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梅 孟蕓 沈智鋼
呼吸衰竭屬于臨床重癥醫學常見疾病,是由于多種因素引起的肺部通換氣功能嚴重障礙,導致靜息狀態下患者無法維持足夠氣體交換,繼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改變的綜合征。而腑氣不通證是指由于邪氣內結導致臟腑氣阻,呼吸衰竭患者多存在意識障礙、呼吸道分泌物過多癥狀,導致燥屎、瘀血、水氣、痰飲等邪氣內結,表現出腑氣不通證癥狀幾率較高[1,2]。臨床治療措施主要采用對癥治療,積極治療原發疾病,給予機械通氣,改善呼吸衰竭癥狀;并給予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療,可以有效調節結腸生理節律,保持大便通暢,改善腑氣不通證。但是治療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近年來,中醫治療研究獲得顯著進步,且治療效果得到臨床公認。通腑消積湯對改善腑氣不通,腹部脹滿,大便秘結等相關證候療效顯著[3]。基于此,本研究將對呼吸衰竭患者腑氣不通證應用通腑消積湯治療臨床效果進行分析,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1 年2 月就診的80 例呼吸衰竭腑氣不通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51~79 歲,平均年齡(68.42±4.37)歲;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狀況系統Ⅱ(APACHEⅡ)評分15~35 分,平均APACHE Ⅱ評分(24.67±3.41)分。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50~78 歲,平均年齡(68.39±4.41)歲;APACHE Ⅱ評 分15~34 分,平 均APACHE Ⅱ評 分(24.69±3.36)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呼吸衰竭臨床診療指南》呼吸衰竭診斷標準:患者表現出呼吸困難、急促、意識障礙等臨床癥狀,經血氣指標檢測顯示存在呼吸衰竭;②符合《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呼吸衰竭腑氣不通證診斷標準:患者表現出腹脹、胸悶、大便秘結、煩躁不安等癥狀;③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惡性腫瘤、顱腦疾病及心臟、肝腎疾病;②對本研究用藥存在過敏反應;③患者依從性差。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標準呼吸衰竭治療方案,包括給予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給予抗感染、化痰、抑酸等基礎治療。對照組采用乳果糖口服溶液(Abbott Biologicals B.V.,注冊證號 H20171057,規格:15 ml×6 袋)治療,15 ml/次,3 次/d,連續服用3 d。觀察組采用通腑消積湯治療,組方:生大黃10 g,姜厚樸8 g,麩炒枳實、姜半夏、炒白術各10 g,全瓜蔞20 g,炙甘草6 g。由醫院代煎,1 劑(300 ml)/d,分早晚服用,經胃管或空腸營養管注入,連續服用3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 采用血氣分析儀檢測血氣指標,包括pH、PCO2、PO2。
1.3.2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根據腑氣不通證的主要癥狀(腹脹、腹痛、氣喘、大便秘結、尿黃尿赤、煩躁不安)進行評估,無癥狀積0 分;輕度積1 分,存在輕微癥狀,尿色黃,且不影響進食睡眠;中度積2 分,存在中度癥狀,尿色深黃,對進食及睡眠造成影響;重度積3 分,存在重度或頻率較高癥狀,尿色黃赤,無法進食及睡眠。
1.3.3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療效判定標準,中醫療效指數=(治療前證候積分-治療后證候積分)/治療前證候積分×100%。痊愈:中醫療效指數>90%;顯效:中醫療效指數為61%~90%;有效:中醫療效指數為30%~60%;無效:中醫療效指數<3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對比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對比(,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pH、PCO2、PO2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CO2低于對照組,PO2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pH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危重,并發癥多且嚴重,治療風險極高,導致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沉重,因此臨床研究呼吸衰竭治療方案有著重要意義[4]。一旦呼吸衰竭患者出現腑氣不通證,將會對患者進食、睡眠等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危害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有必要重視呼吸衰竭患者腑氣不通證臨床治療,降低呼吸衰竭患者治療風險。西藥主要采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療,其作用機理是通過乳果糖于結腸內轉化成低分子量有機酸,繼而降低腸道內pH,刺激結腸蠕動,同時有效保留水分,增加糞便體積,保持大便通暢,恢復正常結腸生理節律,改善腑氣不通證臨床效果顯著,但是治療效果較慢,初始治療仍可能存在腹脹的不良反應,且長期大劑量服用易由于腹瀉出現電解質紊亂。有研究顯示[5],中醫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安全性更高。本研究顯示,通腑消積湯應用于呼吸衰竭患者腑氣不通證中臨床效果顯著。
中醫將呼吸衰竭納入“呼衰”范疇,認為呼吸衰竭患者腑氣不通證發病機制在于燥濕內結、痰濁氣阻,患者由于肺宣發肅功能異常,導致運化無力、喘息不止,繼而出現呼吸衰竭;同時肺宣發肅功能異常也導致機體內津液無法正常運行,導致機體出現燥濕內結、痰濁氣阻,繼而表現出腑氣不通證癥狀[5,6]。因此臨床治療應以通腑降氣、祛痰平喘、健脾益肺為主。通腑消積湯是以《傷寒論》中小承氣湯為基礎進行加味的自擬處方,處方中生大黃為君,起瀉熱存液、蕩滯通腑之效;姜厚樸、麩炒枳實為臣,姜厚樸起行氣化濕、降逆平喘之效,麩炒枳實起降氣消滿、導積通便之效[7,8];姜半夏、炒白術、全瓜蔞為佐,姜半夏起燥濕化痰、消滿平喘之效;全瓜蔞起潤下利氣,通便化痰之效;炒白術起燥濕化痰、健脾益胃之效;炙甘草兼為佐,起調和諸藥、補益中氣之效。合方服用,共奏清熱燥濕、降氣化痰、健脾和中之功[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在于通腑消積湯具有通中予補,通補兼施功效,療效確切,且用藥效果顯著。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在于通腑消積湯中生大黃可以保護患者腸道黏膜屏障,姜厚樸、麩炒枳實可以起到通腑降濁、改善腸道內環境功效,改善患者中醫證候效果顯著[11,12]。治療后,觀察組PCO2低于對照組,PO2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在于通腑消積湯可以起到清熱燥濕、降氣化痰、健脾和中之效,促進患者機體內氣機正常升降,繼而有效改善患者血氣指標。
綜上所述,通腑消積湯應用于呼吸衰竭患者腑氣不通證中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有效改善臨床相關癥狀,促進患者動脈血氣指標恢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