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盈盈 / 高姝玥
現如今,多元化時代的到來,使得國內外音樂交流頻繁,進行了大量的音樂輸出與輸入。從明清開始,利瑪竇傳教士來到中國,為中國帶來了西方的藝術文明與樂器,如擊弦古鋼琴等。隨后使得鋼琴流入中國,并在中國掀起了“鋼琴熱”。1913年,由趙元任先生創作的《和平進行曲》鋼琴曲發表后,我國鋼琴作曲家們就開始探索鋼琴這西洋樂器如何西為中用、中西結合,想經過鋼琴這媒介來推崇我國的民族文明,數代作曲家不斷用盡心思的創作了大批具有濃厚民族風味的中國鋼琴作品。但如此,人們仍然具有“歐洲音樂中心論”的思想觀念,中國鋼琴作品無論是在社會音樂教育中,或在國內高校音樂教育中都較為不被重視。
儲望華先生既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實力派鋼琴家,也是在積極探索鋼琴藝術民族化之道路中的眾多藝術實踐者中之一。他非常擅于將民族元素運用在作品中,體現了濃郁的民族氣息。他一生創作音樂作品可謂涉獵題材極深廣,其中包括了獨奏曲、改編曲、協奏曲等作品。他所創作過的音樂作品靈感大多來自于體驗生活,描寫自然景色居多,善于通過對景色的描繪來抒發內心的心情。
儲望華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鋼琴作曲家,創作了眾多卓越的鋼琴作品,都以中國化、民族化為創作風格。儲望華的音樂創作起始于1956年,創作歷程已有66年。他的創作歷程經過了四個不同的階段,分別是初始階段、發展階段、蛻變階段以及升華階段。鋼琴曲《春江舟影》創作于1980年,創作于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是儲望華先生在作曲技法以及在思想上更為成熟的階段。雖然1979年秋,他跟從了中央音樂學院江定仙教授學習作曲,在作曲技法上得到了更深一層的造詣。但《春江舟影》這首作品卻是儲望華先生在向江定仙教授進修前,就已自己獨立創作完成。由此可見,儲望華先生在對于樂曲創作上天賦稟然。吳祖強先生撰稿《喜聽儲望華同志作品音樂會》,文中提到“《春江舟影》不僅表明他在創作技能上的增長,也反映了創作思維性的開闊……”,這評價對于儲望華先生來講無疑是極大的肯定。
鋼琴曲《春江舟影》是我國現代作曲家儲望華先生的作品,創作于1980年,是儲望華先生到湖南長沙游玩,被煙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洞庭湖所傾倒而隨性而發寫的一部杰作。《春江舟影》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作品,曲式結構自由。旋律如詩般優美典雅,和聲色彩層次鮮明,節奏復雜多變,音樂極具流動感。作品描繪了水墨江南的春色,碧水幽幽、湖水浩蕩、泛舟湖面的美景。處處體現出對“山中有湖、湖中有山、山水交融”借物抒情的中國古典美學的追求。它表達了作者對洞庭湖的欣賞和對祖國美麗江山的熱愛之情,作者細膩的作曲手法使人們仿佛欣賞了一幅恬謐幽靜的水墨畫。
該曲中的音樂結構是作者借鑒了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的結構,即“散—慢—中速—快—散”的速度布局,展現了中國樂曲“漸層”的結構特征。《春江舟影》是儲望華先生見到江南美景后隨性而至創作的樂曲。可以看到作者不拘泥于固定的結構模式,具有中國結構思維特點。演奏者在演奏這部作品時,需要宏觀的掌握該曲的曲式架構,對于整首作品要有宏觀的了解。通過對樂曲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到,該曲運用了慢板、柔板、廣板、中板等板式類型。所以在演奏時,要頗為注意段落之間的銜接要連貫流暢,對于每個段落之間的速度變化要過渡好,切記不要死板的劃分結構的速度變化,以防破壞了曲子的整體連貫性。
在演奏這首作品時,不是按照一定的速度去演奏,而是有著很大的施展空間,體現出彈性化的速度特點。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春江舟影》之前,需要對每個板式的速度有精確的把握,再從這個速度區間里去做彈性化的自由發揮。所以看似彈性化的音樂架構,但實際上依舊存在著十分嚴謹的結構框架。故而,演奏者在演奏的時候需遵循嚴格的速度限制下做彈性化的音樂處理。在演奏這首作品之前,對于每個板式的速度設計尤為重要,需要演奏者對于該曲有全局的整體把握,才能更好的演繹中國傳統音樂風格。
中國傳統古典音樂演奏中比較常用到的一個節奏類型是彈性化的節奏,它打破了西方那種強弱規則交替的節拍限制,表現出自由化的節奏形態。演奏時或快或慢、時緊時松、形成伸展自如的節奏特點。彈性化節奏是中國鋼琴樂曲中最難把握的要點之一,同時對自然景色細膩的描繪,抒發內心情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表達出獨具中國傳統的寫意風格。這種節奏的多樣性和表現手法變化多樣,比如三連音、倚音、切分、重音的偏移以及休止符等,正確處理好這些音型的速度關系,并將該樂曲中的韻律感演奏出來,是演繹這首曲子中的重要要點之一。
在演奏《春江舟影》這首作品,如譜例1所示:散板化的節奏是演奏者們需要格外注意的,需避免“四平八穩”的機械節奏,應做到“緊拉慢唱,時緊時松”的節奏形式。雖然散板化給了演奏者更大的表現處理空間,可以更好地刻畫音樂形象和抒發情緒,但是要格外注意音樂的內在律動感,不可放任式的濫用,否則會矯揉造作、裝腔作勢之嫌。散板化節奏并不是無跡可求、無跡可尋,在演奏這種節奏的時候,我們應該把握好節奏的伸縮尺度,深入的去了解該曲中的音樂內涵,用心感受作品音樂內在的韻律感在這個基礎上,演奏者要多聽民族音樂風格樂曲,多感受民族節奏的特點。比如,我們可以先通過人聲演唱的方式來模仿,找出節奏感覺,并進行多次演唱,隨后應用到彈奏上。

譜例1
譜例1中,《春江舟影》這首樂曲中大量運用了彈性節奏,左右手的琶音之交,猶如游船靜靜劃過水面,湖面上的碧波蕩漾,留下一路燕尾形波紋的痕跡。營造出了“芙蓉鏡”似的洞庭湖。在演奏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左右手琶音的結合來襯托旋律的韻律感,慢板部分的速度不能太慢,否則顯得拖泥帶水,缺乏律動感,因此會失去了該作品原有的意境之美。演奏者應根據旋律的走向來處理節奏的張弛,旋律往上走時,節奏可以彈得緊張些,往下走時,可以彈得松弛些。并且在每個樂句的句尾中,需將二度級進下行的韻味演奏好,以及樂句之間的呼吸控制好。只要用心感受音樂的內在律動感,就能很好的演奏彈性化節奏。
《春江舟影》是一首極具中國化審美意境的山水寫意作品,曲中涵蓋了大量不同的音型和織體,模擬了不同音色的聯想,描繪了情與景、意與境的統一。意境是我國美學的重要范疇。在該曲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和弦琶音、裝飾音、多連音織體,這些音型織體是匯聚整首作品意境描繪的重要手段。不僅包含了道家的美學思想,還營造了虛實相映的音樂色彩。因此,在演奏《春江舟影》這首作品中,表演者可以多觀看中國山水畫,去感受畫中煙波浩渺的意境,也可多去親近自然。演奏時發揮想象力,必須要做到心器相應,深入的去體會曲中的韻味。

譜例2
譜例2中,為《春江舟影》的引子部分,清澈的旋律模擬了竹笛深情悠揚的音色,拉開了整首曲子的大幕。整個引子部分,隨著音符的數量逐漸增加,音樂的緊張度通過不斷密集的音符進行發展,情緒的渲染也越來越激動。因此,演奏者在觸鍵方面需要控制好音色和音量。樂曲開始時,便運用了朦朧的降E音,演奏時需將右手的手臂放松往下沉,力量往指尖傳送,手指平穩下鍵后不要抖動。隨后,通過手臂的帶動來控制旋律的起伏,將力量傳遞到高音,把每個音符彈清晰。在連音線結束處時觸鍵要輕,注意句間上的呼吸,直至最后推向整個樂句的高潮,到第七小節延長記號的降E音上停住。然后改變手指的觸鍵方式,由“彈”改為“敲”。用指尖輕輕的敲擊琴鍵,由慢到快,猶如清風徐來,平靜的洞庭湖湖面上,蜻蜓點水濺起的點點水花。
踏板手法的嫻熟運用也是鋼琴表演技術中表現情感技術特征的重要要素之一,對于刻畫整個作品意境中的音樂形象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偉大的俄羅斯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曾說:“踏板為鋼琴的靈魂”。運用踏板最關鍵的要素不在于腳,而在于耳朵。因而,演奏者在演奏此作品時,需通過聽覺來判斷踏板踩的是否合理,切不可音色過糊、也不可音色過于干巴。所以,為了營造出不同意境的氛圍,演奏者需要仔細研究如何正確的使用踏板,在表現不同的情境狀態下,踏板的運用也因此不同。

譜例3
譜例3中,演奏者需要彈出輕盈而朦朧的音色效果,踩踏板時不能深踩,否則很難控制音量。演奏時可以將踏板保持且輕抖,不斷的放掉些積累的音量,但是不能將踏板全放空掉。在演奏時需要注意左右手的連接小樂句,不能使氣息斷開。猶如湖面上的湖水起伏動蕩,像一塊隨風舞動的綢帶,其美無比。
在譜例1中,踏板主要運用在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之間切換,主要目的是為了營造虛實相生的意境。演奏者在演奏和弦琶音的時候可以加踩弱音踏板,避免琶音的每個音彈的太顆粒性。就像湖面上波光粼粼,漾起的層層縠紋。旋律的歌唱性體現在右手的連奏音上,演奏時根據和聲換右踏板。同時,在此曲中,作者在旋律中大量運用了二度音級,因此,在二度旋律音級中要換清楚踏板。如11-12、13-14小節。旋律線性織體搭配著朦朧的和弦琶音,作者運用了距離手法描繪了對山水之間關系的理解,意境深遠,樂音悠長。
在鋼琴演奏中,氣息本身實際上就是呼吸,樂曲中的每個樂匯就是一個呼吸,許多的小呼吸再延伸形成樂句、樂段、樂章。樂曲就是由一個個的小呼吸構成,包含著綿綿的樂思,并貫徹始終。儲望華先生創作的《春江舟影》這首作品中,民族氣息十分濃郁,對山水意境的描繪栩栩如生。演奏者不僅要理解音樂的內在涵義外,還要對樂曲氣息的運用掌握好,才能使作品演繹地更有韻味。

譜例4
譜例4中,第二小節有個十六分休止符,是延長音后緊隨的休止符。雖然此音休止了,但是在彈完延長音后,切記不能立馬斷開,仍要使得氣息延綿,做到音斷意連,要用綿延的呼吸去銜接好段落之間短暫的休止,留下的空白讓人細細品味,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譜例5
在譜例5中,左手采用的是船歌式的搖曳節奏型,演奏者可以根據節奏的律動來調整氣息的運用,同時也可以根據譜面上的連音線來調整呼吸找到吸氣點。每小節由三個小連音線組成,可以把吸氣點劃分在第一、三、四拍中。在彈第三拍和第四拍的連奏時,第一個和弦是由手臂落下手指支撐琴鍵,落下時呼氣,切記要彈均勻,隨后第二個音用手指奏響后提起手臂離開琴鍵,提起時吸氣,這一落一起中,需要將兩個音之間的力量以及氣息貫通。在練習氣息時,演奏者可以通過手臂、手腕的運用中來使氣息結合起來,或根據節奏的律動來調整氣息,也可以根據樂譜的譜面信息來進行氣息上的處理。《春江舟影》這首樂曲寫意韻味頗深,不僅需要演奏者強大的鋼琴基本功底,同時還須將曲子中蘊含的氣息與情感流露出來,將曲子中的情緒張與弛、松與緊、放與收處理好,這樣才能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綜上所述,在《春江舟影》這首作品中,體現出作者對中國傳統美學的追求,曲中所流露的真情實感,蘊含著中國人特有的深情內斂。曲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琶音、多連音、裝飾音和彈性節奏等,描繪了山水幽情的美學意境。儲望華先生的作品無論是在風格上、還是在創作手法上,都體現出綜合多樣性。可以說,《春江舟影》是儲望華先生的一首中西合璧的經典佳作。儲望華先生的作品中流露的民族風采使人心馳神往,為實現中國化鋼琴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