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口述歷史檔案中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家張伯簡"/>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云南省劍川縣檔案館 陳素娟
劍川縣檔案館積極推進口述歷史檔案收集歸檔工作,于2013年在全縣范圍內對知名人士進行了采訪和記錄,其中張伯簡是由我縣離休干部李世俊提供。為挽救和保護劍川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作出了重大貢獻。
張伯簡1898年出生于劍川縣城橋頭街一個白族家庭。他刻苦自勵,從小便鑄就了勤奮頑強的性格。他擅長語文和書法,讀中學期間,張伯簡目睹當時政府昏庸腐敗、人民不堪疾苦的社會現實,開始產生了救國救民的抱負。1916年,學生與憲兵沖突,張伯簡作為組織和領導者之一,率領同學與憲兵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初顯了他獻身報國的志向。
張伯簡于1918年初中畢業,在軍閥割據、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的境況下,他于1919年初毅然離開云南,但是去四川參加護國軍未果,于是不顧父親反對,毅然前往南方革命中心廣州投奔滇軍,在鄉人滇軍將領楊益謙部下的一所醫院里做軍需工作。不久,五四運動爆發后,革命風暴遍布全國,廣州各界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集會和示威游行,群情激憤。嚴酷的現實和民眾的英勇斗爭,更激發了這位來自邊疆的白族青年為國憂慮和愛國熱情。面對當時軍閥割據的國內形勢,他激憤地感嘆道“武人橫行”“國步艱難”,在種種怪象面前,他開始冷靜思考和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為探索中國向何處去,他如饑似渴地學習鉆研,從《孫文學說》《愛國報》《新潮》等進步書刊中吸取了不少革命思想,對當時廣州各界的反帝愛國運動表示了極大的關注。正當張伯簡為中國的命運無限憂慮之際,中國的革命知識分子興起了赴法勤工儉學的熱潮,為學習歐洲工人運動的經驗,錄求馬克思主義的真理,1919年12月,21歲的張伯簡,以“理財本非所能”為由,辭去了滇軍醫院的軍需職務,離開廣州,遠渡重洋,去了法國的巴黎。
懷著探索救國道路、尋求革命真理的強烈愿望,張伯簡到巴黎后先入圣堅門中學,后改入博利午工業實習學校,邊進校學習知識,邊做工謀求生計。
1921的2月,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因失去資助、生活拮據面向中國駐法使館請愿,為了搞好當時的勤工儉學,趙世炎、李立三、劉伯堅等發動成立了“勤工儉學學會”,提出“互助、勞動、改革社會”的口號,成立了“勞動學會”,組織學會成員勤工自救,刻苦學習,并深入華工中開展工作。8月,張伯簡在《時事新報》出版了《勤工儉學變遷略史》一書,對勤工儉學作了深刻的分析,他是當時開展勤工儉學運動的積極擁護和支持者,也是“勤工儉學學會”的骨干。
1921年下半年,張伯簡向工廠請假作短暫休息,并在同學戰友們的資助下,趁機到馬克思、恩格斯出生的德、奧兩國去參觀考察,參觀了那里的好多工廠和學校。通過與法國、德國等無產階級的接觸和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學習,以及參加革命的實際斗爭,使他樹立了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1921年冬,張伯簡在德國柏林加入共產黨。從此,張伯簡積極參加建立共產主義組織的活動,他與當時在德國的周恩來、謝壽康、張申府、劉清揚、肖子璋、披素等聯名寫信給在法國的趙世炎,力促于次年5月1日組建起“全歐大組織”(即青年團)。
1921年冬季,張伯簡轉赴德國柏林繼續勤工儉學,并在那里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他與周恩來等人在巴黎共同創建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選舉產生執行委員會3人:趙世炎為書記,周恩來負責宣傳,張伯簡負責組織。同年秋,張伯簡赴蘇聯參加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會后即留在莫斯科,并加入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張伯簡系統地學習和研究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
1924年,張伯簡從蘇聯回到離開了5年的祖國,這時的張伯簡已成長為一個具有堅定信念的職業革命家。受黨中央的指派,開始從事上海和京漢鐵路革命工作,他深入工廠和鐵路工人之中,組織工人斗爭。并受瞿秋白之邀約任上海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后轉到中央宣傳部工作,負責中共中央的政治機關報《向導》周報等黨團刊物的送稿和出版發行工作。同年4月,他還參與青年團北京市委《政治生活》周刊的創刊工作。同年9月,團中央局決定張伯簡任江浙皖區委候補委員。這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為了加強宣傳革命形勢,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領導下,在上海建立了“國民通訊社”,后來張伯簡根據革命斗爭需要,主要從事黨的理論宣傳工作,任中央出版部書記。
1925年1月11~22日,中共在上海召開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張伯簡負責大會的租賃、布置會場和文書保衛等所有事務工作。1月26~30日,團中央在上海召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前,張伯簡參加“大會議案準備委員會”,擔任組織問題委員會、無黨青年運動委員會委員和大會秘書長,與林育南、張秋人、惲代英、任弼時等人共同討論擬定大會的各項名單和日程,參與起草了有關文件。大會開幕后,他和陳獨秀、張太雷一起作為“特請列席人”參加了大會。這次大會決定把“社會主義青年團”修改為“共產主義青年團”,張伯簡被推選為共青團中央候補委員,在團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他被指定代理未到職的賀昌擔任“工農部主任兼《平民之友》編輯”,并被指定暫代中央局“非基督教部”主任。
1925年上半年,張伯簡參加上海中央機關和地委工作人員組成的公共支部的領導工作。上海爆發“五卅運動”后,他直接參加了當時斗爭最激烈最艱巨的“滬西小沙渡紗廠工人”的戰斗中,投身于偉大的革命斗爭。與此同時,他還負責瞿秋白主編的《熱血日報》的籌辦謀劃工作,后來,報社遭帝國主義“捕房”的搜查、抓捕,張伯簡以機智和膽略與反動勢力作了千方百計地周旋,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在此期間,他還根據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教材、中共“四大”和團的“三大”精神和自己的學習心得,譯制了一張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各時代社會經濟結構原素表》,說明從原始共產社會到中國共產主義社會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結構,先由黨的出版發行機構上海書店套色石印發行,后來黨的北方人民出版社又將其作為首批秘密出版的書籍,不久,該社又與上海華興書局分別用鉛字重印再版。1932年,此表遭到國民黨反動派以“宣傳共產鼓吹階級斗爭”的罪名,成為“通令各省宣傳部郵檢查扣”的禁書。
繼譯制《各時代社會經濟結構原素表》之后,張伯簡還撰寫了《社會進化簡史》一書,盡管物質條件十分困難,中央蘇區的中央出版局在上海、廣州印制出版,這是我黨早期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闡述從原始共產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發展史的理論著作之一,明確指出實現共產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共產主義奮斗的最終目標。這本書出版發行后,在我黨早期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中起過重要作用。也是張伯簡戰斗一生對革命作出的主要貢獻。1926年,毛澤東同志在主持廣州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時,將此書列為十種“授課以外之理論”之一,發給學生學習。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寫信給胡喬木同志收集“唯物史觀社會發展史”的譯著時,也提到這本書,他要胡喬木幫他找張伯簡的這本書來讀。
1925秋,黨組織調張伯簡到廣州,擔任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委員,并任軍委書記。這時,正值廣州掀起震驚世界的省港大罷工活動,在此期間,他除負責軍事工作外,還參加領導了工農運動和總工會《工人之路》刊物的編輯出版發行工作。
1926年,毛澤東籌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時,聘請張伯簡為教員,但他因患肺病,加之工作繁重,體力不支而未能擔任授課任務。8月,正當他全力投入省港大罷工,和鄧中夏、鮑羅廷等日夜謀劃工作,領導人民開展激勵斗爭的時候,由于操勞過度,不幸肺病大發,病倒在開展偉大而艱巨省港大罷工斗爭的火線上,黨組織雖立即將他送往當時醫療條件最好的珠江頤養園醫院搶救,但是,終因醫治無效,竟在火熱的戰斗崗位上長逝!年僅28歲。生前在上海從事工人運動時,張伯簡與之結為終身伴侶的紗廠工人、共產黨員徐映華,生一遺腹子,名張伯華,母子倆在張伯簡去世后的動亂歲月中與親人失去聯系,至今下落不明。張伯簡犧牲19年后的1945年4月1日,周恩來為張伯簡填寫了《廣西內戰時期犧牲干部登記表》。
張伯簡雖英年早逝,使我黨失去了一位早期的理論家、革命家、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但是張伯簡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是永恒的,將永遠激勵著革命的人民,永遠活在勞動人民心中,他不愧是中國共產黨云南人民的先驅,不愧是白族人民的好兒子,不愧是白族人民的驕傲!
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白族人民的優秀兒子張伯簡短促而奮斗不息的一生,是中國共產黨走過的歷程的縮影,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用鮮血、淚水、汗水造就的,充滿著苦難和曲折、勝利和收獲,實踐證明,這是一條漫長、曲折和崎嶇且充滿生機、充滿希望、前景廣闊和光輝的路。這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可否定的偉大篇章,也是中國共產黨繼往開來、奮斗不息的現實基礎,許多先驅者為了走通這條路努力探索以至獻身。“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當全國人民意氣風發地在這條路上乘勝前進的時候,我們要時刻緬懷“開路先鋒”們的功勛。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我們要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吸收營養,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