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

我1924年出生,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時,我只有13歲,當時在讀初中二年級。我大學畢業,是1945年抗戰勝利時。1979年前后,我回到南開教書,跟很多老同學在北京聚會,我在京寫了十二首小詩,其中一首是:
讀書曾值亂離年,學寫新詞比興先。
歷盡艱辛愁句在,老來思詠中興篇。
我的詩唯一的一點好處,就是“修辭立其誠”:我的詩一定是我真實的感情、生活和經歷,而不是咬文嚼字地鋪排一些辭藻。
我跟我的老師顧隨羨季先生學詞的時候是在淪陷區,我的老師寫他在淪陷區里的生活和心情。詞這個東西是非常微妙的,我也曾經教學生學習寫詞。他們有時候模仿南宋的詞人。南宋詞人的作品,也有好有壞、有深有淺,有的詞中也有不少的感情寄托。可有的時候,這種詞的風氣流行下來,就只是咬文嚼字、雕章琢句,表面上看起來也很典雅,但是沒有內容,沒有真正的感情。詞這種文體,從晚唐五代的歌詞之詞,經過北宋的淪亡,到了南宋,有很多激昂慷慨的詞。到了南宋末年,有許多作者感慨南宋的敗亡、蒙元的入主,于是有了悲慨的詞。清代也有很多有寄托的詞。所以,《人間詞話》的作者王國維先生曾經說:詞人,一定是在經歷了很多的苦難之后,才寫得越來越好的。他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這樣寫出來的詞才有深刻的意義。張惠言也說,一定是“賢人君子”有“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而寄托于詞。
我最初認識詞,是在我剛剛考上初中的那一年,我母親給我買了一套《詞學小叢書》作為獎勵?!对~學小叢書》里有一卷納蘭性德的《飲水詞》。納蘭其實跟我是本家,我們都是葉赫納蘭氏。我小的時候就讀了納蘭詞,我覺得他寫得很不錯,因為他寫得很淺白,很容易懂。像“昏鴉盡,小立恨因誰?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非常清新流利。
直到我到了大學,看到我老師淪陷區中的作品,我才發現,張惠言說,詞里邊要有比興,不是白白說的一段話。我老師那些寫于亂離之中的小詞,有不得已的難言之情。那種曲折深婉的詞,才有更深遠的意義。
當年在淪陷區里,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祖國能夠勝利。司馬光編了《資治通鑒》,資治,就是對治國的參考和借鑒。一個人,帶著自己的歷史;一個國家,也帶著自己的歷史。你不知道自己的歷史,你就不知道現在應該走向何方。所謂“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一個人應該明白自己的歷史,應該知道有些機會是來之不易的。
在抗戰的時候,雖然是在艱辛和苦難之中,但淪陷區的人們都有盼望祖國光復的那種愿望。隨著祖國的軍隊步步撤退的工作人員和流亡的學生,寧可忍受千辛萬苦,也要跟隨著政府到后方去,其中就有我的父親。我父親是北京大學外文系畢業的。時當晚清,許多讀書人為了挽救祖國于危亡之中,用了各種方法,有人參加了武力的革命工作,而我父親去了航空署。
當時我們國家在航空事業上是一片空白,我們要跟西方國家學習,現在找到的我父親的譯稿一共有五十篇。我們國家走到今天,不再像當年的晚清一樣受列強的侵略和宰割,我們現在能夠站立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應該珍惜這個機會,珍惜這個時代。
我最近還看了一本書,是弗蘭克·富里迪的作品——《知識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書中說,在這個時代,在這個世界,物欲橫流,很多東西都商品化了。古人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人與禽獸的不同之處在哪里?禽獸是沒有反思,沒有道德,沒有教化的,它只有本身的欲望。動物只有欲望的驅使,沒有理性,沒有思想,沒有理想。所以“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如果人也沒有理想,沒有持守,沒有道德,那么他跟動物一樣,甚至比動物還不如。因為動物只是出于本能,出于生存的需要,才做那樣的事情。而現在的一些人,可以用種種手段、種種計謀做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有的人因此就對這個社會感到悲觀,覺得這個社會沒有希望。
其實,每個人的希望都在于自己。我以前看過一個電影《國王與我》。影片中的國王表面上看來沒有什么知識,性情也很粗獷,可是,他的心是向善的。每一個人對自己的心之所向,都應該有一個持守:你的心是向著哪一方面的。不要站在負面的那一方面,要站在正面的那一方面。你不要覺得一個人的力量是小的,其實每一個人的心之所向都是重要的。
什么是“學寫新詞比興先”?看我的老師顧隨先生苦難之中的作品《鷓鴣天》。
不是新來怯憑欄,小紅樓外萬重山。自添沉水燒心篆,一任羅衣透體寒。
凝淚眼,畫眉彎。更翻舊譜待君看。黃河尚有澄清日,不信相逢爾許難。
這首詞是很微妙的。這首詞表面上所寫的,就像張惠言所說的“里巷男女哀樂之詞”,就是里巷之中的少男少女的戀愛。可是一首好詞,里邊是有寄托的,隱藏了“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不是新來怯憑欄”,“憑”字在這里念仄聲,“憑欄”就是“倚欄”。倚欄是什么?倚欄是望遠。我現在“怯”,就是我怕靠近那個欄桿,只要一靠近欄桿,我就看到“小紅樓外萬重山”。在我住的小紅樓外,隔著萬水千山。這寫的是什么?是當時我們祖國在抗戰之中的慘象。我父親一直在航空署,也就是后來成立的航空公司工作。我母親四年沒有收到我父親一封信,可是她知道,我父親在敗退流亡的途中。我母親很憂傷,在抗戰最艱苦的年代去世了。
“自添沉水燒心篆,一任羅衣透體寒”,是說,雖然我是孤獨的、寂寞的,雖然我所愛的人離開了我,雖然我的祖國戰敗,可是我沒有放棄,我“自添沉水燒心篆”?!俺了笔且环N香,有一種香叫做“沉香”,是一種很珍貴的有香氣的木材。中國的小詞向來有很精美的語言、很精美的形象。每一種語言、每一個形象,都有著豐富的含義。我要添的,是最珍貴的“沉水”香。中國古人在房間里焚香是很講究的,他們不只是簡單地一圈一圈地把香盤起來,他們會盤成一個“心”字,盤成一個“萬”字,盤成各種圖形。心,不僅指形狀的委曲轉折,更代表了那種深切的感情?!白蕴沓了疅淖保覜]有因為隔絕就放棄了,我永遠保持我內心的芬芳和美好。也許四周的環境有丑陋,有罪惡,但是我要保持住自己內心的那一點持守,我要珍重自己的心之所向。所以說“自添沉水燒心篆,一任羅衣透體寒”。
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之中,一個人有所持守,也許會遭到很多挫折、很多打擊。但是我不怕,任憑我穿著輕薄的羅衣,在寒冷的空氣之中,我不躲藏,我不逃避。雖然我滿眼都是淚水,但我也要遠望,也要期待我所愛的人回來,期待我的祖國勝利,期待我的祖國復興。
“凝淚眼”,我仍然要“畫眉彎”,仍然要把我的眉毛畫得很美麗。“譜”,就是眉譜。中國古代,眉有眉譜,有臥蠶眉、小山眉、遠山眉,各種形式的眉譜。畫眉代表了一種愛美的、向善的品格。畫眉給所愛的人看,那是對感情的珍重。我當年畫給我愛的人看,畫的就是這樣的眉。而現在,我沒有因為時代的改變就迎合潮流,去翻另外的眉譜,我畫的還是舊日的眉,所以說“更翻舊譜”。我相信你一定會回來。不要管外界如何,只要我有信心,只要我有持守,我就會等到所愛的人回來。
佛教的《華嚴經》上說,人在社會之中,譬如在一個大圓鏡之內,彼此互相映照,一影中復現眾影。你的影子照在別人身上,別人的影子也照在你的身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光芒,每一個人都在自己心里產生力量。
我老師的詞中說“黃河尚有澄清日,不信相逢爾許難”。中國古人說,黃河千年一清,盡管黃河千年才能夠清,畢竟有會清的一日。意思是,我不相信你不會回來了,你一定會回來的,勝利一定會等到的。我們應該有一種美好的、向前的、向上的、向善的持守。
我們從亂離之中走過來很不容易。我希望所有的人,珍重我們自己,珍重我們自己的希望,珍重我們自己的理想,不要在社會中一些墮落的、敗壞的、邪惡的影響中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