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軍
近年來,甘肅省靈臺縣抓住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的機遇,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實現了農村組織基礎和經濟基礎雙鞏固、雙提升,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良好基礎。截至目前,全縣各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到了5萬元以上。

搭建工作機制,探索發展路子。靈臺縣堅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基層打基礎,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和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縣委主要領導先后深入13個鄉鎮42個具有代表性的村進行專題調研,組織相關部門對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全面摸底,認真分析制約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瓶頸和短板。借鑒貴州省六盤水市“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改革模式,制定了靈臺縣《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見》和《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方案》,提出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目標,確立了以特色農業增效型、資產盤活型、資源利用型、股份合作型、項目帶動型、創新推動型等發展模式探索村級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實行縣級領導干部包點抓、鄉鎮主要負責同志包村抓、幫扶單位協助抓的“三抓”幫扶體系,構建了鄉鎮黨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鄉鎮長為主要責任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為直接責任人的責任體系,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凝聚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合力。
突出項目支撐,強化示范引領。針對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情況,主動在財政、金融、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支持,充分發揮政策的激勵引導效應。縣級財政統籌安排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逐步增加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運行維護資金投入。深化“黨建+”模式,培育黨建引領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典型13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黨組織97個。深入實施村級集體經濟“改薄倍增”行動,爭取中央和省市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金2000多萬元,先后在48個村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黨建+”引領合作社發展和黨建助推鄉村振興典型培育項目。實行跟蹤管理,按季度深入項目現場進行重點調度,確保項目實施順利推進、資金使用安全高效。
培育經營主體,夯實發展基礎。
針對村級普遍存在經濟組織少、發展活力不足的問題,鼓勵和引導以能人帶頭、參股共建的模式,圍繞牛果菜三大主導產業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245家,積極發展大棚蔬菜、優質食用菌、水產養殖、林下種養、農家樂等生態農業產業。依托農業企業,持續給予資金、技術、市場信息方面的支持,初步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效拓寬了村集體依托經營主體創收的路子。

盤活集體“三資”,破解發展瓶頸。針對一些村資源資產多但收入少的突出矛盾,全面分析制約村集體經濟增收的瓶頸因素,對全縣186個行政村的集體機動地、撂荒地等土地資源,閑置辦公用房,廢棄校舍、廠房、倉庫等固定資產進行了全面摸底統計,借鑒其他省市先進經驗做法,引導村級組織積極開展土地流轉和房屋場地出租,復墾撂荒地種植藥材、苜蓿等特色農作物,利用閑置辦公用房、校舍、磚廠開展禽畜養殖,推動村級組織以資產資源置換股權,積極參與經濟實體生產經營,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建成了全縣“三資”網絡監管平臺,嚴格落實民主理財和財務公開制度,引導村集體在“三資”運作中堅持法治思維和市場觀念,合理確定資源資產租用期限,確保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實效化。
優化干部隊伍,增強發展活力。著眼于“人”這個根本因素,以村“兩委”班子換屆為契機,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積極穩妥推行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調整充實79個村的“第一書記”。換屆后,全縣農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37歲,大專及以上學歷123人,占66.1%,168個村實現了年齡、學歷“一降一升”目標,村干部整體素質得到明顯提升。通過教育培訓、產業扶持、項目支持、政策激勵等方法抓實鄉村振興“領頭雁”隊伍建設,累計培育“領頭雁”2370人。大力抓好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和成果鞏固工作,有效增強了村級組織和黨員干部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