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腦梗死又稱作缺血性腦卒中,主要發病原因為腦血栓、腔隙性腦梗死,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腦組織局部血液供應動脈的突然減少或停止,導致血液供應區域腦組織的缺血和缺氧,導致組織死亡和軟化,常伴有偏癱、吞咽困難、語音障礙、癡呆和其他神經缺陷等臨床癥狀[1]。高死亡率、高致殘率和高復發率已成為腦梗死患者的主要特點,會明顯損害患者的生命健康[2]。面對腦梗死導致的高致殘率,醫務工作者應該在疾病的早期找到減少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方法[3]。此次試驗通過早期介入綜合康復治療腦梗死后偏癱患者,觀察其上肢功能的恢復情況。現將詳細過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盤錦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二病區收治的60 例腦梗死后偏癱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齡62~82 歲,平均年齡(68.6±6.2)歲;發病至開始康復時間1~4 d,平均發病至開始康復時間(2.1±0.6)d。對照組患者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齡61~83 歲,平均年齡(69.2±6.3)歲;發病至開始康復時間2~4 d,平均發病至開始康復時間(2.1±0.5)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滿足全國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卒中診斷要求[4]。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診斷要求;②年齡>60 歲;③生命體征平穩,認知功能正常,能夠配合治療;④患者均了解研究項目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患有嚴重的心、肺疾病或肝腎功能不全;②患有癲癇;③上肢肌張力>3 級(利用改良的Ashworth 痙攣量表評定);④伴有影響偏癱側上肢活動的其他疾病。
1.5 治療方法 兩組均進行常規醫療,包括抗血小板凝集、抗凝、腦保護劑、改善微循環、常規護理和中藥針灸。對照組患者在臨床醫生指導下自行鍛煉,患者家屬根據對疾病的了解進行鍛煉。觀察組患者給予早期介入綜合康復治療。主要包括正確體位擺放、運動治療技術、翻身練習、床上自我輔助練習、被動運動、調節肌張力、促進肌肉收縮、呼吸控制練習、坐位平衡訓練、床到輪椅或椅的轉移、坐站立訓練、主動運動、日常生活活動能訓練、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動、功能性電刺激,在進行肢體康復的同時加強言語和吞咽訓練、心理治療、使用腕背伸展夾板避免手腕彎曲,使用毛巾避免肩部腫脹和下垂、肩部脫臼、拐杖和輪椅。注意事項:當患者處于康復訓練的各種姿勢和活動時治療師應隨時評估其肌力和肌肉張力,并根據其活動改變計劃。盡可能保持所有關節的最大運動范圍,所有活動都應該溫柔,在無疼痛或在患者可以忍受的范圍內;治療師應該正確保護側面。在協助運動時治療師應該使力量逐漸縮小,訓練方法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慢慢提升。康復治療功能練習是一個長期活動。治療師還應該鼓勵患者堅持,建立信心并積極與康復培訓和治療合作。嚴密監護:在培訓期間,應進行密切監測,并提醒患者進行自我監測;注意環境條件的變化;飯前飯后30 min 內不要運動,在姿勢轉換、使用支架、拐杖等輔助設備訓練過程中加強監控。質量控制:兩組患者不應留在同一個區域,防止相互干擾,研究人員應密切溝通,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治療,直到研究結束。
1.6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6.1 ReoGo 上肢康復機器人評分 為了更客觀地評估患者的上肢功能水平,采用ReoGo 的水平ABD 軌跡對患者進行評估。該軌跡能全面評價肩、肘關節全方位運動,充分反映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對應的5 種訓練模式(motion mode)下還可設置相應的活動范圍[scaling(%),以第1 次評定時被動模式下所達到的最大范圍作為基準活動范圍(100%)]、阻力(force,包括low、medium、high 3 種阻力)、運動速度(speed)等,能夠全面的反應患者的上肢功能水平。在評估過程中主要分析了患者能夠完成的最困難運動模式以及相應的縮放(%)和力3 個參數。為了量化評估結果,5 種難度練習模式的得分分別設置為10、20、30、40、50 分。縮放比例每增加10%增加2 分,減少10%則減少2 分(患者在不同運動模式下能達到的最大活動范圍不同),3 種力量分別設置為2、4、6 分,并將能夠完成的最困難動作模式的得分和相應的標度和力度得到的得分相加,作為每例患者的評分[5]。
1.6.2 MBI 評分 采用MBI 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它是康復效果評價和跌倒風險預測的重要指標,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廁所等10 項,分數越高說明自理能力越強[6]。
1.6.3 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評分 Fugl-Meyer 評估方法是一種累積積分規模,肢體運動、平衡、感覺、聯合流動性和疼痛5 項,分值與運動能力呈正比[7]。
1.6.4 Brunnstrom 分期(上肢) Brunnstrom 分期評定法是由瑞典物理治療師Signe Brunnstrom 提出的,經過總結分析將腦損傷后恢復分為6 個階段,Ⅰ期:徹底癱瘓;Ⅱ期:運動狀態低下;Ⅲ期:隨意出現共同運動;Ⅳ期:可以分離運動;Ⅴ期:肌張力逐漸恢復,有分離精細運動;Ⅵ期:運動能力接近正常[8]。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ReoGo 上肢康復機器人評分、MBI 評分、Fugl-Meyer 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ReoGo 上肢康復機器人評分、MBI 評分、Fugl-Meyer 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ReoGo 上肢康復機器人評分、MBI 評分、Fugl-Meyer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ReoGo 上肢康復機器人評分、MBI 評分、Fugl-Meyer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Brunnstrom 分期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Brunnstrom 分期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Brunnstrom 分期比較[n(%)]
現在國內外神經病學和康復醫學領域的研究認識到康復治療的黃金時期在腦卒中后3 個月內[9],此外,較早的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效果更明顯[10]。腦卒中后身體功能的恢復是一項復雜的操作過程,對綜合康復訓練如體育鍛煉和日常生活能力、工作治療、物理治療等具有重要意義[11]。早期介入綜合康復治療急性發作的腦梗死可以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有效防止長期關節剛度和肌肉萎縮,有效地重建神經反射[12]。此次試驗證實,觀察組患者的ReoGo上肢康復機器人評分、MBI 評分、Fugl-Meyer 評分分別 為(42.11±7.45)、(70.13±21.64)、(39.42±7.29) 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3.09±11.37)、(53.13±28.95)、(34.09±3.4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Brunnstrom 分期Ⅰ期1 例,Ⅱ期1 例,Ⅲ期5 例,Ⅳ期6 例,Ⅴ期10 例,Ⅵ期7 例;對照組患者Brunnstrom 分期Ⅰ期2 例,Ⅱ期7 例,Ⅲ期4 例,Ⅳ期7 例,Ⅴ期6 例,Ⅵ期4 例;觀察組患者的Brunnstrom分期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早期介入綜合康復治療對改善腦梗死后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效果理想,且安全可行,能為后續的康復治療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