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休武 趙越
多年來,遠安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高質量綠色發展全面發展”戰略,著力推進綠色崛起,走出了既增綠、增景、增顏值,又富腦、富村、富口袋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帶領遠安縣成功入圍“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021年10月,遠安縣第十五次黨代會進一步明確了“以好山好水孕育好產好業,踐行‘兩山’理念,打造湖北‘安吉’,勇當全省山區縣高質量發展新標桿”的綠色發展新目標。
繪好“航線”,錨定目標。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原則,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著力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科學規劃“生態遠安+綠色城鎮+美麗鄉村”三級空間結構體系,確定“旅游向西、產業向東、縣城居中、整體向南”的城鎮發展方向,以科學規劃引領“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記憶”的美麗鄉村建設。
優化機制,強化保障。成立了以全體縣委常委參與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高規格統攬生態文明建設。將長江流域生態大保護和生態治理作為縣委書記領銜主抓的重大改革項目,示范帶動全縣上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明確了生態環保工作“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問責、終身追責”的工作機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遠安“十三五”五年十大核心任務、三年十大重點改革、年度十項重點工程的“三個十”工程壓茬推進,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系統實施。
多措并舉護天朗氣清。一是加強工業源頭管控。督促全縣化工、陶瓷、水泥等行業企業完善廢氣治理設施,嚴格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嚴格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制度和重點企業應急減排措施。二是持續推進能源替代。拆除柴火爐,更換天然氣爐,成功實現“三個100%”的工作目標。三是全面啟動聯防聯控聯治。扎實開展工業堆場揚塵污染整治,督促企業改造堆場并落實全覆蓋、灑水噴淋等措施;加強建筑工地施工揚塵治理;強化城區主干道及重點路段灑水保潔。
轉型發展還一域青山。一是壯士斷腕“關”。全縣213家煤礦全部關閉退出,成為湖北省唯一推薦的國家煤炭行業去產能先進縣。二是痛下決心“減”。建立礦山聯合動態執法監管機制,打擊違法違規采礦、關停落后產能。近3年關閉露天礦山12家,關停化工企業4家,磷礦年開采量由600萬噸銳減至280萬噸。三是有力有效“改”。大力實施技改升級三年行動計劃,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項目和設備,引導企業完成各類減排治理項目60余個,加快綠色環保技術工藝裝備升級換代,創新資源節約集約和循環利用的礦業發展新模式。
三水共治保一淵清水。一是創新機制治廢水。針對本縣地表水特征污染物總磷問題,將磷礦企業作為治理重點,探索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在黃柏河各支流設置23個水質考核監測斷面,推行水質與獎補資金、采礦指標“雙掛鉤”,倒逼磷礦和磷化企業履行環保主體責任。二是城鄉一體治污水。按照“城鄉一體、廠網一體、雨污分流、建設運維一體”的標準,實現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污水全收集、渣土全歸并、垃圾全處置。三是生態修復護清水。爭取并扎實實施全國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項目,總投資3.78億元,綜合治理河長71.45km,打造水清、岸綠、路暢、景美的水陸“微循環”。
全域共管守一方凈土。一是逐步推進垃圾分類。在全縣102個行政村全面落實垃圾治理工作責任,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體系全覆蓋,全域不見白色垃圾成果持續保持。二是堅定不移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加大土壤重點監管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和頻次,督促企業開展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監測,規范排污行為。積極開展關閉化工企業場地土壤污染調查,并投資近1000萬元對關閉現場進行環境綜合治理和土壤修復。三是全面治理畜禽養殖場。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依法查處畜禽養殖業違法行為,改造升級畜禽養殖場150家,引導養殖戶推廣綠色養殖模式,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養殖方式,提高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水平。
堅持綠色發展,打造生態產業體系。積極推廣如“水稻+”“柑橘+”“茶葉+”等綠色高效種植模式,以及稻蝦、稻鴨、藕魚共育等生態高效種養模式等,為推動我縣農業轉型升級、農民持續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全縣依托省級“水稻優質高效示范區”“水稻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區”等項目,在優質稻核心產區創建萬畝高產優質雜交稻生產示范基地,通過項目實施和規模經營等措施,有效提高了農產品品質。
依托生態優勢,打造鄉村振興“一區一帶”。依托良好生態,打造環百里荒鄉村振興試驗區。依托沮河沿線水美鄉村,打造沿沮河鄉村振興示范帶。沿沮河20公里核心范圍內,重點圍繞產業振興、生態振興等,結合區域實際和縣域發展需求,從外來游客旅游、商政接待、本地居民游玩三個不同層次,科學規劃布局優質項目,重點發展觀光旅游、生態農業、運動康養等綠色產業。
積極培育和弘揚生態文化。堅持生態治理教育先行,做到生態教育從娃娃抓起,成立中小學生生態教育工作室,開辦自然人文學校,開發“+生態”等課程,編印推出鄉土生態教材《遠安生態導讀讀本》《愛我遠安》等系列叢書,實現生態教育中小學生課堂全覆蓋。在農村,以道德理事會為依托,突出農村移風易俗、生態治理、鄉村振興等,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引導群眾破除陳規陋習、傳播生態文明、涵養文明鄉風。
大力開展生態志愿活動。一是開展水資源保護公益活動。支持民間愛心人士成立“遠安縣水資源保護協會”,建立“民間河長”隊伍,持續開展“探訪母親河”和“民間河長”常年巡河活動,評選出了一批農村最美“護河衛士”,引導村民自覺參與“房前屋后”水體治理和保護。二是開展“認養”保護古樹活動。在民間公益組織開展“尋訪古樹”活動的基礎上,創新開展“黨員認養古樹”掛牌保護工作,使全縣1130株三級以上的古樹都有黨員“認養”保護。
白云飛動蔚藍天。空氣環境質量穩步提升。2020年11月,首次實現自有監測數據以來全部為優良天數,12月份優良天數25天,在全市名列第二位。截至目前,鳴鳳城區清潔能源替代示范區天然氣主管道覆蓋率已達100%。2020年,空氣優良天數339天,優良率92.9%,比上年增加55天。
全域蔥翠如畫屏。通過政策管控和宣傳引導,遠安人民摒棄“靠山吃山”“坐吃山空”思想,走出了“靠山護山、靠山養山、靠山富山”的新路子。通過叫停高耗材人造板項目,有序發展速生豐產林、菌耳林、高效經濟林,大力推進“綠滿遠安”“彩扮遠安”行動。“十三五”期間,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7.2萬畝,實現了森林資源科學管控和有效保護相適應,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至76.84%。
礦山披綠滿目春。統籌推進“中國生態磷都”建設,實現了灰色礦山的綠色蝶變。2019年,實現6家大中型磷礦入選省級、國家級綠色礦山行列,入選總數占我縣大中型礦山總數的60%。目前已有5家礦山入圍國家綠色礦山名錄。蘇家坡磷礦倡導的礦井水處理技術入選全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目錄(第六批)》。2020年,全縣磷礦區流域7個市級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97.67%,礦區流域治理效果顯著。
澗水潺潺繞沮城。大力建設水生態文明,統籌推進流域綜合治理、水系連通、濕地建設等重點項目,極好地促進了河道休養生息,系統涵養水源。沮漳河被評為省級示范河流;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4個單位、民間河長謝玉林等10人分別被評為“湖北省河湖長制示范單位”“湖北省河湖長制示范人物”;沮河國家濕地公園被列為全國河流型濕地典范,列入《2020年國家重要濕地名錄》;中華秋沙鴨、黑鸚等國家珍稀物種棲息數量逐年遞增,鳥類由53種增加到165種,消失多年的鱖魚等野生魚種重現沮河,“撐篙碧水游魚追,尾尾相逐驚鷺飛”的水生態已然成為遠安特色。
詩畫遠安美名揚。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等活動,在全省率先實施“清白”工程,連續8年實現全域基本不見白色垃圾,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村容鎮貌有了極大改觀,貧困山區蝶變旅游景區。全縣擁有省級美麗鄉村試點示范村16個,已被納入全國農村精神文明試點縣,美麗鄉村建設經驗3次在全省交流。如今的遠安,“家家是旅游環境、人人是流動風景”的意識普遍形成。此外,畜禽生產方式有效轉變,綠色養殖模式全面鋪開,全縣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85%,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100%;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顯著提高,廢舊農膜回收和綜合利用率達80%。2020年,遠安縣生態環境狀況指數位居全省第一。
特色農業碩果累累。一是優質米產業發展穩中有進。全縣優質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左右,總產8萬噸左右。二是食用菌生產模式轉型升級。我縣是全國最大的菌種生產和銷售基地,菌種生產量和銷售量位居全國第一。三是茶葉產業發展迅速。現有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專業合作社39家、家庭農場22家,擁有“遠安黃茶”制作能手22人。通過大力發展生態有機產品,目前“瓦倉大米”“遠安黃茶”“遠安香菇”“遠安沖菜”已獲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瓦倉大米榮獲全國稻漁綜合種養優質漁米銀獎,遠安黃茶獲評“中國文化名茶”,瓦倉大米、鹿苑黃茶農業產業園被評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國食用菌大會在遠安召開。全縣“兩品一標”產品達到27個。2020年,遠安被省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授予“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縣(市、區)”和“湖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區) ”稱號。
新興工業方興未艾。實施“新興工業強縣”戰略,全面打造“4+4”綠色工業體系(軍民融合、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醫藥4大轉型類產業,新型建材、磷化工、輕工、農產品加工4大傳統類產業),努力擺脫傳統工業體系對資源的依賴和對環境的破壞,把優質產業建立在優良生態基礎之上。通過多年不懈努力,引進了一大批實力雄厚、產業層次高、帶動能力強的綠色項目落戶遠安,全縣綠色發展指數多年高居宜昌市13個縣市區首位。
全域旅游繁花滿枝。通過新建400公里生態旅游綠道等措施,旅游產品供給逐步優化,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城鄉環境全域提升。依托優勢生態,武陵峽口、橫鼎漂流、三峽龍隱谷、拈花谷民宿、鹿苑康養小鎮、太平頂康養度假區等一批景區建成營業。鄉村旅游在全縣旅游業中占比70%以上,有效實現了“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民房變客房、勞動變運動、產品變商品、青山變金山”,獲評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示范縣”等殊榮,花林寺鎮被命名為“湖北省旅游名鎮”,龍鳳村入選全國鄉鎮旅游重點村;建成省市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10個。
生態文化歷久彌新。遠安的生態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明清時期,村民就樹碑立規保護樹木、守護生態。時至今日,遠安人民依然注重從這種生態文化中汲取治理智慧,加強對傳統生態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對以生態環保為主要內容的“同議公禁”“同商公議”等碑文進行整理,在碑刻原址或人流密集處集中展示,深化基層群眾的生態文明認同感、歸屬感,“少挖山、慎砍樹、禁填水”“掃干凈、碼整齊、收通豁”等生態環保觀念已深深融入了遠安人民的文化血脈。
生態意識深入人心。遠安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出行,倡導綠色生活和休閑模式,積極引導民眾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能效家電、節水型器具等節能環保低碳產品,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廣泛開展清潔能源替代行動,動員居民使用電能、天然氣、太陽能、空氣能等清潔能源,替代傳統柴火爐取暖方式,縣城主城區基本告別柴火取暖。現在,生態環境保護行為已成為遠安人的普遍行動自覺。
堅定不移優化頂層設計。遠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取得了明顯成效,根本就在于縣委、縣政府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高質量綠色發展全面發展”戰略,堅定優化頂層設計,堅持守住環境保護與生態安全的底線,通過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全方位立體化進行生態保護,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努力探索了一條生態改善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相輔相成的“雙贏之路”。新發展階段,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放眼全局,優化頂層設計,統一思想認識,堅持規劃先行,切實把本地區的戰略目標、發展定位、推進舉措統一到新發展理念上來,妥善處理好嚴格管控和科學開發之間的關系,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各環節,構建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新格局,為增加群眾收入、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奠定基礎,增加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對癥下藥補齊生態短板。多年來,遠安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不斷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基石,有效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堅持科學治污、精準治污,不斷加強磷礦開采、磷化工企業等重點污染源管控,建立環境監測網絡,嚴密防范水環境風險。堅持生態優先,科學劃定生態環保紅線,認真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執行生態環保一票否決制度,對選址不符合規劃、環境污染大、環境風險不可控的項目堅決予以否決,確保生態環境安全。新發展階段,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找準本地生態環境的短板弱項,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揚長補短,才能不斷優化生態環境質量。
全力以赴發展生態經濟。近年來,遠安縣生態紅利持續釋放,推動縣域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究其根本是在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上做到了“兩手抓,兩手硬”。多年來,在“兩山”理念指導下,聚焦“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努力以好山好水孕育好產好業,全面打造“4+4”綠色工業體系,不斷擦亮遠安地方特色品牌,實現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相得益彰,生態、生產、生活的相互融合。新發展階段,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綠色發展,堅決摒棄灰色GDP;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激發生態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強化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保障。
四方聯動創新社會共治。生態文明建設既是黨委政府的主責主業,更在于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多年來,遠安充分發揮政策引領和資金撬動作用,在美麗鄉村建設、山水資源開發等領域,廣泛引導社會力量,集聚社會資本,達到了齊抓共管的良好效果。在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遠安改變了以往主要依靠政府部門單打獨斗的傳統方式,轉而啟動多元共治,注入民間力量,開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遠安路徑”。新發展階段,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黨委統攬、政府主導、部門配合、全社會參與,才能使生態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全員同心同向,善做善成。
久久為功踐行綠色理念。生態文明建設非一日之功,遠安從成為湖北省綠化達標第一縣,到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既有其先天的自然資源優勢,更在于歷屆縣委、縣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讓綠色發展成為遠安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遠安歷時30年初心不改、鍥而不舍,才繪就了“詩畫遠安”。新發展階段,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從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堅決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遵循發展規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建立長效機制,均衡全域推進,主動作為、久久為功,才能實現綠色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