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
數據顯示,海洋覆蓋地球表面的71%,它產生了人類呼吸的50%的氧氣,吸收了地球上25%的二氧化碳排放;海洋作為地球最大的生物圈,生活著成千上萬的海洋生物;海洋蘊含著豐富的礦物資源,海水有豐富的鈉、鎂、鉀等多種金屬離子,海洋石油資源量占全球石油資源總量的34%,其中探明的儲量約為380億噸;海洋中的錳、鎳、銅和鈷等主要有用金屬的含量是地殼中平均含量的300多倍;海洋還是一個能源寶庫,專家統計,全球海洋能的蘊藏量高達750億千瓦。
然而,隨著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計其數的陸源排污口向海洋排放各種污染物,因人類活動產生的白色塑料垃圾,由于處理不善也排向大海,甚至形成了塑料微顆粒,進入食物鏈,危及人類的健康。202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布了《從污染到解決方案: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全球評估》報告。報告顯示,海洋垃圾中85%是塑料,報告警告稱,到2040年,全世界每一米海岸線將有50公斤的塑料垃圾。
我國始終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目前,我國珊瑚礁、紅樹林等多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得到顯著提高。近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陸岸線被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范圍,累計實施了58個“藍色海灣”整治項目、24個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 61個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生態修復項目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初步遏制了局部海域紅樹林、鹽沼、海草床等典型生態系統退化趨勢。
2021年以來,“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頂層設計逐步完善,《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關于加強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的意見》《全國海洋傾倒區規劃(2021—2025年)》印發實施,《海洋環境保護法》修訂工作正式啟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生態環境部6月23日舉行的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介紹,將“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目標指標和任務措施逐項細化分解、精準落實到每一個海灣(灣區),其中,50個左右有條件的海灣要在“十四五”率先推進建設美麗海灣;其他海灣也要從“十四五”開始持續發力,著力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升海灣生態環境質量,最終到“十六五”末期基本都建成美麗海灣。
海灣是近岸海域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單元,更是經濟發展的高地、生態保護的重地、親海戲水的勝地,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美麗海灣建設作為工作主線,統籌推進灣區陸海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親海環境整治的海洋保護工作已全面啟動,讓我們共同譜寫“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畫卷。
2022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