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 張曉羽 張旭光 閆志國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胸外科,云南 昆明 650051)
先天性心臟病作為先天畸形常見類型,約占全部先天畸形的20%,而心臟大血管形成障礙或發育異常,容易增加心臟負荷,導致肺循環血流量升高,加重肺臟負擔,引發肺動脈高壓(PH)〔1〕。據報道,PH會誘發肺小動脈反射性收縮,增加回心血量,從而進一步加重心臟負荷,引發心力衰竭〔2〕。目前,臨床多采用右心導管評估PH,此檢查方式雖可明確肺血管阻力情況,但有創性檢查不利于臨床推廣〔3〕。研究指出,PH病理特征主要以血管痙攣、內膜重構等為主,而肺血管炎癥免疫、血管收縮在PH病理改變中發揮重要作用〔4〕。高遷移率族蛋白(HMG)B1是一種具有特征性損傷相關分子模式的分子,可參與免疫應答、組織重構、血管再生等多種過程,且可介導內皮細胞活化〔5〕。腦鈉肽(BNP)是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拮抗劑,可促血管松弛,抑制血管活性肽收縮,且可降低交感神經活性〔6〕。結合HMGB1、BNP作用機制,推測二者在先天性心臟病患者PH發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具體作用機制尚待探討。本研究建立先天性心臟病大鼠模型,分析血清HMGB1、BNP水平與先天性心臟病大鼠發生PH的關系。
1.1材料 實驗動物:本研究獲得動物實驗倫理審查批準。選取10只正常大鼠,20只先天性心臟病大鼠(由動物實驗中心購買),全部大鼠飼養在22~25℃恒溫動物房內,予以足夠水及顆粒飼料,進行黑暗與光照處理(間隔12 h交替1次);10只正常大鼠周齡5~10 w,平均(7.56±0.67)w;體重0.15~0.26 kg,平均(0.19±0.02)kg。20只先天性心臟病大鼠周齡5~11 w,平均(7.58±0.65)w;體重0.12~0.26 kg,平均(0.18±0.02)kg。
1.2主要藥品與試劑 同型半胖氨酸購自北京博奧派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合氯醛購自四川佰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野百合堿購自上海研生實業有限公司,貨號:YS-R63643;生理鹽水購自北京百奧萊博科技有限公司,貨號:PY08-074;戊巴比妥鈉購自湖北鴻運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試劑盒購自上海滬震實業有限公司。
1.3主要儀器與設 八導生理記錄儀購自北京華睿寶科技有限公司(型號:BIOPAC MP150);低速離心機購自濟南歐萊博技術有限公司(型號:TD-4X)。
1.4先天性心臟病大鼠建模方法 于孕鼠妊娠第7天,注入高劑量同型半胖氨酸200 mg/(kg·d),1次/d,直至孕第17天,停止1 d后,孕第19天再次注射1次,注意每次注射結束需保證回抽無液體;孕第20天,在水合氯醛麻醉下剖宮取胎;于體視鏡下觀察仔鼠心臟結構,可見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大血管錯位等即可判定為先天性心臟病。
1.5先天性心臟病大鼠PH建模方法 采用野百合堿建立20只先天性心臟病大鼠PH模型,將野百合堿以2∶8比例溶于生理鹽水中,配置成1%溶液,取50 mg/kg溶液注入大鼠腹部,1次/d,共注射28 d。注射結束,用2%戊巴比妥鈉麻醉大鼠,使其呈仰臥位,區分左側頸總動脈與右側頸靜脈,將壓力感受器連接在左側頸總動脈,并經右側頸靜脈置入含有0.3%肝素生理鹽水的PE50導管直至右心室,將八導生理記錄儀與壓力感受器相連接,經記錄儀觀察壓力波形變化,判斷導管是否進入右心室,穩定后測定肺平均動脈壓;海平面靜息狀態下,肺動脈平均壓≥25 mmHg即可判定為PH。
1.6血清HMGB1、BNP水平檢測 空白對照組、先天性心臟病大鼠眼眶取血2 ml,用低速離心機以1 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10 cm,采取血清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HMGB1、BNP水平,檢驗流程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7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t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
2.1空白對照組、先天性心臟病組血清HMGB1、BNP水平比較 先天性心臟病組血清HMGB1、BNP水平〔(10.43±2.03)μg/L、(166.26±12.35)pg/ml〕高于空白對照組〔(4.25±1.24)μg/L、(79.25±9.62)p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796、15.436,均P<0.05〕。
2.2先天性心臟病大鼠PH建模情況 20例先天性心臟病大鼠中,有13例(65.0%)PH建模成功。大鼠研究期間均無病死及意外死亡。
2.3發生PH、未發生PH先天性心臟病大鼠血清HMGB1、BNP水平比較 發生PH先天性心臟病大鼠血清HMGB1、BNP水平〔(12.63±3.25)μg/L、(185.35±15.24)pg/ml〕高于未發生大鼠〔(6.35±2.10)μg/L、(130.81±14.22)p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592、7.804,均P<0.001)。
2.4血清HMGB1、BNP水平與先天性心臟病大鼠發生PH的回歸分析 將先天性心臟病大鼠PH發生情況作為因變量(1=發生,0=未發生),將血清HMGB1、BNP作為自變量(均為連續變量),經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HMGB1、BNP水平升高是先天性心臟病大鼠發生PH的風險因子(OR>1,P<0.05)。見表1。

表1 血清HMGB1、BNP水平與先天性心臟病大鼠 發生PH的回歸分析
先天性心臟病作為心臟外科常見疾病,多因胚胎時期心臟及大血管發育異常所導致,據報道,先天性心臟病發生率為0.4%~1.0%〔7〕。臨床研究發現,先天性心臟病長期發展會導致肺動脈壓進行性升高,引發PH,而PH發生后會進一步增加右心負荷,形成惡性循環,增加心力衰竭發生風險〔8〕。因此,明確可能與先天性心臟病發生PH有關指標及機制,可能對臨床早期干預有重要意義。
HMGB1作為高度保守的蛋白質,其在細胞核內可與DNA、組蛋白相互作用,調節生物體內轉錄過程,在細胞核外可與趨化因子、病原相關分子相互作用,調控細胞因子表達〔9〕。研究顯示,HMGB1可結合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toll樣受體2、4等受體,其中與toll樣受體4結合后可活化核轉錄因子κB(NF)-κB,促使巨噬細胞分泌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等炎癥因子,引發炎癥反應〔10〕。而相關研究發現,NF-κB信號通路活化可能會導致肺動脈平滑肌細胞炎癥性重構,導致肺動脈壓升高〔11〕。另有研究發現,HMGB1在內皮細胞內可結合RAGE,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促使血管病變〔12〕。近年來有研究發現,HMGB1是PH發生的起始因子,通過促進多種炎癥介質釋放,可引發肺血管炎癥反應,促進氧自由基釋放,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PH發生,而采用抗HMGB1抗體干預,可阻止PH發展〔13〕。BNP是由32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主要由心室分泌,可阻滯縮血管活性肽生成,促使血管平滑肌細胞松弛,抑制心肌纖維細胞增殖〔14〕。目前,BNP已被作為心力衰竭敏感標志物之一,心肌細胞受損后會大量分泌BNP入血,且BNP水平不受年齡、腎功能等因素影響,可良好反映心功能狀態〔15〕。研究發現,BNP表達與急性肺栓塞患者PH發生有關,且BNP可作為PH發生評估指標之一〔16〕。結合HMGB1、BNP作用機制,推測二者與先天性心臟病大鼠發生PH有關。
本研究結果初步說明HMGB1、BNP可能與先天性心臟病有關。分析原因在于,先天性心臟病大鼠心臟負荷大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損傷分子HMGB1表達增加,且受損的心肌細胞會大量分泌BNP,從而導致血清BNP水平大幅升高〔17〕。本研究進一步證實HMGB1、BNP與先天性心臟病大鼠發生PH有關。分析原因,HMGB1水平升高會促使多種炎癥因子生成,引發肺血管炎癥反應,導致肺動脈血管重構,增加肺動脈壓;BNP水平升高提示心肌損傷嚴重,可能會增加肺血流量,從而增加PH發生風險〔18〕。但本研究并未分析HMGB1、BNP預測先天性心臟病大鼠發生PH風險價值,研究結果存有局限,未來仍需展開前瞻性研究加以驗證,并將所得結果在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中推廣應用。
綜上,先天性心臟病大鼠發生PH與血清HMGB1、BNP水平升高有關,考慮未來可檢測血清HMGB1、BNP水平,輔助評估先天性心臟病并發PH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