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財經大學檔案館 楊巍
新媒體影像技術是以觸摸、空間移動、發聲等不同方式引發載體變化,讓觀眾通過感官系統產生獨特而震撼的綜合體驗的技術。新媒體影像技術包括互動和交互體驗技術、異形屏幕、多維立體現實和成像技術(3D、4D、5D技術)、虛擬現實技術(AR)和數字展陳技術(三維、全息影像、3D技術的集成和融合),具有多感官、沉浸式和多用戶的特點。新媒體影像技術給文化傳播方式、傳播理念、傳播途徑帶來了新的機遇,眾多文化類型以繽紛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不斷滿足人們的文化享受需要,使人們的在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官上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體驗。檔案文化作為一種特殊而又新崛起的文化類型,不斷以新的形式融入社會和人們的生活中。Michelle chao等指出,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為文博領域帶來了一種先進的營銷模式,臺灣故宮博物院在利用數字媒體影像技術的展示中發現,影像技術能有效消除文物與受眾、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與“沖突”,有效拓展文化傳播市場。在博物館、檔案館等場地運用新技術設計展示,不僅打破了傳統沉悶的展示方式,增強博物館的活力和魅力,同時拉近了展品與觀眾的距離,更好地滿足了觀眾對館藏的精神需求,提高了信息的傳播效率。同時,新媒體影像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受眾被動接受檔案文化信息的方式,易用和易接受的新媒體技術使受眾能主動參與到文化傳播活動中,生產屬于不同受眾群體的個性化傳播內容,豐富檔案文化傳播內涵。本文結合新媒體影像技術的優勢特點,闡述高校檔案文化傳播的內外機理,通過案例分析,提出高校檔案文化深度傳播的策略。
簡·基德在研究中斷定新媒體影像技術已經將博物館早期的基于一體機的展覽轉變到新一代的多點觸控界面,新媒體技術會從可用性、內容和價值方面呈現出各種變化。霍內克爾(Eva Hornecker)認為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新媒體影像有形交互技術對博物館角色和地位有了重要的影響。也就是說,新媒體影像技術促進博物館、檔案館改變了傳統角色,在新時代扮演了敘事者主體,成為一種傳播媒體和媒介。
檔案文化包括檔案的實體文化和檔案管理利用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檔案事業文化的結合。高校檔案文化是高校檔案管理利用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是高校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新媒體時代高校檔案文化傳播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新媒體影像技術的運用,更是推動了高校檔案文化傳播范式的轉變——一種“從陳述到生產力”的轉變。
(一)實體展館集合視覺、聽覺、觸覺美學,多方式展示,增強傳播效果。如今,我們在多數高校的實體展館中會看到多感官互動的新媒體設備的身影,其中主題沉浸式投影和全息投影是高校利用較為成熟的新媒體影像技術。沉浸式投影技術多是用在校史館沙盤展示,利用光感動畫原理,實現一種虛實聯動,用戶的視覺、聽覺全被調動起來,沉浸式體驗其中,進而達到宣傳的效果,比如吉林大學。全息投影是利用光折射的原理,通過投影和后期圖像數據處理實現虛擬成像。在檔案展陳中,為保護實物檔案的安全和延長檔案壽命,全息投影技術能夠精準還原實物展品,燈光、投影、聲音融合一起,全方位展示展品全貌,為參觀者零距離接觸展品提供可能,比如西南財經大學利用全息投影打造的鎮館之寶。多媒體融合呈現也是高校檔案部門青睞的新媒體影像技術,主要用于歷史回溯區和歷史圖片展示,比如吉林大學的時光隧道,讓人瞬間回到歷史時空中,更加真實地觸摸歷史。
(二)線上展館采用VR技術和三維虛擬技術,跨時空跨地域展示,擴大傳播范圍。本文利用網絡調研了全國42所雙一流高校檔案館、校史館利用新媒體技術傳播檔案文化的狀況。有11所高校檔案館(校史館)利用新媒體技術開通了網上展館(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到,高校最早開啟網上展覽的時間是2016年,隨著新媒體影像技術的升級,高校檔案館(校史館)的網上展廳利用新媒體技術的類型存在多樣性:一類是利用最初的Flash技術、web技術展示館藏內容為主的傳播。比如天津大學在線校史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史館網上展廳,主要是采用現場采集圖片,利用Flash將圖片和講解音頻制作成動態場景,觀眾點擊鼠標可以自由切換場景,領略館藏信息;一類是利用三維全景技術、VR技術、云技術開展沉浸式展示為主的傳播。比如武漢大學三維虛擬校史館、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山東大學校史網上展覽等,主要是利用計算機對館藏信息和環境進行全方位的處理生成虛擬圖像,讓現實環境與虛擬圖像疊加共同顯示,用戶瀏覽過程中,有種“身臨其境”的沉浸感。
表1 高校檔案館網上展館新媒體技術利用統計(2021年10月)
(一)新媒體傳播檔案文化的優勢。本文從展示媒介、功能角度、傳授關系、展示角度、情感評估等維度進行了比較(見表2)。具體如下:其一,新媒體技術借助計算機等電子媒介能全方位、動態化展示檔案,使用戶的觀賞舒適感得以提升;其二,新媒體影像技術能完整還原高校歷史建筑群,在以檔案還原高校歷史建筑時,能瞬間將用戶沉浸其中,激發用戶情感;其三,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增強了用戶與檔案的互動,互動讓用戶獲得了愉悅感,促使用戶更樂意成為檔案文化敘事者,分享傳播相關信息,促進下一輪檔案文化傳播。
表2 新媒體影像技術與傳統展示技術比較
(二)存在的問題。1.檔案文化和新媒體影像技術結合得力度不夠。在調研中發現,一些高校檔案館雖然利用了新媒體影像技術,但是所展示的檔案文化內容并沒有和受眾的心理情感很好地對接,不能多角度揭示檔案價值,參觀者無法和檔案蘊含的底蘊產生共鳴。另外,檔案數據化質量影響到與新媒體影像技術的結合,數字化進程較快的高校能夠多角度融合新技術的展示。2.利用新媒體技術缺乏系統的標準體系和方法。高校檔案館利用新媒體影像技術缺乏統一的數據管理規范,也缺乏利用效果評估標準,導致在實際利用中,有些高校師生反饋體驗感不佳,沒能達到想要的效果。缺乏數據管理規范的另一個后果就是新媒體影像技術利用區域后期故障報修多,給日常利用造成不便。3.存在跟風現象,忽視實際檔案文化深度的挖掘。基于檔案資源建設的校史館、博物館多是高校對外宣傳的名片,為追求沉浸式效果,混合使用多種新媒體影像技術,忽略實際檔案文化的深度挖掘,喧賓奪主的設計和展示不能達到檔案文化傳播的目的。利用新媒體展示區域同質化嚴重,一些高校自身特色沒有彰顯。4.線下展示影響力弱,線上展示宣傳力不足。盡管在實體展館中有新穎的新媒體影像技術呈現,可感可觸的互動性強,但囿于實體展館更新時間長、新媒體影像技術更換慢、開放時間條件限制等因素,師生容易失去新鮮感,這些因素削弱了線下展館的影響力。另外,對外宣傳度低,導致用戶不知道有線上展館可瀏覽,這種制約也影響了檔案文化傳播效果。
(一)樹立數字思維意識,制訂新媒體技術運用及管理標準體系,打好檔案文化傳播之“基”。新媒體影像技術應用到檔案文化傳播的過程包括數字采集、存儲、計算機處理、數字展示、信息傳播等多個環節,因此,檔案部門應樹立數字思維,結合部門實際,借鑒電子文件全過程管理的理念,制訂新媒體技術運用檔案文化傳播的標準和要求,從源頭上規范使用范圍和標準,防止一味追求潮流,忽略部門實際檔案文化保護和傳承需求而造成的資源浪費。
(二)深度挖掘檔案內容,固牢檔案文化傳播之 “源”。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的實質是:技術是支撐,內容是王道,要做好高校檔案文化的傳播,最核心的環節就是檔案資源建設,檔案部門可以從檔案收集范圍、檔案歸檔質量、檔案資源結構和檔案數字化等幾個方面著手,擴大收集范圍、豐富館藏,優化館藏結構,積極推動數字化,固牢高校檔案文化傳播之“源”,在此基礎上,深挖學校特色檔案、重要節點檔案和師生感興趣的檔案,再以新媒體影像技術加以呈現,讓觀眾真正領略到檔案文化蘊含的寓意。
(三)跨界合作,構建協同共建機制,善用文化傳播“術”。一方面,新媒體影像技術需要用到的建筑構成、數字攝影、三維建模等專業知識,高校檔案部門應積極尋求和藝術學院、計算機學院等相關學院的人才進行合作,尋找專業的人才參與到新媒體技術的使用過程中來,這樣既方便準確地向設計公司提出需求,又便于后期的運行維護。另一方面,檔案部門積極和宣傳部、團委、學生處等職能部門合作,不間斷地宣傳,吸引師生的關注。
(四)加強新媒體技術方面的人才招聘和培訓。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和不斷變化,需要檔案工作人員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素養和操作技能,檔案部門要加強對檔案人員新媒體技術方面的知識培訓,讓檔案工作人員熟練運用新媒體硬件設備,熟悉新媒體影像技術的運作原理和操作技能,這樣既方便日常管理,又方便對新媒體影像技術的更新換代,賦能檔案文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