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晗 吳運明 徐瑋澤
(長春中醫藥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在體育研究的范疇當中,“舉國體制”這一概念有很多來自對前蘇聯的學習和效仿。前蘇聯的“舉國體制”做法就是由各級政府選拔有天賦的優秀運動員,從幼兒和青少年時期就進行培養,并參加各級比賽,這樣培養的運動員能吃苦,守紀律,集體觀念強,集體榮譽感強,在為國爭光這一動力的驅動下,在比賽中敢于挑戰自我極限,永不服輸,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比賽成績。而在這種統一的模式運作下,各級教練員更為專業和系統,這樣的培養方式在當時美蘇爭霸的時代背景下,為前蘇聯培養了大量優秀運動員。1950年新中國對蘇聯進行了訪問,訪問人員對前蘇聯體育體系的運作模式、組織架構、培養模式、管理機制以及運動員訓練方法進行了詳盡的了解和記錄。1954年,兼任第一任體委主任的國務院副總理賀龍率中國學者、體育官員以及教練員訪問了前蘇聯,在這一時期,兩國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前蘇聯還為新中國培養了一部分優秀的運動員和教練員。后來在新中國體育事業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學者、專家等都一定程度上有著前蘇聯的學習背景或收到過相關的影響。
國務院辦公廳在2019年8月份頒布了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這一文件,《綱要》中提出競技體育的發展模式要逐漸轉變和完善成為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協調發展的模式,在體育活動的開展中要堅持開放的原則,將國家對體育事業的支持和社會的力量形成完善的管理體制。新中國成立伊始,體育事業遭受重創,但經過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在近現代我國體育事業屢創佳績,中國人民從西方國家口中的“東亞病夫”成為了東方巨人,今時今日的豐碩成果和累累成績,離不開我國舉國體制的支撐和人民的支持。
以中國知網為數據源,檢索主題為“體育舉國體制”,時間跨度為 “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12日”,檢索共得文獻597篇,除去外文文獻一篇,最終有596篇文獻符合篩選條件。
Citespace是由陳超美開發的一款基于java的科學制圖軟件,被廣泛認為是一種適用的文獻計量和比較分析工具。該軟件最突出的功能是生成作者、國家、機構和參考文獻的可視化知識圖譜。借助Citespace.5.8.R3c軟件和中國知網自帶文獻系統,對中國知網數據庫內篩選出的文獻進行關鍵詞、作者、機構、發文年限等分析。本文通過Citespace對中國體育領域舉國體制的研究前沿、研究熱點、研究現狀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以期為中國體育領域舉國體制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提供參考。
年發文量的變化反映出該學術領域研究的理論發展水平和程度。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12日共收錄相關文獻597篇。其中2012年收錄了126篇為近10年發文量峰值,而后發文量逐年遞減,2017年發文52篇稍有回暖,但總體趨勢仍是越來越少。表明了如今中國體育體制是舉國體制和市場體制共存的,此時單獨對中國體育領域舉國體制進行研究較為片面,而且舉國體制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圖1 中國知網收錄的體育舉國體制研究文獻年發文量趨勢
圖2為近10年中國體育領域舉國體制文獻研究發文量最多的10位作者,由此可見北京師范大學的毛振明教授,江西師范大學的戴永冠教授,沈陽體育學院的邵凱教授3人對中國體育領域舉國體制的研究較為關注,發表相關文獻最多。

圖2 中國知網收錄的體育舉國體制研究文獻作者分布
從收集的數據和圖表分析可以看出,近10年來對中國體育領域舉國體制開展研究的機構數量較多,其中北京體育大學占據領導地位,發文量達35篇為所有機構中最多。其他機構也各有發文,其中國家體育總局發文6篇,其他發文機構都為體育類或師范類高校。

圖3 中國知網收錄的體育舉國體制研究文獻機構分布
研究熱點是某一時期獲得人民普遍關注、引起較多數量文獻探討的問題或現象。而關鍵詞則是文獻的核心,是論文主題的高度概括,關鍵詞的出現頻次也可用來確定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圖4展示了中國體育領域舉國體制相關研究中的15個熱點關鍵詞。分別為競技體育、舉國體制、中國、體育、體育體制、改革、體育改革、體育強國、體育管理、體育產業、群眾體育、體教結合、后備人才和發展。

圖4 中國知網收錄的體育舉國體制研究文獻的熱點關鍵詞
圖5展示了中國體育領域舉國體制相關研究中的8個主要聚類。分別為競技體育、舉國體制、體育強國、體育產業、體育管理、體育、體育明星和體教結合。

圖5 中國知網收錄的體育舉國體制研究文獻的主要聚類
根據圖4、圖5、圖6中顯示的中國體育領域舉國體制相關研究文獻的熱點關鍵詞與主要聚類可以將其大致歸類于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體制改革3方面。

圖6 中國知網收錄的體育舉國體制研究文獻的關鍵詞聚類圖譜
(1)競技體育方面。
在競技體育方面,舉國體制的優勢尤為突出。這種管理體制,以業余體校為基礎,將體育運動學校和優秀運動隊形成三級人才輸送體系,全國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將有限的體育資源進行最為合理的配置和運用,這樣能有效調動運動員和教練員的積極性,培養了眾多為國爭光的運動員。
在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了第28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代表團在這一屆奧運會取得了51枚沉甸甸的奧運金牌,成功登頂,戰績空前?!芭e國體制”的優勢在此次奧運會的競賽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在沙灘排球、曲棍球等項目中,也獲得了階段性突破??梢哉f,這次奧運會獎牌榜、金牌榜的大洗牌不僅昭示著我國體育實力的提升,也極大地振奮了人民精神。2021年,東京奧運會的延期舉辦給眾多運動員帶來了巨大的困擾,傷病復發、賽期重疊、年齡增長等因素都是嚴峻的考驗。但在我國體育工作者、教練員、運動員的共同努力下,賽場上的運動員無不是用最專注、最頑強的姿態應對比賽。在楊倩奮勇奪得奧運首金之后,最終取得金牌38枚、獎牌88枚的優異戰績,拿下了金牌榜的第二名,創下中國軍團在國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
劉俊林教授指出,集中力量辦大事是舉國體制的優越性,也是我國在競技體育方面能夠取得重大成就和突破最堅強的制度保障。2008年奧運會之后,我國在舉國體制的競技體育方面也不斷吸取經驗和精華,從過去的統一全國體育系統資源逐漸轉變成為“全國一盤棋”,跨區域輸送人才,科技助力體育等優勢逐漸顯現。
科技的應用不僅僅體現在裝備研發、材料創新等方面,在本次奧運會前,我國已經將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的風洞科技全面用于水上項目的日常訓練;在跳水項目中應用3D和人工智能技術,解決了跳水即時運動數據難以獲取的難題,有效量化了運動員的競賽表現和身體指標,這都是“舉國體制”適合我國國情、發揮重要作用的有力佐證。
(2)群眾體育方面。
與競技體育相比,我國群眾體育的反戰是相對滯后和不完善的,多次國民體質健康調查的報告顯示,我國的國民身體素質甚至是呈現了一種倒退的趨勢。廣西財經學院的黃景許教授在2012年時提出,中國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已經不能像過去一樣,學習蘇聯,照搬方法,必須要進行體制的改革,才能求得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發展的平衡。而新時期的“舉國體制”則堅持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群眾基礎好,健身運動的觀念轉變,才能真正反哺于競技體育,實現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事業的雙贏。社區體育指導員配備不齊,群眾缺乏科學有效的鍛煉手段都是現階段的重要問題。競技體育的群眾基礎優異和人才儲備充足,并不能代表群眾體育發展的水平。這種情況就需要全民的觀念轉變,首先我們要具有足夠的體育設施和場地;其次要提供更為便捷和專業的體育指導和教學。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共同進步才能實現國民體質強起來,全民健康的目標。
(3)體制改革方面。
從競技體育層面來講,中國代表團的運動員教練員都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國人民已經不需要靠拿金牌來證明我們的強大和成功,這昭示著我國國民對有中國特色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有了更清醒、更正面和更加辯證的認識,但“舉國體制”的某些根本缺陷依然困擾著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
在競技體育范疇中,運動員退役后的安置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問題。高水平的運動員在退役后從事與體育無關的工作,是體育事業的巨大損失和浪費,無法安置退役運動員,也會對運動員和教練員的訓練積極性造成一定的沖擊。毛振明教授指出,我們要堅持體教結合,不能只體不教,要對過去的“舉國體制”進行改革和創新。
在表1中,選取了16個關鍵詞,從3個維度對其進行了對比。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到研究的趨勢和關注點逐漸從“競技”、“改革”、“錦標”等轉向了“發展”、“開放”以及“綜合治理”等方面。

表1 體育舉國體制研究文獻的關鍵詞影響因子及其起止年份
如圖7所示,舉國體制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重心,舉國體制對我國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其中有利有弊,在奧運會、亞錦賽等大賽前后,為此話題的研究高峰。近些年關于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提出,更堅定了我國體育領域對舉國體制的堅持。與此同時,中小學、體育學院、師范學院等學校對于體育特長生的教育問題也逐漸進入學者視野,其中的矛盾也是目前舉國體制實施的熱點問題之一。

圖7 體育舉國體制研究文獻的關鍵詞關鍵詞分析時間線圖
在黨和國家所確定的舉國體制支持下,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為國家贏得巨大國際聲譽和話語權,與此同時,群眾體育逐漸發展的更為專業化、科學化、大眾化,這樣的改變對人民體質的增強做出了卓絕的貢獻。這樣好的改變不僅僅出現在群眾體育和社會體育的范疇,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校園體育的發展,從而促進了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增強,帶動了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促進了體育文化軟實力的增強,也為體育涉外事業上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梢哉f,舉國體制是中國邁向世界體育強國、實現健康中國最有力支撐和最堅固保證,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制度的邏輯起點。堅持與完善舉國體制是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制度、堅定體育制度自信的根本。
然而我們在欣慰舉國體制對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大力推進的同時還應注意其中隱患,相關制度的落實、多級多類聯賽的開展、人才的梯隊建設和補充也有著一定的弊端,這些還需我輩體育人不斷完善,在改革中吸取舉國體制的精華部分,去掉其中刻板、落后的思想,這樣才能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