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中,人類生存在一個由71%海洋覆蓋的美麗“藍色星球”之上。海洋是地球的肺,也是我們的生命之源,它在為人類提供氧氣、調節氣候、固碳的同時,還源源不斷地輸送著食物、藥物、礦產等寶貴資源,創造出千萬個工作崗位。所以說,海洋生態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一環。
然而,塑料的發明在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便捷的同時,由廢棄塑料產生的污染也變得日趨嚴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布的報告顯示:目前海洋中約有7500萬~1.99億噸塑料垃圾,占海洋垃圾總重量的85%,而被回收利用的塑料垃圾僅占10%,剩下的則會被填埋、焚燒甚至泄露到自然環境及海洋中。每年被丟棄到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有近1300萬噸,并且以5%的速度逐年遞增,對海洋造成嚴重污染。
我國十分重視塑料污染問題。2022年6月13日,中國常駐世貿組織代表李成鋼在世貿組織第十二屆部長級會議有關環境保護倡議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應對全球挑戰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與合作,中國將在世貿組織框架下,與其他成員密切合作,推動塑料污染防控議題的相關工作?!庇蓢野l改委、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的《塑料污染治理2022年工作要點》提出了塑料污染治理8大主要任務,強調沿海市縣要推動建立海洋塑料垃圾清理工作長效機制。
中國是海洋大國,內海和邊海水域面積約470萬平方公里。政府及環保企業在探索治理海洋垃圾污染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存在以下痛點:一是沿海邊灘垃圾、海漂垃圾和海底垃圾分布范圍廣、種類多、收集難度高,單純靠政府治理存在一定困難。二是個體回收者作為海洋垃圾回收的主力軍,年齡結構偏大,也因為收入低微,缺乏保障,回收主力軍正在逐漸減少。三是船東漁民環保意識不夠強,缺乏回收動力,即使在捕魚過程中撈起海底垃圾也會重新丟回大海里。因此,有效控制近岸水域污染,需要尋找治理的創新解決方案。
近年來,在浙江省數字化改革的契機下,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創新實施“藍色循環”多元共治體系。通過政府引領、企業主導、產業協同、公眾聯動,根據海洋垃圾產生和分布的特點,建立數字化管理平臺和實體化收集網絡,用大數據賦能形成了海洋垃圾的收集、運輸、再生、國際高值利用的可循環價值鏈,以市場化方式運作,大幅減少財政投入,高效且可持續。
圍繞前面提到的三個問題,主要做法是建立以下三個體系:
一是建立一個實體化運作、數字化鏈接的收集網絡體系,做到海洋垃圾應收盡收。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應用授權開放的船舶、邊灘、入海閘口、海上環衛等公共數據,自主研發“藍色云倉”智能裝備,覆蓋入海閘口、港口碼頭、出海船舶等海洋垃圾產生源頭。同時,藍景科技發動沿海村落低收入民眾、碼頭小店、船東漁民等群體,組成了一支實體化運作的海洋垃圾收集隊伍,藍景科技為他們提供共享工具,以方便他們收集、提高效率。通過數字平臺與市政環衛體系對接,建成了“陸防、閘截、灘凈、船收”的立體收集網絡。
二是建立一個減容減量、分質分流的海洋垃圾高值利用體系,實現海洋垃圾物盡其用。從各渠道回收的海洋垃圾進入藍景科技在碼頭港口布設的“藍色云倉”自動處理,減容減量達到80%,后續運輸處置成本大幅減少。其中,不可再生垃圾進入市政體系進行無害化處置;廢塑料、泡沫、漁網等可再生垃圾,減少中間流轉環節,統籌運輸到合規企業進行集中再生利用。
至于這些再生塑料如何進行高值利用?首先,國際再生塑料市場需求巨大且逐年增加。500家組織包括國際品牌公司,塑料包裝用量占到全球的20%。 諸多的國際知名品牌都承諾在塑料包裝中使用再生塑料。
目前,國際上有關塑料循環經濟的行動,基本都在推動使用被認證的再生塑料。多家國際知名品牌都提出了供應鏈使用被認證的再生塑料替代傳統材料的要求。再生塑料中,海洋塑料尤其珍貴和稀少,當前市場被認證的海洋塑料非常稀缺,根本無法滿足這些品牌商的市場需求。因此,為了響應對海洋環保的社會責任,國際知名消費品牌已經采購高質量海洋塑料并為此支付高昂的材料溢價。
那么如何將這些國際頭部企業的需求與我國的海洋生態治理有機融合,以填補國際海洋塑料市場的缺口?必須要解決渠道及認證這兩個痛點。
為此,藍景科技聯合國際環保組織、涉海科研院校以及塑料使用頭部企業組成“藍色聯盟”,創新應用區塊鏈技術,通過“去中心化認證”方式,對海洋垃圾綜合回收利用的全流程經國際權威機構認證碳足跡、碳指標,轉變為海洋塑料粒子進入國際交易市場,滿足國際品牌商對于海洋塑料粒子與海洋碳指標的需求,打通高值利用渠道。相比普通再生塑料,按照藍色循環模式認證的“海洋塑料粒子”價格可以升值130%以上。
以浙江省臺州試點單位——椒江大陳島為例。藍景科技用7天時間,組織村里12位低收入群眾,高價回收塑料瓶5萬個,制造2萬個高值利用手機殼,為他們創收約2.3萬元。以此原料制作推出的全球首發的海洋塑料手機殼,通過掃描手機殼背后的二維碼,可對海洋塑料收集殼從塑料垃圾的收集、運輸、存儲、轉運、再生造粒,最終到手機殼的制作全流程視頻追溯。
有了高值利用的渠道和方法,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把海洋生態治理這塊“蛋糕”做大、切好、分好,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是建立一個共治共營、共收共享的增值分配體系,實現多元共贏的致富格局。以海洋塑料高值利用溢價、碳交易紅利為驅動力,吸收海洋塑料的收集、再生企業、品牌商、認證機構等產業鏈資源以及國際環保基金,組建“藍色聯盟”公益組織,設立共富基金,制定海洋垃圾產業價值再分配方法,重點支持源頭收集的特殊群體、閑散勞動力等低收入民眾,讓他們提高40%收入,促進各方積極參與環保,讓海洋垃圾市場化治理成為現實,形成可持續的多元共治長效機制。
“藍色循環”在浙江省臺州市的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創建了標準化的治理體系,形成了“四個一”的治理格局。
布置了一批“藍色云倉”。試點工作開展3個月以來,“藍色循環”新模式已在臺州5個縣進行復制推廣,4350艘漁船加入其中,新建藍色云倉5套,建立海洋垃圾暫存點16個,成立海洋垃圾收集站“小藍之家”11個,納入海上環衛4家,全市建設完成海洋垃圾的立體收集網絡。
收集了一批海洋垃圾。截至2022年5月底,閉環治理海洋垃圾1560噸,其中泡沫、木頭、布料等垃圾290噸,廢舊漁網、塑料垃圾等1099噸(含廢塑料瓶12萬個),累計減少碳排放約3000噸。
聯合了一批頭部企業。與塑料再生、海洋塑料及碳足跡認證的國際巨頭企業及品牌商簽署海洋塑料加工銷售和認證協議;已生產全球首發海洋塑料手機殼10萬個,相比傳統低值利用,價值提升46倍;籌建國際海洋塑料(碳)交易中心,高值利用渠道已打通。
設立了一支共富基金。面向全球海洋垃圾數字化治理的跨區域、跨行業、跨學科公益聯合體“藍色聯盟”,首批成員包含6個國家的20多家環保組織、碳認證企業、大品牌商和科研機構。設立“共富基金”,初始資金達到300萬元,已為217名一線收集人員繳納社會基本保險;通過“浙里辦”為387艘漁船發放“環保共富禮包”,民眾參與達到31283次,通過海洋垃圾置換礦泉水活動,已發放13.8萬瓶礦泉水。
藍色循環改變了政府主導出資治理的模式,向多元主體參與、市場化方式治理轉變。重塑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各參與方的角色:政府從治理者變為服務者與監管者,漁民從污染者變為生態保護者,弱勢收集者變為產業受益者,社會公眾從消費者變為環保參與者。
藍景科技希望有更多的政府、企業、公眾、環保組織能加入藍色循環項目,以企業聯盟協同政府政策支撐,共同創立有世界權威的中國海洋垃圾治理數字化方案。讓我們一起把垃圾放在正確的地方,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美麗海灣!
(臺州市生態環境局黃巖分局;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