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晉中學院 山西晉中 030619)
2021 年11 月18 日,第35 屆世界蹦床錦標賽在阿塞拜疆巴庫開幕,我國男子蹦床隊由嚴浪宇、鮑彤、王嘯吟、楊顏葦組成,最終嚴浪宇以總分61.825將東京奧運周期最后一場世界大賽金牌收入囊中。但本屆世錦賽我國男子團體未能成功進入決賽。該研究通過對男子運動員成績分析,從蹦床成套動作成績構成四要素著手,對比我國男子蹦床運動員與國外男子運動員差別。
該文以第35 屆世界蹦床錦標賽男子蹦床運動員成績構成特征為研究對象。統計第35 屆蹦床世錦賽成績冊,以男子個人預賽成績排名前30名運動員和決賽前8名運動員成績為分析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蹦床成績構成因素及相關性方面研究資料,收集第35屆蹦床世錦賽男子個人成績,并統計分析。
1.2.2 數理統計法
通過Excel軟件對運動員成績先進行描述性統計,后進一步分析各構成因素間的相關性及各構成因素與成績的相關性。
東京奧運周期蹦床運動員成績主要由難度、技術、高度、位移4個部分得分構成,即運動員一套動作成績=難度分+技術分+高度分+位移加分-扣分。以下主要分析運動員成績構成基本特征、各構成因素間相關性,以及與成績的相關性分析。
據統計第35 屆世錦賽男子個人賽主要有80 名運動員參加,其中2 名運動員由于預跳超時被給予DNS,沒有成績,因此成績冊中共78 名運動員有成績,排除比賽過程中出現的動作中斷,最終選擇資格賽前30名運動員的成績進行分析。如圖1 所示,資格賽第一套動作難度值主要集中于5.92分,人數最多,為14人,接近總人數的一半,成績分散性較大;技術分主要集中在17.16~18.32分之間,技術得分高于平均分的人數居多;高度分與位移分呈常態型,分數居中的人數較多。

圖1 資格賽第一套動作成績構成四要素分值統計
通過對前30 名運動員成績做描述性統計,發現資格賽第一套動作中位移分相對比較集中,技術分相差較大,高度、難度分次之(見表1)。另外,觀察我國2名運動員成績,發現我國男子運動員成績組成各因素均有優勢,技術分值明顯比較高,有較大優勢。
由表2可知,在資格賽第一套動作成績分析中,技術分、高度分與成績之間相關系數分別為0.770334、0.675237,說明二者與成績呈顯著正相關,難度分、位移分與成績呈一般正相關。可見,資格賽第一套動作中對運動員成績有較大影響的是技術分,其次為高度分,說明了蹦床運動對技術規格的高標準、高要求。成績四要素之間相關性表現為:難度分與技術分之間相關系數為-0.19818,呈輕微負相關;難度分與高度分、位移分呈輕微正相關,基本影響較大;技術分與高度分、位移分之間相關系數分別為0.302867、0.396105,呈輕微正相關;高度分與位移分之間呈微負相關。
結合表1、表2相關分析得出,技術分、高度分的高低對資格賽第一套動作成績的高低有較大影響,其次為位移分、難度分;技術完成得好壞同樣對高度分、位移分有一定的影響。

表1 資格賽第一套動作成績排名前30名的運動員成績分析

表2 資格賽第一套動作前30名的運動員成績各要素之間相關性分析
在蹦床比賽中,資格賽第二套動作也稱為自選動作,運動員在第二套動作比賽中會完成相對難度較大的成套動作,通過取得較高的成績,獲得相對靠前的排名,用以獲得決賽的名額,因此資格賽第二套動作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運動員能否成功進入決賽。
由表3 可見,第二套動作難度值最大為18.200,最小值為14.900,各運動員之間差距較大,但從難度值來看,我國2名運動員的難度值雖然超過了平均值,但沒有競爭優勢;從技術分值來看,最大值為16.600,最小值為13.900,相比第一套動作明顯下降,我國2 名男子蹦床運動員體現絕對技術優勢。相比難度分、技術分,30 名運動員高度分相對集中,標準差為0.420,明顯低于難度與技術分值,同技術分類似,我國2名運動員高度分較高。位移分是成績構成四要素中,各國運動員相對集中,相差不大的一個因素,從成績來看我國運動員位移得分也占據較大優勢,超過平均值0.3 分。可見,對于運動員資格賽第二套動作成績的高低,難度分和技術分起決定性作用,其次為高度分,最后是位移分。

表3 資格賽第二套動作成績排名前30名的運動員成績分析
從表4數據分析得出,難度分、技術分與成績之間相關系數值處在0.80~1.0 之間,說明二者與成績呈高度正相關。高度分與成績之間相關系數值為0.649898,說明二者之間呈顯著性正相關,位移分與成績之間呈一般性正相關。另外,發現難度分與技術分、高度分以及位移分之間呈現顯著性正相關和一般性正相關;技術分與高度分之間呈現一般性正相關,但與位移呈現輕微正相關,但影響不大。

表4 資格賽第二套動作前30名的運動員成績各要素之間相關度分析
通過成績統計直觀顯示,決賽中除日本NISHIOKA Ryusei 獲得當前最高難度分18.9,以及俄羅斯老將USHAKOU Dmitrii難度分較低外,男子運動員難度分相對比較集中;技術分分布主要呈現三級,最高分來自我國運動員嚴浪宇的17.000,相對較高集中于16.100~16.300分,與最高分有0.7~0.9分之差,技術分較低的集中于15.000~15.800 分;高度分主要集中于16.790~16.920 分和17.135~17.500 分2 個區間;位移分除第一名9.600 分與第八名8.900 分之外,其余運動員相差不大,比較集中(見表5)。從8 名運動員成績分布看,其他分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技術分對運動員成績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所以良好的技術是蹦床運動的基礎,也是保障。

表5 第35屆蹦床世錦賽男子個人網上決賽成績表
由表6 可見,難度與技術、難度與高度、難度與位移之間的相關系數值分別為-0.23925、-0.03322、0.412189,說明難度與技術、難度與高度之間均呈輕微負相關,但難度對技術的影響較大,難度與位移之間呈正相關;技術與高度、技術與位移之間的相關系數值分別為0.467377、-0.011360,說明技術與高度之間接近顯著正相關,技術與位移之間基本不相關;高度與位移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470411,呈正相關。

表6 決賽成績構成四要素與成績的關聯度分析
通過對決賽成績分析發現,高水平蹦床運動員中技術分和高度分對成績的影響大于難度分和位移分。另外,難度和高度均與位移呈正相關,說明位移得分越高,運動員難度分、高度分越高。技術與高度呈正相關,蹦床運動員技術好壞直接影響完成動作的高度。
(1)運動員成績構成特征:資格賽第一套動作成績難度分、位移分比較集中,決定成績高低的主要是技術分、高度分;資格賽第二套動作成績,主要由難度分、技術分決定,其次為高度分,最后是位移分;技術分、高度分對決賽成績的影響較大,其次為難度分、位移分。
(2)運動員成績構成因素相關性分析:一,無論資格賽,還是決賽,技術分與成績之間始終呈顯著性正相關,說明技術是蹦床運動發展基礎,也是運動獲得成績的基本保障;二,高度分與成績呈顯著正相關,且技術分與高度分之間呈現一般性正相關,可見技術的好壞,決定成套動作的高度分值;三,技術分與難度分除在資格賽第二套成績中呈正相關外,在資格賽第一套、決賽成績中呈現輕微負相關性,結合分值的變化可以推斷,隨著動作難度的增加,技術分值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四,在資格賽第二套和決賽成績統計中發現,難度分與位移之間基本呈現一般正相關,高度分與位移分呈現輕微正相關。
(3)我國男子運動員在技術、位移兩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在高度方面也有一定競爭優勢。與國外運動員相比,成套動作難度沒有競爭力。
(4)新規則的執行,預賽要求運動員完成兩套自選動作,這對難度動作發展和推動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發展難度是蹦床規則的導向之一,結合以上成績分析,保持技術、位移優勢前提下,增加運動員動作難度的儲備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