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春
(龍口市中醫醫院公共衛生科,山東煙臺 265701)
脊柱彎曲是指脊柱的1個或數個節段在冠狀面上偏離身體中線而向側方彎曲,形成1個帶有弧度的脊柱畸形。其通常還伴有脊柱的旋轉和矢狀面上后突或前突的增加或減少,同時還有肋骨左右高低不等平、骨盆的旋轉傾斜畸形和椎旁的韌帶和肌肉的異常,是一種癥狀或X線體征,可由多種疾病引起[1]。正常的脊柱從正面看是直的,側面看是S型的曲線。而正面看脊柱是彎的,有多方面的原因,常見原因是先天性的因素,部分人群的脊柱先天發育存在問題,如椎體出現了半椎體,或是發育性的椎體融合在一塊,因此部分發育性的骨性結構會發生異常,進而導致脊柱的彎曲[2]。其次,部分人群是因為基因問題,基因突變導致神經肌肉相關疾病的發生,使肌肉缺乏力量,脊柱無法挺起,導致脊柱側彎。除此之外,成年以后的脊柱側彎,大多數是因為姿勢不正確,如喜歡側身、彎腰、駝背,若長期總維持一個姿勢,容易導致姿勢性的側彎[3-4]。隨著脊柱保護意識不斷增加,脊柱彎曲的預防和干預越來越受到重視,為有效減少脊柱彎曲的發生,本研究對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間龍口市中醫醫院收治的學齡期兒童進行回顧性分析,了解學齡期兒童脊柱彎曲的檢出現狀,分析學齡期兒童脊柱彎曲的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龍口市中醫醫院接收的198例學齡期兒童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兒童脊柱彎曲發生情況分為脊柱彎曲檢出組(18例)和脊柱彎曲未檢出組(18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體見表1。納入標準:①按照國家標準《兒童少年脊柱彎曲異常的初篩》[5]確定研究對象脊柱彎曲異常情況;②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6]要求測量學生個人發育情況;③臨床資料完整的兒童。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肺部疾病者;②患有血液泌系統疾病者;③患有惡性腫瘤者;④患有精神疾病者。
1.2 研究分析 ①一般資料收集,其包括:性別(男、女),年齡(<12歲、≥12歲)、BMI(<23 kg/m2、≥23 kg/m2)、每天鍛煉時間、坐姿、書寫姿勢、書包重量、床墊舒適度、營養狀況等情況。②將上述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將兒童脊柱彎曲作為因變量,篩選影響兒童脊柱彎曲的因素。
1.3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脊柱彎曲的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脊柱彎曲兒童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兒童性別、年齡、BMI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脊柱彎曲檢出組坐姿異常、書寫姿勢異常、書包重量、營養不良的脊柱彎曲檢出兒童占比高于脊柱彎曲未檢出組,鍛煉時間短于脊柱彎曲未檢出組,床墊舒適度良好占比低于脊柱彎曲未檢出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兒童一般資料比較[ /例(%)]

表1 兩組兒童一般資料比較[ /例(%)]
因素 脊柱彎曲檢出組(n=18)脊柱彎曲未檢出組(n=180) t/χ2值 P值性別 0.062 0.804男性 10(55.56) 100(55.56)女性 8(44.44) 80(44.44)年齡(歲) 0.019 0.890<12 2(11.11) 22(12.22)≥12 16(88.89) 158(87.78)BMI(kg/m2) 0.008 0.928<23 9(50.00) 92(51.11)≥23 9(50.00) 88(48.89)每天鍛煉時間(h)1.12±0.21 3.32±0.42 21.914<0.001坐姿 7.857 0.005正常 6(33.33) 120(66.67)異常 12(66.67) 60(33.33)書寫姿勢 28.924<0.001正常 2(11.11) 122(67.78)異常 16(88.89) 58(32.22)書包重量(kg) 3.01±0.28 1.24±0.12 50.691<0.001床墊舒適度 4.099 0.043良好 9(50.00) 131(72.78)不良 9(50.00) 49(27.2)營養狀況 9.281 0.002良好 7(38.89) 132(73.33)不良 11(61.11) 48(26.67)
2.2 影響兒童脊柱彎曲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每天鍛煉時間、坐姿、書寫姿勢、書包重量、床墊舒適度、營養狀況作為自變量,將兒童是否發生脊柱彎曲作為因變量(變量賦值見表2),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坐姿異常、書寫姿勢異常、書包重量重、營養狀況不良是學齡期兒童是否發生脊柱彎曲檢出的危險因素,每天鍛煉時間長、床墊舒適度良好是保護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2 變量賦值表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脊柱彎曲是疾病的一種體征表現,并不代表某一種特定的疾病,導致其出現的因素豐富且復雜。先天性脊柱彎曲是由于脊椎在胚胎期先天性發育不全,如先天性半脊椎、楔形椎體、蝴蝶椎、椎弓及其附屬結構的發育不全,均可引起脊柱彎曲。上述類型的畸形多發生在胸腰段或腰骶段,彎曲出現較早,發展較快,一般3~4歲的患者就可以有較顯著的畸形表現[7-8]。生理性脊柱彎曲主要表現為,在脊柱矢狀面上出現4個彎曲,2個彎曲(頸凸和腰凸)向前,2個彎曲(胸凸和骶凸)向后,但正常脊柱在冠狀面無彎曲[9]。脊柱彎曲會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和日常生活,因此,掌握學齡期兒童脊柱彎曲的現狀及影響因素,提前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對于改善脊柱彎曲兒童具有積極意義[10]。
本研究發現,198例學齡期兒童中,學齡期兒童脊柱彎曲檢出18例,檢出率為9.10%。脊柱彎曲檢出組與脊柱彎曲未檢出組兒童性別、年齡、BMI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脊柱彎曲檢出組坐姿異常占比、書寫姿勢異常占比、書包重量占比、營養不良占比高于脊柱彎曲未檢出組,鍛煉時間短于脊柱彎曲未檢出組,床墊舒適度良好占比低于脊柱彎曲未檢出組,提示脊柱彎曲可能與坐姿異常、書寫姿勢異常、書包重量重、營養不良、鍛煉時間短、床墊舒適度不好有關。
本研究結果中,坐姿異常、書寫姿勢異常、書包重量重、營養狀況不良是脊柱彎曲兒童是否發生脊柱彎曲檢出的獨立危險因素,每天鍛煉時間長、床墊舒適度良好是保護因素,提示學齡期兒童脊柱彎曲與坐姿、書寫姿勢、書包重量、營養狀況、每天鍛煉時間、床墊舒適度有關,日常生活中可以加強以上幾項因素的監督。坐姿、書寫姿勢影響脊柱彎曲,學齡期兒童在發育階段,由于長期錯誤的坐姿等習慣,容易形成姿勢性脊柱彎曲和姿勢性駝峰。此外,學齡期兒童在不合適的課桌高度或在光線條件較差的情況下閱讀和寫作,也會形成脊柱彎曲。學齡期兒童在經歷一個重要的成長和發展階段,書包重量過重,會導致脊柱兩側長期負荷不均和兩側肌肉拉伸不均,引起脊柱彎曲。床墊不舒適也容易損傷學齡期兒童腰部和背部的肌肉疲勞。學齡期兒童營養不良常因缺少人體生長所必需的物質,如蛋白質、微量元素、維生素等所致。長期的營養不良容易導致患兒肌肉、骨、軟骨的發育不全。如從小缺少維生素D從而出現佝僂病,可能引起脊柱側彎。學齡期兒童脊柱彎曲后,長期不規律的鍛煉不利于脊柱的休息,降低脊柱疲勞的抵抗力,形成惡性循環。
脊柱彎曲的預防和矯正需要社會、學校、學生和家長的參與和協調,在媒體上傳播有關脊柱健康狀況的信息,設計脊柱健康概念,吸引社會關注兒童和青少年的脊柱發育;學校要積極有效地開展健康教育,鼓勵學生保持正確的健康觀念,保證休息時間,讓學生的學習環境達到健康標準,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座位,定期組織學生體檢,一旦發現健康問題采取早期干預措施和早期治療[11-12]。基于本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幾項學齡期兒童脊柱彎曲的干預策略:①通過各種社會組織和媒體動員公眾,向公眾傳播有關脊柱健康的信息,形成脊柱健康的概念,提高全社會對兒童青少年脊柱發育問題的認知程度。②通過家長會、報紙等渠道,提高家長、教師和學生提高對脊柱健康概念的理解,從而加強學校的脊柱健康服務。引導鼓勵學生在日常課堂上保持正確的姿勢;還可加強體育鍛煉,學校可以在體育課上增加體操、單杠和平衡木等運動項目;保持健康飲食,積極改善學生飲食習慣;定期檢查學生座椅,及時調整,提高座椅協調率;定期檢查改善教室照明條件;每年組織學生體檢,盡快發現脊柱彎曲并及時治療。家長應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糾正不良的學習習慣。如果遇到脊柱彎曲異常,盡快到專科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家長應注意學生在家中的坐姿、睡姿和行走姿勢,注意營養,加強體育鍛煉,從而控制或減少脊柱的變形[13]。③及時幫助學齡期兒童通過科學合理的膳食搭配保證其健康的成長發育。確保椅子和床墊的高度適當、柔軟;如果發現脊柱有異常,及時到專科醫院就診。學生應該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促進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綜上所述,學齡期兒童脊柱彎曲檢出率較高,坐姿、書寫姿勢、書包重量、床墊舒適度、營養狀況、每天鍛煉時間均與脊柱彎曲有關,學齡期兒童應改善學習生活姿勢,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