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劉蕓汐

敦仁街道司法所到派出所指導案卷規范
當前社會矛盾糾紛多發、利益訴求多樣、涉及領域較廣,基層治理千頭萬緒,抓手在哪里?全國首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重慶市涪陵區公安局敦仁派出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于2019年3月成立了敦仁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駐敦仁派出所調解工作室,探索了矛盾糾紛化解“三步走”工作法,在化解轄區矛盾糾紛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敦仁派出所駐所調解工作室現有民警2名、專職調解員4名、兼職調解員32名、專業顧問12名,配備調解室1間、心理咨詢室1間、辦公室2間、法律咨詢機器人“小牛”1臺。駐所調解工作室實體運行以來,深入踐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新時代“楓橋經驗”,秉承“法為上、禮為先、和為貴”的人民調解精神,做優調解力量、做好學習培訓、做實聯動融合、做精調解質量,傾力打造矛盾糾紛“終點站”,現已累計調解各類矛盾糾紛3100件,調解成功率98.8%,有效助力轄區“民轉刑”重大刑事案件“零發生”,并被司法部授予“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的矛盾糾紛背后成因錯綜復雜,有的矛盾糾紛在法理情間糾葛,要成功化解這些矛盾,讓當事人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最終達到“案結、事了、氣順、不留隱患”絕非易事。敦仁派出所所長宋晶說,我們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分析總結,最終摸索出了“三步走”工作法。
矛盾糾紛化解是否成功,關鍵看“人”。這個“人”又可細分為調解人、被調解人和其他關系人。調解過程就是要充分發揮調解人的“功力”,調動其他關系人的“助力”,巧妙化解被調解人的“抗拒力”。
駐所調解工作室在配備專職調解員、兼職調解員的基礎上,引入心理咨詢師、駐所律師、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婚姻情感咨詢師等“五師”參與,構建“分工明確、專業突出、互為補充”的“合成作戰”調解隊伍體系,形成基層社區治理的最小綜合戰斗單元。
專職調解員由敦仁街道辦事處聘請,具有一定法律知識及相關群眾工作基礎。現有專職調解員4人,實行每日接處警跟班調解制度,確保第一時間參與糾紛調解,將90%以上的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調解策略研判
聘請轄區32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退休干部、在鄰里間享有威望的鄰居及以往調解成功并享受到公平正義的被調解人建成“兼職調解員庫”,他們是公安機關“代言人”和宣傳員,利用自己見解豐富、個人威信高、情感共鳴等優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贏得群眾信任,參與矛盾糾紛化解。
駐所調解室還從轄區睿誠律師事務所引入2名駐所律師,充分發揮其法律專業知識,引導當事人邀請律師提前介入提供專業支撐。截至目前,駐所律師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380余次,成功協調處理矛盾糾紛95件,處理結果和效率獲得群眾一致好評。
2020年6月,一名彝族工人在重慶某電建實業有限公司位于南沱鎮的電網基建工地工作時從高空墜落受傷,被鑒定為工傷六級。事后雙方關于賠償金爭議很大,傷者的親戚20余人從老家趕來,在涪陵某賓館住下,多次到公司以堵大門阻撓辦公的方式要求談判,調解難度很大。駐所調解室將糾紛雙方分別帶至派出所,穩定情緒、了解情況、傾聽訴求、情感共振。據了解,傷者有4個子女,他是全家主要經濟來源,由于事故又引起了偶發性癲癇,一家人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因為賠償金額爭議較大,糾紛雙方各不讓步。調解室把雙方約到一起談、和雙方分別談,聯動社區干部、專業律師共同談,經過2個月持之以恒地調解,傷者的家人和電建公司最終達成了和解。
此外,駐所調解室還與涪陵區社區教育學院、區婦聯合作,于2022年6月在派出所實體化運行“守未驛站”,吸收全區40余名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婚姻情感咨詢師“坐班制”共同參與,在特殊未成年人心理矯正、被侵害未成年人心理干預、家庭教育方法指導等領域開展工作,精準契入公權力與私權利的交界點,利用公安機關的剛性和社區機構的柔性共同干預,解決家庭矛盾糾紛,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守未驛站”運行至今,已累計提供專業心理疏導、婚姻親子關系指導35人次。
駐所調解室民警苦練矛盾糾紛化解基本功,“多邁腿、多張嘴、多動腦”,學習矛盾化解語言運用藝術,練習矛盾化解工作節奏、火候掌握技巧。派出所還建立“菜單式、點課式”雙向教學模式,根據調解民警、調解員特點實行個性化、差別化學習。
一是走出去學。選派經驗豐富的專職調解民警到重慶市江北區“老馬工作室”跟班學習,虛心請教,積累經驗;組織專職調解員不定期到法院旁聽庭審,鼓勵調解員參加心理咨詢師培訓,不斷提升調解員的法律知識水平和調解技能。
二是請進來教。邀請知名調解員、司法所干部、法官等10余名專業人士到所開展業務培訓、分享調解心得,取長補短,拓寬大家的思路眼界,提升大家的工作水平。
三是沉下來練。面對矛盾糾紛的多樣化,專職調解員通過集中學習和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制定學習清單,重點學習《民法典》、《老馬調解六十六法》、《調解進行時》、線上“網易公開課”等相關知識,交流分享調解成功案例,編寫優秀調解案例冊,逐步提升調解員的職業素養。

調解工作室
敦仁派出所副所長潘波說,人是矛盾的結合體,對于不同思想和站位的糾紛雙方來說,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處理問題。所以調解員需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學知識,采用共情的方法站在雙方的立場上,讓當事人感受到調解員對他們的理解,幫助當事人改變感知框架,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化解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學習培訓
2022年4月,陳某(67歲)與宋某(72歲)在外就餐偶遇,喝了酒的陳某借著酒勁與宋某發生口角和抓扯。經了解,陳某和宋某47年前曾在涪陵糖果廠共事,因陳某在工作上不服從時任車間主任宋某的安排,被扣了十幾塊工資。在那個一個月幾十塊工資的年代,陳某覺得工資扣得太多,不公平。此后數十年來,陳某多次找宋某理論。調解室把兩位老人請到一起,細述當年事情的經過,耐心勸導老人,站在宋某的角度,體諒他當年有下屬違反了勞動規定,不處罰不足以服眾,也不利于車間管理的苦衷;站在陳某的角度,體諒他受罰金額太多,對于要養家糊口的自己來說,確實是不小的損失。調解員和兩位老人一起回顧了他們的工作點滴和退休生活,幾十年過去,大家都健康幸福就是最大的福氣,幾十年前的過節,早就過去了,何必用負面情緒困住自己呢?經過耐心調解和心理疏導,兩位老人握手言和,冰釋前嫌。
轄區李大爺于2018年在區人民醫院眼科做了白內障手術。術后第4年,李大爺感覺視力越來越差,認為是醫院白內障手術造成的。李大爺多次前往醫院,以在醫院過道上謾罵、小便等方式要求獲得賠償,對就醫秩序造成了不良影響。接警后,調解員跟隨民警趕到現場,協調院方安排了一間辦公室,讓李大爺“消消氣、慢慢講”。調解員分析李大爺壯年時因意外導致一只手和一只眼睛殘疾,身體的殘疾導致其產生自卑情結,自卑的心理又導致其需要優越感來補償,因此李大爺的性格固執、表現強勢,這才堅持認為自己視力下降是因為手術造成的。調解員從同理心出發,引導李大爺正確認識年齡的增長導致身體機能下降是正常規律。經調解疏導后,李大爺打開了心結,終于與院方達成和解。
一是橫向聯動。派出所積極聯合區婦聯、區勞動保障監察支隊、區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區消費者協會等職能部門,充分利用這些單位的信息資源、專業優勢,延伸矛盾化解的第一觸角。一年來,聯合區運管處協同化解了萬順網約車與出租車之間的群體性糾紛、聯合區勞動保障監察支隊調解濱江路某工地工人高墜死亡賠償糾紛等各類糾紛28起,有效提升了調解效率。2021年11月12日,鄭某家屬20余人在涪陵濱江路某工地阻礙施工,討要說法。經了解,鄭某在工地6層外架作業時,因未正確系安全帶不慎墜亡。鄭某家屬以鄭某是全家唯一經濟來源為由要求公司按照他們的要求處理。雙方僵持不下,工地無法正常施工。民警將雙方帶到調解室,了解鄭某家庭經濟狀況,傾聽在工地阻撓施工的原因,核實鄭某事故發生經過。對鄭某家屬,以情緒疏導為主,在邀請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的工作人員指導雙方申請工傷認定的同時進行普法宣講,請辦事處牽頭組織調解,從生活上幫助鄭某家屬申請相關政策補助,用真誠的人性關懷獲得了鄭某家屬的信任,最終雙方達成賠償協議。
二是縱向聯調。率先在全區啟動“人民調解+司法確認”工作試點,主動對接法院易訴易解平臺,針對調解協議中未能當場履行的情況,及時開展司法確認,累計完成司法確認29件。一方當事人后期若未按協議履行,另一方當事人可直接申請強制執行,有效減少了訴訟時間、成本和精力,有力保障了人民調解的法律效力及權威性。
三是訴訟兜底。針對部分不屬于人民調解范圍或當事人不愿調解的情況,在做好當事人說服教育、心理疏導的基礎上,引入律師專業援助,引導當事人通過仲裁、訴訟等有效途徑解決問題,形成調解工作先行、法律援助跟進、司法訴訟兜底的工作閉環,保障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始終在法治框架內進行。
敦仁派出所調解工作室的“三步走”工作法是新時代“楓橋經驗”中在群眾工作上的發展創新。法、理、情的有機統一,讓“矛盾不上交”的調解目標得以實現,讓“鄰里和氣、街道和睦、社會和諧”的美好和諧在重慶敦仁街道逐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