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李瑞東整理
“大海哺育了我們,而我們卻又摧殘了她,將她當垃圾回收站,認為她寬廣的胸懷足以容納這些垃圾。殊不知,大海也厭倦了這些垃圾,把它們推上岸,污染了環境。這個藍色的聚寶盆,我們人類欠她一聲感謝,現在又欠她一聲對不起?!?/p>
這是象山綠絲帶志愿者協會的小學生志愿者陳沛宇在參與“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的凈灘活動,目睹海洋垃圾對環境的破壞后,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寫下的一段話。
“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于2022年3月,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極氪智能科技聯合發起,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在全國多個城市落地執行,旨在通過探索搭建陸域、海域、空域一盤棋的海洋保護格局,開展基于衛星遙感遙測技術對海洋生態環境實施監測,為高質量的海洋保護提供支持。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要求,結合“海洋垃圾、塑料污染、循環經濟”等社會熱點話題,搭建公益機構、企業、社會公眾等多方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共融業態,“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誕生了。

談起最初的項目設計思路,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副會長劉江燕說:“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從設計之初,就希望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形成由公益機構主導、社會企業支持、公益伙伴協作、社會公眾參與、科技賦能的中國海洋環境保護多元治理體系。藍星衛士不僅僅是項目名稱,也是吉利控股集團旗下公司自主研制設計的高性能遙感AI衛星,可以對海洋漂浮垃圾、海洋溢油、赤潮滸苔等自然和工業危害進行監測和治理支持,助力海洋生態保護。”
2022年6月2日,“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首軌九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發射。而在此之前,“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已經在山東青島、日照,海南臨高等地組織當地漁民志愿者,先后帶動20余艘漁船共同參與海洋污染防治。
積極帶動當地漁民參與“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的青島市西海岸新區藍灣生態環境公益服務中心負責人劉樹杰介紹,“以海為生的漁民,是最了解、最親近大海的人,大海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對大海的熱愛是一種本能?,F在隨著漁獲物越來越少,垃圾越來越多,許多漁民意識到一定要保護好海洋環境。環境好了,上來的‘漁獲’就是綠色食品,從中受益的還是漁民自己”。

“每次出海打魚,會撈上來很多海里的垃圾,廢棄漁網、塑料漂浮物等,以往圖方便再丟回海里,但現在我們會把海里的垃圾順便拉回來,再分類回收,感覺船民做公益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希望大家都能夠積極參與。”海南臨高縣和貴村漁民志愿者也這么認為。
在“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中,不是垃圾上岸就結束了,更重要的是漁民志愿者們首先會對上岸的海洋垃圾進行分類,將可回收利用的廢棄漁網、塑料制品等統一回收,進入回收再利用渠道,對于那些不能再利用的海洋垃圾,才會進入環衛垃圾處置體系。
據統計,在進入5月休漁期前,“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已經開展44航次海洋污染巡護活動,累計參與漁民志愿者98人次,平均每艘船每航次從海洋帶回垃圾25公斤,廢棄漁網和其它塑料制品等海洋垃圾占比接近80%。而隨著開海時節的臨近,屆時,這些“藍星衛士”們又將回到茫茫大海,合法捕撈打漁的同時,也為潔凈海洋、保護海洋而努力。
正值海南三亞旅游旺季,在三亞灣、小東海、大東海等海域,“藍星衛士E守護”小分隊成員三亞向日葵公益服務中心許麗和她的隊友們正在忙碌,在日常的海岸巡護中,他們發現的海洋污染物形形色色,輪胎、漁網、浮漂、木板、泡沫板、塑料瓶、塑料袋、食品包裝袋、瓶蓋、煙頭、口罩、手套、啤酒瓶等極為常見。
但最讓許麗團隊感到沉重的是,那些被海水打磨成碎片的塑料垃圾,細細碎碎的極難清理,想想進入海洋生物鏈的塑料微顆粒,危及人類健康,她的心情非常沉重。她多么希望每一個人從生活的點滴做起,養成良好的保護海洋的習慣,不亂丟垃圾,做到垃圾精準分類、源頭治理,還大海以清潔和寧靜。



帶著孩子一起加入“藍星衛士E守護”海岸環境巡護小分隊的劉暢,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把沧o時,我和孩子們一起撿拾浮漂、拖鞋、紙箱、漁網、塑料瓶、食品包裝袋等海洋垃圾。每一次參與,都是對海洋保護更深一層的體悟和理解。很多環境保護工作,都可以從身邊力所能及的點滴做起,只要肯做,任何形式、任何時候都不晚。”劉暢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用實際行動在教育和影響孩子。
截至發稿,這群由青島、寧波、???、三亞等多地漁民、大學生、家庭、青少年志愿者等共同組成的20多支海岸環境巡護隊伍,已經開展170余次海岸環境巡護,累計參與志愿者近1000人次。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參與“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的象山綠絲帶志愿者協會,先后組織500余位小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分批次參與海洋保護行動,守護家鄉的海灣。
作為“帶海洋垃圾回岸”的項目地之一,有著上百年歷史的青島瑯琊鎮西楊家洼漁村,擁有整個瑯琊鎮最大的內水港灣,這里的人們祖祖輩輩以漁為主,漁農并舉。近幾年,當地漁民在享受大海饋贈的同時,漸漸感到海洋里的魚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漁民發現打撈的“漁獲”少了,打上來的海洋垃圾卻多了。
當“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組邀請當地以漁民為主體的藍灣生態環境公益服務中心參與“帶海洋垃圾回岸”活動時,迅速得到漁民的響應,他們主動把棄之不用的廢漁網,改制成回收垃圾用的網兜;把打撈上來的垃圾廢棄物,用自己的巧手裝扮成活靈活現的環保藝術品;通過科普培訓、社區宣傳等多種方式,積極向周邊漁村、漁港普及海洋保護知識。

“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在瑯琊鎮西楊家洼漁村,創建海洋垃圾回收示范基地,完善海洋垃圾回岸處置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海洋生態保護宣傳活動。桂茜榕(藝名:繡球)是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宣傳大使,從八歲起積極參與海洋保護公益活動,為宣傳海洋保護出過插畫、拍過海洋保護宣傳片,與青年藝術家賈欣雨(藝名:小朵)一起,在了解到“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后,為瑯琊鎮西楊家洼的漁船碼頭,設計了一套海洋保護宣傳墻繪,用心述說著保護海洋生態、人海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
“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還將在多個沿海城市開展海洋保護城市接力活動,在內陸城市開展一系列海洋科普活動,廣泛傳播海洋生態保護理念,讓更多的社會公眾認識海洋、保護海洋。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項目負責人介紹,“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有許多特別之處,與傳統的海洋保護公益項目相比,“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擁有更加開放的生態保護共融業態。在參與群體方面,有社會組織、企業,有漁民、大學生、商戶、家庭、青年等來自各個領域的社會公眾,發動更多的公眾參與,每個個體看似做的是一件件小事,但善小而大成;在項目執行地方面,既考慮到沿海城市作為海洋保護一線城市的實際問題和需求,也考慮到內陸城市和海洋保護的關聯性、迫切性。同時,項目立足海岸、溯源海底,構建了海底、海面、海灘、海岸多元一體的海洋保護公益模式,充分注重垃圾循環再利用,將放錯地方的垃圾資源變廢為寶。
記者手記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是民政部注冊、生態環境部領導的從事環境保護公益事業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自成立以來,積極募集社會資金,開展環保公益項目支助,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作為接受支助的環保社會組織之一,組織開展的 “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緊扣海洋保護主題,組建 “藍星衛士E守護隊”,開展 “帶海洋垃圾回岸”活動,團結聯系同行業環保社會組織引導公眾參與海洋垃圾清理,創建海洋垃圾回收示范基地,完善海洋垃圾回岸處置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海洋生態保護宣傳活動,為環保社會組織參與海洋保護工作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