醉科,遼寧 沈陽 110004)

1.1研究對象 選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于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就診且行PTA的下肢ASO患者100例,根據患者意愿對麻醉藥物進行選擇,并據此分為瑞倍寧組和丙泊酚組,每組50例。入組標準:(1)老年下肢ASO患者,下肢血管CT造影顯示其狹窄程度≥50%;(2)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Ⅱ級;(3)充分了解本研究內容及意義并完全同意者。排除標準:(1)已知合并有惡性腫瘤性疾病等嚴重疾病或不能耐受手術者;(2)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3)伴有精神類疾病或無法正常交流的。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麻醉方案 瑞倍寧組:入室監測生命體征,鼻導管給氧3 L/min,靜脈滴注瑞倍寧0.1~0.2 mg/(kg·min)誘導、1 mg/(kg·h)維持,劑量根據麻醉目標調整〔10〕。丙泊酚組:入室監測生命體征,鼻導管給氧3 L/min,靜脈滴注丙泊酚2.0~2.5 mg/kg行麻醉誘導,滴注速度約40 mg/10 s,以4~10 mg/(kg·h)維持,劑量根據麻醉目標調整。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3一般資料記錄 詳細記錄患者身高、體重、年齡、基礎體溫、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一般情況。
1.4麻醉效果判定 麻醉效果根據患者手術過程中情況判定為麻醉效果顯著和麻醉效果欠佳兩類。其中手術過程中患者無疼痛感或僅出現輕微痛感,手術可以順利進行為麻醉效果顯著;患者疼痛感非常明顯,影響手術進程或無法順利進行手術為麻醉效果欠佳。
1.5麻醉時間記錄 記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和蘇醒時間。從麻醉藥物注射完成至患者出現感覺阻滯這段時間記為麻醉起效時間。從手術完成麻醉藥物停止開始至患者感覺阻滯消失這段時間記為蘇醒時間。
1.6麻醉不良反應 觀察并記錄患者術后注射部位疼痛、低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情況。其中患者注射部位無疼痛感或其他不適感為無疼痛;疼痛感輕微,可以忍受,不需要予以藥物對癥處理為輕度疼痛;疼痛感明顯,需要予以藥物對癥處理,且效果顯著為中度疼痛;疼痛劇烈,患者難以忍受,使用藥物無明顯效果為重度疼痛。
1.7數據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麻醉效果比較 瑞倍寧組〔效果顯著42例(84.0%)〕和丙泊酚組麻醉效果〔效果顯著43例(86.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8,P=0.78)。
2.2兩組麻醉時間比較 丙泊酚組麻醉起效時間〔(68.6±26.4)s〕較瑞倍寧組〔(86.1±23.2)s〕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4,P=0.00);丙泊酚組平均麻醉蘇醒時間〔(13.41±2.36)min〕較瑞倍寧組〔(17.16±8.02)min〕短,但無統計學意義(t=1.87,P=0.06)。
2.3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瑞倍寧組注射部位疼痛、低血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丙泊酚組(P<0.05)。瑞倍寧對于肝腎負擔小于丙泊酚,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n=50〕
下肢ASO是一種常見的老年肢體缺血性疾病,是造成截肢的重要原因之一,給患者帶來了嚴重心理負擔和經濟負擔,極大占用了社會醫療資源。ASO治療的目標是積極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以減少未來的心血管事件,改善跛行癥狀和預防截肢。ASO患者除生活質量和身體功能明顯受損外,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也增加。ASO的治療策略包括針對危險因素的保守治療、戒煙、運動、藥物治療、球囊血管成形術和血管支架植入術或搭橋手術及治療性血管生成。此外,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預防和治療也很重要。
對于老年ASO患者,PTA進行血管擴張是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放置或不放置支架,是一種血管重建方法,可以代替通過手術構建血管旁路。與手術相比,其具有創傷小、住院時間短等優點。因此,PTA被建議作為一線治療方法〔7~10〕。
但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患有嚴重的基礎疾病,伴有消瘦或肥胖等情況,身體耐受力差,鎮靜鎮痛藥物對患者各器官功能的影響是臨床醫師必須重視的問題。對于心腦血管和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更需要評估肝腎功能,謹慎給藥,盡量選擇對肝腎負擔較輕、呼吸抑制及低血壓等不良反應較少的麻醉鎮痛類藥物。但經典的麻醉藥物丙泊酚對于心臟儲備較差、低血容量的患者來說并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而且其代謝依賴肝腎,容易引起蓄積,延長藥物半衰期,此外,還容易引發高三酰甘油癥、急性胰腺炎和橫紋肌損傷〔11,12〕。
本研究結果提示,瑞倍寧兼具咪達唑侖的安全性和丙泊酚的有效性兩種優點,對于老年下肢ASO PTA的麻醉具有良好前景,但其遠期影響還有待更多樣本、更長時間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