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紅

一般情況下,成年人處于安靜狀態下時,心率大概在60~100次/分鐘之間波動,平均為75次/分鐘。如果超過100次/分鐘,便屬于心跳過快,如果低于60次/分鐘,便屬于心動過緩。
關于心跳快慢與壽命長短之間的關系,一直都存在爭議,那到底心跳多少更長壽呢?中國臺灣“衛生研究院”的一項研究給出了答案。
該研究由溫啟邦教授領銜的團隊開展,收集并分析了將近200萬人次的健康體檢資料,發現健康人群的心率為60~100次/分鐘,隨著心率的增加,預期壽命也會跟著縮短。具體如下:心率在70~80次/分鐘,預期壽命平均縮短3年;心率在80~90次/分鐘,預期壽命短5年;心率在90~100次/分鐘,預期壽命短8年。
對此,給出的解釋是:心動過速,可明顯增加心臟負擔,可能進一步影響壽命。
那是不是意味著心跳越慢越好呢?這個說法并不全面。
通常來說,健康成年人心跳過快和過慢都可能會危害身體健康,只有保持一個正常的心率范圍才是最好的。當然,如果在每分鐘60~100次這個正常范圍內,心跳慢點,壽命可能會相對長點。
有時候心跳太快或太慢,很可能是下列疾病造成的,此時一定要注意區分,以免延誤治療。
1.房顫。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抽煙酗酒等多種原因都可引起房顫。當發生房顫后,主要表現便是心跳不規律,出現心慌、胸悶、氣短、出汗等情況,需及時治療,不然可能導致腦卒中,是很危險的。
2.糖尿病。《國際流行病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隨著心臟跳動次數的增加,每分鐘多跳10下,糖尿病發病風險便提升23%。
3.心臟衰竭。常見表現包括心跳過快、心律不齊、心悸等,這些情況如果沒有及時管控住是很危險的,比如心率每分鐘增加5次,可提升15%的心血管死亡率和再住院率。
4.甲狀腺疾病。甲亢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引發竇性心律不齊,嚴重的會出現甲亢性心臟病;甲狀腺低下也可提升心臟病、心衰的發病率。
提醒:心跳過快或者過慢,尤其是身體伴隨出現一些不適癥狀的時候,要警惕疾病“作祟”,應該及時就醫,以免帶來嚴重后果。
在正常的心跳范圍內,如果心跳越慢則更長壽,那日常如何“控制”自己的心跳快慢呢?
1.規律運動。堅持規律運動,是降低心率的一大有效措施。有研究發現:連續6周內,每天進行中強度運動40分鐘,可有效降低心率,從68次/分鐘降低至53次/分鐘。至于運動的項目則不受限,慢跑、快走、游泳、打羽毛球等都是可以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
2.保持體重。一個人體重超出標準太多,那心臟承受的負擔也會比較大,致使心率加快,所以管理好身材也是保持心率正常的一大關鍵。想要保持身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管住嘴,邁開腿。
3.心態平和。盡量保持一個平和、愉悅的心態,不要動不動就生氣。生氣可使交感神經高度興奮,大量釋放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進而導致心跳快速、血壓飚升,有的人可能直接就“氣倒”了。
茶葉、咖啡、煙等均屬于“提速”食物,平時大家要注意控制下攝入量,盡量少接觸。
總之,心跳太快太慢都不好,有時候也有可能是病理性因素導致的,如果心率異常,尤其是出現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聽從專業醫生的建議,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