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曉康
近幾年,為加強村級組織和村(居)干部權力風險防控,提升基層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農業農村局聯合區紀委監委積極打造“掌上”監督村級事務“E”公開平臺,強化村級微權力信息化監督,積極打通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最后一米”。

聚焦群眾熱點,搭建“掌上”平臺。依托區紀委監委群眾關注度高的“土樓清風”微信公眾號,嵌入村級事務“E”公開模塊。平臺主要從當前群眾關注熱點、村級監督工作重點等方面著手,開設“黨務公開”“村財公開”“村級工程”“公示欄”“清風要聞”等五項信息板塊,內容直觀分明。同時結合GPS技術定位實現“一村一通道”,村民只需進入頁面即能直接查閱本村有關信息。為了方便與群眾溝通交流,及時了解群眾訴求,發揮好網絡監督效能,平臺開通“問題咨詢”及“投訴舉報”兩個功能,搭建群眾問題訴求“直通車”。
強化組織領導,加速平臺建成。成立平臺建設工作專班,強化組織領導,由區紀委分管領導牽頭抓總,細化時間節點任務,全區24個鄉鎮(街道)在短短兩個月全面推廣運行平臺。傳導壓力、壓實責任,督促各鄉鎮(街道)成立工作專班,明確責任領導、責任人具體負責數據信息的采集、審核、錄入、上傳工作。強化操作人員業務實操能力,加強對全區24個鄉鎮(街道)業務人員開展業務學習培訓,加快熟悉操作實務,穩步推進平臺建設及順利上線運營。
加強宣傳推廣,吸引群眾參與。提升平臺知曉度、群眾參與度,是平臺發揮村級事務日常監督的重要前提。認真籌謀平臺上線時間及日常宣傳推廣,把春節前夕作為平臺上線的重要時間節點。利用大量外出群眾春節返鄉的時機,組織鎮村一線干部通過走訪群眾、圩天集市、轉發村民微信群等多種方式進行廣泛宣傳,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其中,福建省紀檢監察網、閩西日報等媒體均報道了有關做法。福建省鄉村振興公共頻道、龍巖市新聞聯播、紅土地視頻網、永定區電視臺等各媒體網站相繼報道了“E”公開有關做法。

嚴把信息質量,規范村務公開。村級信息公開內容的準確性、權威性直接關系到群眾對該平臺的信任。始終嚴把平臺信息質量關,推動相關職能部門逐項建立公開信息規范模板,防止公開內容虛化泛化,確保信息采集真實、高效、便捷。同時,督促各鄉鎮(街道)要按照“誰提供、誰負責,誰采集、誰負責,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明確平臺數據信息采集初審責任。而且,區紀委派人定期對各鄉鎮(街道)的信息內容進行二次查看,確保信息內容質量和規范。
健全制度保障,強化專項監督。按照邊建、邊用、邊管的原則,及時發現和糾正管理使用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完善監督平臺日常使用管理、信息更新維護等制度,專人專管確保監督平臺高效運行;成立“E”公開專項監督組,對全區24個鄉鎮(街道)“E”公開平臺推進工作進行不定期監督檢查,推動村務監督委員會建設完善,督促鄉鎮(街道)紀(工)委加強工作指導,不斷增強鎮、村干部履職能力,進而完善監督機制、提升監督質效。
村務公開更加便捷,增加了群眾參與度。“E”公開平臺建立,由傳統的村務上墻轉變成了“掌上”監督,實現了村民通過簡單操作就可隨時隨地查看本村的各項事務。自2021年3月份全面推廣“E”公開平臺以來,全區24個鄉鎮(街道)共上傳各類信息4700余條,點擊率達到232萬余次,真正做到了村務公開的全覆蓋。
村干部履職更加規矩,增強了紀律意識。群眾監督、社會監督廣泛參與,一方面讓讓村干部感到監督無處不在,村干部用權不敢再任性,守紀律、講規矩的意識不斷增強。另一方面,“E”公開平臺公示信息也樹立了村級事務、村級工程、村財使用的樣板遵循,讓廣大村干部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有效推動規范履職。該平臺上線以來,共發現問題線索13條,督促有關部門核查情況35項,收到信訪舉報件24件,查處農村基層違規違紀問題13起16人,黨紀政務處分4人。
村務管理更加規范,減少了信訪矛盾。通過打造“掌上”監督村級事務“E”公開平臺,給村級小微權力戴上了“緊箍咒”,群眾監督村級事務有了“千里眼”,村務管理更加民主規范、公開透明,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得到有效落實,對村干部少了無端猜疑和誤解,減少了信訪矛盾。
群眾辦事更方便,融洽了黨群關系。“E”公開平臺,不僅是群眾監督村干部的“尚方寶劍”,也是方便群眾辦事的“便民通道”,群眾對惠民政策、辦事流程可第一時間咨詢,鄉鎮第一時間跟進,黨群干群關系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