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健

中國有句俗語叫“千金難買老來瘦”。在很多人的觀念里,老年人瘦一點更健康更長壽,胖了則容易引起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但最近有研究發現,中國的老年人如果胖一點,可能活得更健康長久。
近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施小明團隊在權威期刊《自然·老化》上發表一篇為期20年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研究揭示:中國80歲及以上的老人,超重或輕度肥胖者可能更為健康長壽。
研究人員收集并分析了1998—2018年生活在中國的27026名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的健康數據,包括BMI(體重指數)、死亡年齡和原因等。分析結果顯示,與正常體重相比,超重和肥胖老人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無顯著相關性,但與非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顯著降低相關。
研究中BMI在超重到輕度肥胖范圍內(24.0~31.9)的老人壽命最長,他們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與正常體重(BMI在18.5~23.9)的老人相比,體重較輕者(BMI小于18.5)的死亡和生活自理能力失能風險增加約30%,而超重和輕度肥胖者的相應風險卻降低約20%。進一步分析發現,一定范圍內,隨著腰圍增加,男性和女性的全因死亡率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都呈現降低趨勢。
研究人員表示,超重和輕度肥胖可能是營養狀況改善的一個指標,帶來的好處大于帶來的危害。對于老年人腰圍增加,非心血管死亡率降低的結果,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因為肥胖提供了保護性的能量儲備、保護性脂肪因子、內毒素-脂蛋白相互作用和/或脂肪毒素隔離,從而獲得存活優勢。
這項研究結果或許說明,對于無基礎疾病的老年人來說,輕度肥胖可能并非壞事。而相反地,體重過低帶來的“肌少癥”,反而可能危害更大。
髖部骨折常見于老年人,可導致老年人長期臥床,從而出現肺炎、泌尿系感染、局部皮膚潰爛、下肢深靜脈血栓等許多并發癥。發生髖骨骨折后,老年人在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30%,故有人稱之為“人生的最后一摔”。
而導致髖部骨折的主要原因是骨質疏松和肌肉含量下降,這都與肌少癥有關。肌少癥是指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量減少,包括力量減退和軀體功能下降,嚴重威脅健康。
肌少癥降低老人活動能力,難以完成坐立、行走、舉物、登高等日常活動;伴隨營養不良和機體免疫力下降,增加患流感、肺炎、癌癥等風險;導致糖尿病、慢阻肺、心臟病、癌癥等慢性病的預后不良,增加并發癥和機體負擔;降低對各種應激事件的抵抗和應對能力,進而容易跌倒、骨折、感染和死亡等。
肌少癥會增加死亡風險和家庭負擔。如果老人出現走路變慢、身體活動障礙、嚴重疲勞、體重下降、握力下降、厭食等癥狀,可能是患上肌少癥了,應及時就醫。
預防肌少癥需要長期堅持,從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建議從以下3方面做好身體管理,并堅持到底。
1.增加營養。其中保證蛋白質、維生素D的攝入充足和適量膳食纖維攝入尤為重要,這有助于預防肌少癥。
2.堅持運動。可以維持骨骼肌的質量和功能,建議老年人勤做規律的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每周3次,每次20~30分鐘。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和游泳等,抗阻運動包括啞鈴、器械等。
3.控制疾病。老年人往往身患多種疾病,疾病會增加肌少癥的發病率,建議重視慢病管理,定期體檢,積極控制病情。
對于老年人來說,微胖可能比過瘦更健康,體重過輕反而容易增加髖部骨折和肌少癥的風險,降低生活質量。建議老年人飲食均衡,多運動,保持活力,同時做好慢病管理,定期體檢,活得更健康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