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闖
腦梗死已成為我國致死、致殘的第一疾病因素,有研究顯示[1],腦梗死按發病部位分類,其中腦葉與基底節區分別占全部患者的39.5%和38.9%,其中基底節區是控制人體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導最為重要的區域,其病變嚴重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臨床治療腦梗死多以抗血小板、營養神經為主。對基底節區腦梗死患者如何選擇合理治療方案,開展以下臨床觀察,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5 月在沈陽市第二中醫醫院病區治療的90 例基底節區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 組、B 組及C 組,各30 例。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三組比較,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 版)》[2]相關標準進行診斷,且進行CT 或(和)核磁共振成像(MRI)頭部掃描,明確責任病灶位于腦部基底節區。
1.3 納入標準 ①診斷與責任病灶明確;②年齡40~80 周歲;③患者首次發病或多次發病在本次發病前未見相關后遺癥;④治療前未系統治療及溶栓者;⑤患者自愿同意參與本次臨床觀察,并保證按照醫師診療計劃完成治療。
1.4 排除標準 ①患者在參與研究前180 d 內行外科手術治療者;②發病至入院>48 h;③對臨床研究中所使用藥物已知過敏者;④有精神障礙及癡呆等無自主行為能力者;⑤有嚴重影響臨床觀察的相關疾病患者,如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慢性心力衰竭及惡性腫瘤等;⑥患者四肢中任何肢體肌力≤1 級或治療前NIHSS 評分≤1 分者。
1.5 方法 全部患者給予對癥治療,控制血糖、血壓,合理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對患者或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患者開展有針對性的康復鍛煉。A 組給予奧扎格雷鈉進行治療,奧扎格雷鈉氯化鈉注射液(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059)100 ml(奧扎格雷鈉80 mg)/次,1 次/d 靜脈滴注。B 組給予阿司匹林聯合依達拉奉進行治療,依達拉奉注射液(南京先聲東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80)30 mg/次,加入0.9%氯化鈉150 ml,2 次/d 靜脈滴注;阿司匹林腸溶片(商品名:拜阿司匹靈,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100 mg,1 次/d 口服。C 組給予奧扎格雷鈉聯合依達拉奉進行治療,奧扎格雷鈉氯化鈉注射液100 ml/次,1 次/d 靜脈滴注;依達拉奉注射液30 mg 加入0.9%氯化鈉150 ml,2 次/d 靜脈滴注。三組均治療14 d;出院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 次/d,用藥90 d。
1.6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不同時間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出院90 d 利用NIHSS 評分評定三組患者的神經缺損情況,利用Barthel 指數評定三組患者的生活質量。NIHSS 評分越高表示神經缺損越嚴重。Barthel 指數與生活質量呈正比。療效判定標準依據NIHSS 評分變化,評分減少91%~100%為基本痊愈,減少71%~90%為顯效,減少31%~70%為有效,減少<30%或增加為無效。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不同時間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比較 治療前,三組患者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 后,C 組NIHSS評分低于A 組和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NIHSS 評分與B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 后,三組Barthel 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90 d 后,C 組NIHSS 評分低于A 組和B 組,Barthel 指數高于A 組和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出院90 d 后,A 組NIHSS評分與B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 組Barthel 指數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比較(,分)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比較(,分)
注:與C 組同期比較,aP<0.05;與B 組同期比較,bP<0.05
2.2 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C 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 組和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總有效率與B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腦梗死是當今臨床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按照受累部位分類基底節區占到腦梗死的40%,由于病灶所在區域臨床多見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近年對基底節區腦梗死大量關注康復訓練的同時,對其在早期普遍采用抗血小板、營養神經等方法進行治療,選擇改善患者預后的治療方案。
本文研究中,治療14 d 后,C 組NIHSS 評分低于A 組和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NIHSS 評分與B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 后,三組Barthel 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90 d 后,C 組NIHSS 評分低于A 組和B 組,Barthel 指數高于A 組和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出院90 d 后,A 組NIHSS 評分與B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 組Barthel 指數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基底節區腦梗死急性期最為基礎的治療是抗血小板聚集,其價值大于營養神經,而合理營養神經配合抗血小板治療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且療效評價中,C 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 組和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奧扎格雷鈉為強力高效的血栓素A2合成酶抑制劑,直接阻斷血栓素A2合成,快速降低機體內血栓素A2含量,促進前列環素(PGI2)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生成的同時,能有效擴張腦部血管,改善腦循環,增加半暗帶血流,促進腦神經細胞修復。而阿司匹林是通過不可逆抑制乙酰化環氧酶(COX-1)達到抑制前列腺素H2生成,間接減少血栓素A2合成,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4,5]。而阿司匹林存在抑制前列環素的作用以及血糖異常、藥物相互影響、基因多態性等問題能夠導致阿司匹林抵抗現象,限制了單純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的效果[6,7]。有報道研究顯示[8],奧扎格雷鈉在常規劑量下較少出現出血等情況,療效穩定,安全性高。腦梗發生后腦神經細胞在缺血缺氧的狀態下消耗大量能量,導致乳酸堆積,大量自由基生成破壞神經細胞,此種破壞可持續1~3 周[9]。神經保護劑能夠減少自由基,抑制對神經細胞損害,建議早期使用。依達拉奉是《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等國內外指南推薦神經保護劑,其具有分子量小,血腦屏障透過率高等特點,能夠增加CN 合成酶的表達,抑制凋亡誘導基因Bax 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mRNA 表達,達到保護神經及抑制腦水腫的作用。
綜上所述,對基底節區腦梗死患者應用奧扎格雷鈉聯合依達拉奉治療,在合理應用抗血小板藥物的同時早期使用神經保護劑,并重視院后抗血小板藥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依從性,及時調整藥物,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