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夢林 王詞稼 鞠茂偉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已經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如果不采取必要行動,預計到 2040 年,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總量將從2016年的1100萬噸增長到2900萬噸,海洋內的塑料垃圾存量將超過6億噸。面對我國局部地區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突出問題,我國出臺相關政策,推動沿海地方建立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防治機制,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科學的政策不能僅僅依靠政府單方面的力量實施,更需要通過宣傳教育,強化公眾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促進公眾積極參與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積極參與,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良好氛圍。
我國出臺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相關政策,加強宣傳教育工作,促進公眾參與制度不斷完善。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引導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各類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發揮民間組織和志愿者的積極作用。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建立健全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等,落實各類主體責任,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2021年,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聯合印發《關于推動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圍繞污染防治等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作和公眾關心的環境問題,開展宣傳教育和科學普及,增強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動員社會參與,激發全社會的志愿熱情。2021年,生態環境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指出要著力推動構建生態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不斷提升宣傳教育工作水平。通過宣講、志愿服務、社會共建等行動,整合優質宣傳資源,廣泛凝聚生態文明共識,形成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工作大格局,推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
政府部門圍繞“六五環境日”“世界海洋日”等系列活動,廣泛加強清潔海洋教育宣傳,積極推動公眾參與清潔海灘行動。政府聯合各方共同開展多種形式的公益活動和宣傳教育,引導社會團體和公眾積極參與凈灘公益活動。2022年6月8日,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生態環境部海洋司聯合部署,中華環保聯合會、山東環保基金會聯合舉辦2022 “清潔美麗海灣,促進人海和諧”凈灘活動,旨在倡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共同守護碧海藍天、潔凈海灘,線下凈灘活動在山東省青島市、浙江省臺州市和海南省海口市分別舉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沿海地方政府積極探索,提供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先行先試成功經驗。浙江省臺州市打造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藍色循環”新模式,通過政府與企業合作,組織漁民回收海洋塑料垃圾,將回收后的塑料統一運輸至相關企業進行再生,制造高附加值產品,出售后的收入用于獎勵參與海洋塑料回收的漁民。“藍色循環”模式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產業協同、公眾參與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對于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難、高值利用難、多元共治難等問題做了很有價值的實踐探索。廣東省深圳市在所轄沿海地區舉辦凈灘等公益活動,加強宣傳教育;大鵬新區在葵涌河開展護河專項志愿行動,現場巡查河道并清理沿岸垃圾;深汕合作區在“六五環境日”“世界海洋日”開展入戶宣傳和凈灘行動,對轄區內的居民進行“面對面”“點對點”的塑料污染治理環保教育宣傳,組織志愿者參與海灘塑料垃圾清理行動。

企業社會責任對塑料制品的生產研發和全生命周期產生重要影響,許多公司將包裝和塑料可持續利用視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加大力度改善包裝材料和包裝技術。一些塑料企業也加大對可降解塑料的研發力度,加強新型塑料、全降解材料、塑料制品及全自動化生產等領域的研究、開發與技術改進;中國郵政等公司推出材質耐用結實便于回收和反復利用的塑料快遞包裝盒;有些企業通過直接參與海洋塑料垃圾清理活動履行社會責任。2021年4月,洋浦生態環境局聯合5家企業開展海洋保護志愿服務活動;2004年成立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目前企業家會員近900名,于2021年成立了海洋保護項目,支持超過60家本土海洋公益組織發展,與多家海洋科研院所合作開展研究,并與多個濱海社區及漁民團體進行社區共管合作。
海洋環保社會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宣傳教育,引導公眾共同參與清潔海灘行動,通過各類公益活動推動公眾積極參與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致力于海洋保護宣傳教育、海洋垃圾監測與治理等工作。從2007年至2020年,協會建立了覆蓋全國沿海省份的海洋保護志愿者網絡,志愿者人數達5378人,累計總人數達10萬余人,每年開展海洋保護活動上千次。2019年,協會組織海洋垃圾宣傳活動798場次,發放宣傳材料6.8萬余冊,711.4萬名公眾接受宣傳教育。僅2020年,協會在三亞、青島等20多個沿海城市開展海洋垃圾監測與治理宣傳活動200余場,清理海洋垃圾33噸。
大連市環保志愿者協會成立于2003年,現有成員單位120余個,環保志愿者12萬多人。截至2019年,協會組織海洋垃圾大型宣傳活動32次,組織常年性宣傳活動近千次,發放宣傳材料近二十萬冊,向超過近百萬的公眾進行海洋保護宣傳,組織20萬人次的志愿者參加海洋垃圾清理活動,清理海灘垃圾100余噸、海底垃圾60余噸、海面漂浮垃圾10余噸。
在政府、企業、環保組織和公眾的共同努力下,海洋垃圾防治的社會合力已經初見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完善。
我國推動建立健全環境法律法規體系,公眾參與制度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可與施行,但在立法中仍存在不足。第一,海洋環境監督管理等均由政府主導,并沒有確認公眾在海洋環境保護中的法律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了公眾參與制度的相關規定,提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僅提到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海洋環境的義務,未明確公眾在海洋環境保護中的法律地位。第二,信息公開制度的約定不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中涉及應依法公開環境信息等內容,為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但上述規定較為概括,難以落實到位,在相關部門未按照規定公開信息的情況下,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缺乏保障。
社會組織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其仍存在局限性。第一,社會組織專業能力不足。海洋環保公益組織以志愿者清潔海灘行動、科普宣傳為主要工作內容,對監測調查、政策倡導等專業性較強的內容較少涉及。第二,社會組織資金不足。海洋環保公益組織的運行和規模化發展,都需要大量資金。但其籌資以小額籌資為主,難以發展核心業務,不利于海洋環保公益組織的持續發展。
一方面,我國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一直是政府主導,公眾一般認為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是政府單方面的職責,公眾參與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往往局限于關注討論的層面,主動參與治理海洋塑料垃圾相關活動的積極性較差。隨著公眾參與制度不斷完善,保護海洋環境宣傳力度不斷加大,公眾參與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的積極性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公眾參與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主要方式為開展宣傳教育和凈灘活動,難以進一步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重要事件和決策中發揮作用。

公眾有效參與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的前提是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我國現行法律中規定公民享有環境權,但其較為籠統,作為公眾參與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法律依據仍有不足。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中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修訂已納入202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正在由全國人大環資委牽頭組織起草法律修訂草案。建議應將公民享有的權利做出明確規定,比如:海洋環境知情權、海洋事務決策參與權、海洋環境監督權等。同時也應明確規定公民應履行海洋環境保護方面的義務,讓公眾意識到自身有責任、有義務參與海洋塑料垃圾的治理。
進一步督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將企業自身的利益同海洋環境利益結合起來,積極參與支持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嚴格要求企業對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塑料污染負責,根據其污染程度要求企業進行海洋塑料垃圾清理工作,鼓勵企業帶動企業員工積極參與海洋塑料垃圾治理,開展宣傳教育和凈灘等多種形式的海洋保護活動。
海洋塑料垃圾關系到公眾的切身利益,應積極推進海洋塑料垃圾信息公開工作。建議沿海地方政府應圍繞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工作重點,通過新媒體加強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信息公開和宣傳教育,積極向公眾解讀相關政策、介紹治理工作進展。在報紙、電視臺和新聞網站等開設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專欄,宣傳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和管理政策、重要活動和典型案例等內容,提高社會關注度和影響。
提高公眾參與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能力,需要利用各種方式向公眾普及海洋知識。各地教育部門可結合當地情況,在中小學課程中增加關于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治理的相關內容,促進海洋知識進課堂、進教材。積極開展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教育課外時間活動,培養青少年海洋環保意識。在高等院校中,鼓勵高校開展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選修課或在線課程,支持高校學生志愿者在校期間積極參與清潔海灘等志愿活動,積極參與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
發揮海洋環保組織的積極作用,加強海洋環保組織的能力培訓,提升其專業能力。支持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到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中,發揮其專業引領作用。地方政府以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方式給予社會組織資金支持,促進環保組織發展壯大。鼓勵符合條件的海洋環保組織依法對造成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行為開展公益訴訟,發揮其監督管理作用。
完善公眾參與制度,搭建公眾參與環境決策平臺,使公眾參與治理海洋塑料垃圾有制度保障、有參與渠道。在加強宣傳教育的同時,也要進一步強化“開門問策”,廣泛聽取公眾的意見建議,及時調整相關政策舉措,提高公眾在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中的參與程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規范海洋塑料垃圾信息公開,使公眾能夠便捷獲取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相關信息和數據,使公眾獲得參與感,提高公眾參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