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徐為偉
隨著新時期黨和國家對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提出的更高要求,作為行政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政務信息工作越發受到各級黨政機關的重視。政務信息工作的質量將會影響對上級部門在統領全局的工作當中的決策。政務信息的主要載體是文字,如何提升寫作技巧,提高政務信息的表達能力,將行政工作及其相關事務的現象與本質高度統一,同時有理由、有依據地對政務實際情況進行反映,這是本文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政務信息的界定。開宗明義,把握“什么是政務信息?”“政務信息有何種特征”是寫好政務信息,提升政務信息表達能力的第一步。對于政務信息的界定,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展開。從廣義角度看,政務信息可以界定為國家各級機關開展行政工作的產物,綜合了各種信息、資料等方面,其組成部分具有廣義性。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政務信息也是一種應用文,承擔起各級行政機關內部與各機關之間信息交互、共享的文字載體功能。政務信息是政務工作當中具有事務性的公文之一,包括了工作簡報、內參等多種形式。政務信息具有決策參謀、上下級雙向傳達信息等職能。
(二)政務信息的特征。政治性與時效性是政務信息最鮮明的特征。政務信息體的撰寫強調真實性,并要求有一定的深度,這是政務信息表達能力最基礎的表現。因此,這就強調了政務信息的寫作必須提高站位,以大局意識為出發點,撰寫時必須圍繞黨和國家的政策與上級機關的部署,即時、真實地對最近一個時間段中所發生的事件或上級決策部署的落實情況客觀、精準、實時、簡短地進行闡述,并且要不斷挖掘內容的深度,凝練出工作的規律與本質,要為上級機關做出下一步的科學性決策提供參考。
(一)收集歸納法。撰寫政務信息的工作人員要充分了解機關的職能與職責,在此基礎之上采集相關的材料、數據等內容。例如,根據上級機關的決策所制訂的制度、向下下發的通知、日常工作當中的會議紀要等方面的材料,將機關工作與政務信息撰寫工作結合起來,尋找交匯點,深入采集有價值的信息,篩選信息、分析信息,選取鮮明的主題,最后形成反映某一項工作或某一個情況的信息。
(二)模仿借鑒法。學會借他山之石攻玉。要將政務各方面的信息用文字表現出來,有規律和步驟可循。首先,要對政務的實際工作有深入的了解,政務部門會運用不同的載體傳遞信息,各載體的特點需要了解;其次,要明確現有的信息傳播方式,例如網絡、各單位工作的簡報以及報紙、雜志這類尚存的實體信息載體,各單位傳播信息的經驗和方法不盡相同,值得分別了解借鑒;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也是以上步驟的目標,即對外了解學習到的信息和知識需要密切結合本單位的實際進展情況,在借鑒旁人經驗的基礎上加上個性化元素,以形成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法、措施,并進一步摸索信息撰寫要領和訣竅。
(三)跟蹤調研法。一項行政工作在時間維度上往往是具有持續性的,是一個系列的工作。因此,政務信息的撰寫人員要把握住一項行政工作當中的各個環節,最終形成全過程的信息采編。在行政工作的落地過程中,政務信息的采集要追蹤到每一個階段當中,不僅要及時采集工作信息,還要保證這種采集的時效性,否則難以反映工作的階段性情況。也可以采取專題調查的形式,掌握情況,捕捉亮點信息,分析信息,總結經驗。
(一)信息的采編要具有靶向性。想要實現政務信息以文輔政的重任,撰寫的政務信息是否能夠實現與上級部門領導的共振,用最精煉的文字回應上級部門領導的關注點,就成為至關重要的“要素”。而在當前的行政工作當中,很多撰寫政務信息的工作人員不能把握這一要素,所撰寫的政務材料總是避開問題的實質,在政務信息中講空話,說大道理,乍看起來對問題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對解決問題、落實政策的情況或是群眾反映絲毫不提,讓政務信息成為了行政工作的“繁文縟節”,根本原因還是出在了撰寫政務信息的人員的思想上。這些工作人員在撰寫政務信息時,不愿意深入思考上級機關對下一步決策工作的實際需求。也有一些人員不敢直視問題根本,生怕觸及敏感問題,辦事拖延、懈怠,照貓畫虎,通過四處抄襲草草了事。綜上所述,撰寫政務信息的工作人員必須將眼光投射到對一線工作最鮮活、最細致的變化與情況的考察當中,通過政務信息真實反映出國家行政機關工作的利弊與群眾的真實需求。成功的政務信息要起到一線工作與行政機關決策的橋梁作用。在政務信息的撰寫過程中,要做到如下幾點:一是要做好事實情況的觀察者,超前謀劃、深入調查,對社會各方面情況進行翔實的記錄,為領導了解情況、實地考察、指導提供客觀翔實的資料;二是要親力親為、體察實際,承擔起社會變化的親身參與者角色,真正將自身融入社會實踐,讓真實反映時事的文字進入上級行政機關領導的視野,并以此為重要依據,進行科學決策。
(二)事物的挖掘要具有定向性。這里所指的事物挖掘的定向性,主要指的是政務信息中體現的內容能夠幫助上級機關分析事實、梳理過程、解決問題等。要讓政務信息實現以小見大的效果,即上級機關通過短小精悍的政務信息能夠產生解決一系列問題的決策。但很多工作人員偏偏對事物的信息挖掘有些“誤會”,認為只有撰寫大題目,才能體現出所撰寫的政務信息有高度、有遠見。但事實偏偏與此相反,缺乏定向性與深入挖掘的信息是盡顯敷衍的,對解決實際工作毫無用處。因此,在撰寫政務信息時,不能只在表層“搜羅”信息,盲目撰寫,而要透過現象看到問題,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找準問題的切入點,轉變思路、切換角度,實行定向性的信息挖掘,縮小話題的同時打開格局,寫出有新意的政務信息。僅僅了解弊端與方向還是遠遠不夠的,在實際的撰寫工作當中,必須能夠精準地識別出“定向性”的“定位點”。一般情況下,這類“定位點”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兩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創新性。這種創新型主要指的是政務信息的撰寫者率先發現且他人尚未展開調研的現實問題,或者是他人已經在調查研究中但始終沒有研究透徹的問題。也可以選取多方調查研究存在分析、沖突的問題或是需要補充調查、查擺謬誤重新審視調查的問題等。其次是交叉性。這種交叉性要體現在上級機關領導與基層群眾共同關注的問題,選擇這樣的事物作為切入點進行深入挖掘,可以提高政務信息撰寫的起步點,提升了寫作的高度與格局,使撰寫的政務信息更具有參考價值,更能夠得到上級機關領導的關注。再次是前瞻性。撰寫政務信息要注重行政工作的整體性原則,就是將信息的選取置于行政工作的全過程當中,而不是孤立選題所設計的事物。在寫作的過程中,要沿著一個定位的方向深入研究,最好是能夠形成系列研究。
(三)結構的設計要注重層次性。政務信息雖然是行政工作信息的反饋與組合,但是其結構上也講求完整性,要求撰寫者進行謀篇布局。一份政務信息要具備導言、信息主體以及結語,要體現出全文的嚴謹邏輯,一般情況下會采用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倒金字塔的結構。重要的事件在前,不太重要的事件排在后面,按這樣的規則排序。因此新鮮、關鍵的新聞往往能排到靠前的位置,而消息的導語中往往體現了消息的主旨。綜述類消息多用于總結工作方面的經驗,這種情形下選用此類結構比較合適。舉例來看,“某地通過三項措施活躍了鄉村中的民俗文化,一方面措施包括……;第二方面的措施包括……;第三方面的措施包括……”。二是從時間上考量。將事件信息的描述方法,按照事件產生、發展過程與后果之間的時序規律來編寫,信息脈絡明確,便于把握。這個架構多用于表述事件在時間上的發展脈絡。三是邏輯上的考慮。科學合理的布局在邏輯上可以由大到小、從因到果、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可以從多維度多層次推入,調研工作的信息適合按以上結構謀篇布局。
(四)語言的運用要具有簡潔性。政務信息寫作需用精煉的文字、通暢的語句、準確的表述,讓上級機關在短時間內知曉最新最全的情況,這就要求政務信息在詞匯、句式、修辭使用等方面把握規律。第一,模糊性的詞語要具有概括性。用詞模糊概括,在政務上反倒可以起到精煉的效果,化繁為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務信息行文的嚴謹性和周密性、伸縮性和靈活性,有時使用諸如“有所欠缺”“不夠充分”“積極力爭”等模糊詞語,還可以使政務信息語言委婉得體,恰當有禮,提綱挈領,增強可信度,易于被行文對象所接受。然而,模糊詞語具有一定的伸縮性,這使得詞語表達的內容更加廣泛和靈活,有時一字之差,往往意謬千里,諸如“絕大部分”“近期”“大幅度”“極少數”等詞語。因此,模糊詞語要準確選用。第二,新聞性詞語要給予說明。政務信息稿中存在這大量使用新詞新語的現象,這是政務信息動態情況適應性特征的要求。政務方面的信息本就應該貼近社會,實時反映社會的發展和創新,以及針對最新的熱點話題表達社會的看法和反饋。新詞新語的使用可以增強文章語言的時效性和政策性,但針對部分專業性強的詞語需做出適當說明,確保文章的可讀性。第三,縮略詞的使用要準確恰當。縮略語與原型詞語或短語在句法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在形式上比原型詞語或短語更簡潔明了,具體表現為縮略語的音節更少、形式更短。因此,縮略語的使用可以保證在信息完整有效的前提下,精簡篇幅,減少因使用原型詞匯或短語而造成的文章篇幅冗余現象的出現,使文章易讀易記,也為行政人員在事務處理過程中的順利有效溝通助力。眾所周知,語言應當適應時代的發展,語言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不斷調整;縮略語也不例外,縮略語的使用受條件限制。同一個縮略語在不同情況下具有不同意義,若一味追求精簡,不結合具體情況縮略,則可能產生歧義,降低行政溝通效率,影響行政溝通效果。
(五)案例的撰寫具有細致性。好的政務信息必須具有嚴肅且活潑的特點,而且空談說教也不能夠真正闡述清楚問題。因此,要求政務信息中一定要引入具有說明性的案例,通過案例說明問題更加具有代入性。寫好政務信息要有謀篇布局的能力,通過上述兩點的挖掘與處理后,還必須為撰寫的文字材料添上一把火,讓所撰寫的材料充滿活力,而點燃這把火的助燃劑與催化劑就是鮮活、真實的案例。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所表述的問題的本質躍然紙上,間接地道出了基層群眾的真實反映或決策、政策落實的實際效果,這無異于增添了政務信息的可參考性,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將案例靈活地布入政務信息當中呢?撰寫政務信息的工作人員要有透過事物表面實施深層次挖掘的本領,想方設法讓材料的采編更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首先,要強調一個“準”字。主要指的是運用準的事實,反映行政工作的真實情況,“實事求是”是不可逾越的一條紅線,瞞報漏報或是通過文字技巧虛假呈報都是違反黨紀國法的。因此,在引入案例時一定要以準確的事實為基礎,做到及時、規范。其次,強調一個“精”字。主要指的是案例當中所使用的數據一定是在充分的調查研究以后得出的精準數據。精準數據能夠輔助文字表達效果,能夠充分填補單一的文字闡述難以表達清楚的空缺,能夠有效避免表達的模糊,讓案例在邏輯上更加嚴密。再次,要強調一個“情”字。在撰寫政務信息的案例時,一定要切身去體會案例中人員的真情實感,體悟人物的情緒和語言,分析產生情緒的原因,這種波動的情緒描寫能夠讓案例表現得更加生動、真實,讓閱看信息的上級機關領導能夠在字里行間中體悟群眾與基層工作的真情緒,了解政策落實的實際情況。
(六)文稿的撰寫具有嚴謹性。這里的嚴謹性主要指的是政務信息撰寫完成以后,要重新審視文稿的細枝末節,反復“復盤”,將文稿打磨成為高水平的政務信息。實現這一點的關鍵就在于政務信息絕不能脫離上級機關的領導獨立存在。政務信息撰寫完成以后,撰寫者可能認為意欲表達的信息已經全部闡述清楚了,對上級單位的領導做出科學的決策已經具有足夠的參考價值,但僅立足于自身的邏輯與觀點去推敲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邏輯與內容上都得到上級機關領導的認可,達成共同的認識,一篇政務信息才算真正合格。在政務信息撰寫工作完成以后,要站在上級領導的視角上對自己采編的政務信息進行復盤,自我評價是否能夠符合標準,如果自查階段都無法達標,那上級機關的領導更不可能認可。這就要求對政務信息的撰寫工作秉持嚴謹和敬畏之心,對編報的信息反復打磨修改,除了力戒錯字別字外,還要盡可能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文章短小精煉。政務信息講究言簡意賅、短小精悍,能用一句話就講明白的絕不拖泥帶水。文章體量上,由于信息本就具有短小精煉、內容明確的特點,因此政務類信息不宜太長,400字足矣,盡力用更短的篇幅傳遞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其中具備新聞性質的調研信息可以視情況打破字數限制。二是文風要嚴肅、務實,表達要客觀、規范,不能脫離實際。三是要有實際內容并緊緊圍繞主題,不可空洞。四是注重立意。政務信息服務于領導決策,盡量站在高處理解領導視角,從決策者角度看信息,發揮信息的實際指導作用。第五是做好保密工作。由于政務信息面向黨和國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保密性,所以對涉密的信息內容一定要嚴格按照單位主體職責規定,在呈送的全程都要注意保密工作,以確保信息萬無一失。
本文從政務信息的概念與特征的界定、常用的信息采集方法、提升政務信息表達能力的撰寫技巧等維度分析了政務信息的重要性,從信息采編到復盤打磨等六個維度論述了如何能夠通過寫作技巧的提升,提升政務信息的表達能力,撰寫出對上級行政機關具有參考價值的合格政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