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易姍姍,鄭仁華,賈羽佳
博物館文創產品情感化設計研究
李帥1,易姍姍2,鄭仁華2,賈羽佳3
(1.成都東軟學院,成都 611844;2.成都理工大學,成都 610059;3.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四川 眉山 620860)
基于設計心理學,探析當下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情感化設計規律,總結出情感化設計的思路與方法。通過分析情感要素對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的影響,指出了情感要素與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通過探析當下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情感化設計規律,在情感化設計層級(本能層級、行為層級、反思層級)的基礎上,結合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具體特點,通過歸納分析獲得情感要素,將發散的情感要素匯總為設計思路,總結出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情感化應用模式,以及情感要素應用于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的方法和策略,并通過實例應用進行驗證。提出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情感化設計思路,并應用于設計實例中,通過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情感化設計,提升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情感價值與文化價值。
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心理學;情感化設計
隨著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物質條件的顯著改善,國民的精神性需求日漸顯現,作為典型精神產品的博物館文創正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但是在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發展的過程中產品設計的質量參差不齊、分化嚴重。部分文創產品仍在追求文物的復刻或簡單的圖形創新,這部分產品已經難以滿足當下用戶的需求。在產品層面上缺乏情感調度,在設計層面上缺失情感傳遞,也成為了這部分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通病。
當前,隨著人類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提升,為了進一步滿足人類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創產業應運而生[1]。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健全現代化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養新興文化業態。由此,博物館文創產品以“官方身份”正式走進了中國大眾視野[2]。縱觀當下文創產品全局,大部分文創產品設計均為對IP的開發與塑造,隨著千百年歷史沉浮留存下來的歷史文物依靠其別具匠心、無可替代的文化底蘊與文化元素,為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提供了大量的IP,使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文創產品走進了公眾視線,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3]。
中國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的歷史古國,在流傳下來的歷史文物中,除了其本身的歷史價值外,也包含著其背后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傳統紋絡等文化價值與情感價值,如歷史故事中,乾隆皇帝認為冰嬉為國之所重,因此命人繪制了《冰嬉圖》,畫卷中表演者姿態各異,為冬日里增添了一份生機與活力。如今,設計師將畫卷中表演者不同的姿態設計并制作成琺瑯書簽,在體現歷史背景文化的同時,書簽的趣味性、美觀度也為當代用戶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官與操作體驗,將古人的冰嬉之情融入當下,與用戶產生情感關聯。在神話傳說中,麒麟是祥瑞的代表,故宮博物院將慈寧門鎏金銅麒麟作為設計點進行相關產品的開發,神話傳說通常以一種流傳故事性的形式深深印在不同受眾的大腦中,因此故事性也為情感化文創產品增加了血肉,使用戶產生了長久持續的親密性與聯系性。故事性引發的情感在引導受眾移情的效果上具有較大優勢。在傳統紋絡中,云紋象征著吉祥、和諧之感,水紋表征著財富,在不同時代的物品中不同的圖騰符號均被賦予了民族性的含義,紋絡是一種民族性的文化,同時也是一個民族千百年的情感寄托[4],其在各方面所體現的文化價值與情感價值極大程度地賦予了現代博物館文創產品以情感化支撐,增強了設計本身的情感維度,滿足了大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館情感化文創產品通過對物品的造型、色彩、使用、氛圍等多方面的設計與塑造,從而增強人對產品的感知力,通過情感化的融入提升博物館文創產品品質,同時展現博物館文創產品相關文物所具有的不同的情感表達,使用戶產生關聯性。在滿足用戶不同情感需求的基礎上,以向用戶傳遞文化為目的創造用戶與產品之間交流的空間,使博物館文創產品具有感染力,為傳播文化構建起了情感的橋梁。這種情感感知更易調動用戶的情緒,除了增強用戶對產品的喜愛度與關注度之外,也使更多的人關注到文創產品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對博物館品牌的塑造與傳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情感化設計是指充分考慮用戶的心理感受,使用戶在產品的使用過程中體驗到愉悅的一種產品設計方式,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走心的設計”。美國認知心理學家Donald. A. Norman認為:“將情感融入產品設計,將解決設計師們的長期困擾,即產品的實用性和視覺性的主要矛盾[5]。”情感化設計要求設計人員以用戶的情感和情緒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并作為整體開發設計的思路。Donald. A. Norman將情感要素列為了3個不同的層面,分別是本能層面、行為層面、反思層面。
本能層面指從產品的外觀出發進行設計。人對外形的觀察與理解源于自身的視覺神經系統與大腦分析出來的結果。如果產品的造型越符合用戶本能層面的認知感受,就越可能讓用戶接受并喜歡。產品的誕生與銷售離不開設計師對消費者本能層面的理解與調動,因此優質的造型、色彩、材質往往會最先打動用戶。
行為層面指從產品的功能與用處出發進行設計。產品的使用指人對產品的操作性行為,如果說優質的外觀帶來了第一印象,那么操作就決定了用戶是否延續使用。行為層面的目的是在符合用戶認知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完成功能性任務,并擁有趣味性的操作體驗。
反思層面指從產品的立意與故事出發,基于一種主題立意,讓每個產品背后都有一個故事,營造一種情景,進而喚起用戶潛意識的感動和需求。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滿足人的精神需求。通過產品本身的文化輸出,形成用戶對品牌的認知性與認可度,使產品具有深層次價值。
通過情感化設計理論將“本能、行為、反思”3個層面視為3種情感要素,將其對應在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上,從情感要素構成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用戶的影響出發,可歸納為“外觀、行為、心理”的影響。將3個方面的影響對應到人體感知交互層面,細分為用戶的“視覺、觸覺、思想”層面,“視覺”是指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表征設計部分,主要包含了色彩、形態與材質;“觸覺”是指博物館文創產品的人體感知部分,主要包含了用戶的習慣性使用方式、舒適度考量以及使用場景的判斷;“思想”是指博物館文創產品給用戶帶來的內心感受與思考,主要包含了歷史背景、典故傳說與宗教文化。文創產品通過對特定的人的視覺、觸覺、思想進行感知刺激,產生短時間的感性因素,讓用戶對產品產生情感。情感要素構成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用戶的影響,見圖1。

圖1 情感要素構成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用戶的影響
如圖2所示,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傳統設計開發過程為:IP挖掘→元素提取→文化創新→產品開發[6]。情感化設計要求設計師根據情境的需求,去挖掘適合的文物IP,擬定設計主題進行設計,從而在各方面進行情感要素的輸出與輸入,比如從視覺、功能、故事等方面,盡可能對特定的使用人群進行感知刺激,從而產生感性因素。因此,情感要素與設計開發過程是相輔相成的,是輸入與輸出的關系,產品與情感要素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產品是情感要素的輸出媒介,情感要素賦予了產品感性價值。
2.2.1 情感要素賦予產品情感價值
1.3.1 中心視野檢查 采用Zeiss Humphrey 750型全自動視野計,中央24-2和10-2閾值檢測(SITAStandard)。視野檢查方法同第一部分。每只眼至少進行兩次視野檢查,選擇可靠性最高的一次結果。視野結果可靠性選擇標準為 False POS errors≤15%,False NEGerrors≤15%,Fixation losses≤15%。
在產品設計開發過程中融入情感要素可分為以下幾點:
IP挖掘:一切從調動用戶情感出發,設計師通過情感化確定文物與主題,對主題元素進行情感輸入,在確定好IP環節后,再對情感輸出進行確認。
元素提取:通過情感輸入,提取出可以與設計概念高度整合的圖形、模型以及功能方式。
文化創新:融入當代審美,進行元素創新,通過元素處理,進行情感輸入與輸出,構建用戶了解文物的橋梁,實現情感共鳴。
產品開發:對文創產品進行優化創造,通過情感輸入與輸出,產生更優質的情感體驗,并對輸出的結果進行調整優化,最終提升產品本身的文化價值性。
文化創意產品是指某種文化通過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現代化的加工手段而呈現的有形的或無形的產品,它除了具備普通商品的經濟價值外,也具備深度的文化內涵與文化符號。這意味著文化內涵與文化符號是需要依附于產品而存在的,產品也是文化內涵與文化符號的重要載體。文化內涵與文化符號是否可以打動用戶的根本在于其情感價值的大小,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求設計師通過情感要素的融入來賦予文創產品情感價值,用于調動用戶的感性情緒,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

圖2 情感要素對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的影響
2.2.2 產品是情感要素的輸出媒介
對現有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進行分析,大多數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通常從情感化設計的2個方面對用戶進行情感化傳遞,分別為:在使用中了解、在情境中了解。通俗地可以理解為:直觀感受與情感暗示。直觀感受是通過用戶對產品的觸覺與視覺而產生的,情感暗示是通過用戶的心理思想而構成的[7],比如一個故事、一段文字、一段歷史等。之后從設計層面出發,通過對氛圍的營造進一步促成情感暗示的產生,如場景的制造、音樂的烘托、歷史畫面的重塑等外在方式,用于烘托博物館文創產品。2020年,河南博物院出品的“考古盲盒”——失傳的寶物一度被買斷貨,此次文物考古和潮流盲盒的結合,不僅讓文物“活起來”,也讓考古“熱起來”,充分利用文化和創意引導用戶從“獵奇探寶”轉變為熱衷探尋“寶物”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產品是一種具化形式的存在,但用戶所理解到的產品輸出的信息卻是因人而異的,在用戶感知的過程中,應注意通俗性情感的輸出,如用戶易懂的民族性文化、地域性文化、故事衍生的文化以及用戶的關聯性文化等。文創產品應作為情感要素的輸出媒介,在滿足用戶精神需求的同時,增強產品自身的價值性。
對天貓旗艦店截至2020年11月銷量最高的三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中國博物館)中銷量第一的產品進行情感化分析,從情感化設計的3個層面出發,獲取銷量最好的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規律與設計形式,通過IP原型與文創產品的對比發現共有的造型規律,通過樣本對比發現熱銷的文創產品共有的情感化設計部分,總結出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情感要素,將發散的情感要素匯總為設計思路,見圖3。
3.1.1 視覺情感
良好的外觀,會增強消費者的購買欲,每個人都會對“美”的東西具有向往性,外觀是最直觀的展示,優質的外觀可以給予用戶強烈的視覺沖擊,調動情感的產生[8]。通過圖3中本能層級的要素分析,視覺因素主要分為造型與色彩2個方面。
在造型上,三者的通點為“萌系”,在造型提取上,將提取出的線條曲線化,使線條更加柔和,可以增強產品的親和力[9]。據相關實驗證明,當人們面對尖銳物品時,會激活大腦中處理恐懼的杏仁核區域,所產生的反應與偵測潛在威脅的潛意識機制是一樣的,因此,在處理產品造型時,線條會優先選擇曲線[10],見圖4。

圖3 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情感化設計研究方式

圖4 曲線與直線視覺情感化對比
在色彩上,大部分文創產品尊重文物的原始色彩,同時將色彩明度提升,色彩對比增強,提升視覺沖擊力,色彩的冷暖、對比與調和對用戶心理產生的影響是有區別的。如圖5所示,同一個產品、色彩上,暗淡的色彩不會被優先突顯出來,并且會具有陳舊感,不利于產品對用戶的感官刺激,降低產品的關注度。另外,因文物原始色彩不佳,導致產品設計色彩選擇困難,可對其他相關聯色彩(如文物藏品所在博物館的視覺識別系統中的色彩等)進行設計,以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

圖5 博物館文創產品色彩明度情感化對比
3.1.2 觸覺情感
從使用角度來說,產品的使用過程往往是用戶情感、同理心生成的要點。良好的產品體驗過程,有利于增強用戶對產品的喜愛,同時產品的實用性也會大大加強用戶的購買欲[11]。通過圖3中行為層級的要素分析,觸覺因素體現在功能的使用上,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優質且趣味的操作方式,可以將文化傳遞給每一位用戶,同時產生情感。圖3中3款文創產品均為用戶在日常生活中會涉及到的物品,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同時,通過增強操作形式的趣味性,可以使用戶對產品產生歡娛感。在設計方面可通過“產品IP+生活用品”的形式進行創作,增強產品的可用性,從而增加用戶對產品的依賴感。功能是用戶對一個產品最基本的需求,對于博物館文創產品功能性的開發不僅僅需要符合“能用”的基礎準則,更應該緊密結合設計主題、文物原型、功能優化等因素。功能趣味性對比,見圖6。

圖6 功能趣味性對比
3.1.3 思想情感
故事可以撥動消費者的心弦,通過對故事的講述賦予文創產品意義,調動用戶情感,使用戶置身于情境之中,增強了其購買欲,在購買的同時也增加了其對歷史的了解。寓意是教育的基礎,是指通過故事來得出事理,如中國的寓言故事、希臘的《伊索寓言》等[12]。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人的需求是從低級的生理需求向高級的心理需求發展的,因此文創產品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與思想需求就成為了重中之重[13]。通過圖3中反思層級的要素分析可知,思想因素是用戶對文創產品的深層次理解。
思想情感傳遞的過程分為2個方面。一方面是文創產品的氛圍渲染,如圖7中,將文創產品主體置入氛圍渲染之中,更像是一種故事性的呈現,構建了一個場景,觸動了消費者的內心,使用戶可以更快地了解到產品的背景。另一方面是文創產品擬人化微表情的傳達,圖3中3款文創產品均添加了符合產品本身的微表情,微表情的營造可以快速實現產品與消費者間的共情,更易吸引用戶駐足,同時觸動消費者的內心。

圖7 文創產品氛圍渲染對比
綜上可知,一款優秀的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缺少不了情感要素的共鳴。情感要素涉及到整體開發的各個方面,如造型、色彩、使用方式以及產品背后的歷史背景乃至氛圍渲染等方面都能使產品更具情感化,提升了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同度、喜愛度。
3.2.1 設計原型的情感要素挖掘
文創產品設計的設計原型涉及地域性、象征性、傳承性、關注度等文化價值,在開發的過程中需要設計人員充分了解設計原型的歷史背景以及民俗故事、神話傳說、信仰崇拜等易于調動用戶情感的因素[14]。以成都博物館的石犀為例,它作為成都博物館官方認可的“鎮館之寶”,具有相當高的社會關注度、地域性與象征性[15]。同時在相關傳說中石犀為李冰所造,用于治理水災,且演化出諸多的傳說故事,使產品設計具有了故事因素,有利于調動用戶情感。
3.2.2 成都博物館石犀文創產品情感化設計的創作與體現
選取成都博物館的館藏文物——石犀作為設計開發對象,對上述設計思路進行實例應用。從情感化層級對人產生的感知影響進行應用分析,通過視覺、觸覺、思想等方面的人體感知促進概念設計的生成,見圖8。

圖8 成都博物館石犀文創產品情感化設計開發模型
3.2.2.1 文化元素提取與產品概念生成
產品是設計師傳遞設計思想與情感的媒介,設計概念是設計師給出的初步的產品認知。通過設計提取與文化創新給予消費者感知情感上的共鳴與認可,從外形、用途、傳達等方面進行創新設計,根據相關傳說故事演化生成3種形象,分別展現了“石犀治理水災”“石犀勇戰兇獸”“石犀傲立創世”的場景形象,通過歷史傳說中石犀所展現的不屈精神進行文化創新,從“石犀故事”提取“石犀文化”,并將文化創新出的“文化影響力”融入設計開發中。以設計主題“學而石犀知”為例,通過文化創新出的“石犀文化”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與設計,通過傳說中“石犀精神”的演變,激勵當代學生更加努力學習。不僅促進了當代學生對文物故事、傳說的理解,同時也產生了新的文化認知。將現實時空與根據歷史傳說構建的故事時空進行交織創新,更加容易使用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3.2.2.2 確立視覺表征
用戶感知到的博物館文創產品視覺源于產品的造型與色彩。在處理石犀文創產品時,將造型盡量在原始文物造型的基礎上進行線條曲線化。石犀文創產品的原始文物色彩為石灰色,色彩沖擊力較差,依據上一章節探析出的“視覺情感”,選取文物藏品所在博物館的視覺識別系統中的色彩為主體色彩,用于增強色彩與文物的關聯性。如圖9所示,根據成都博物館主標識色彩將該文創產品主色調定為金色。產品的視覺表征是產品的基礎,通過視覺表征的確立可以衍生出眾多的功能性,根據石犀文創最終確立的形象,在設計主題的范圍內,衍生出尺子、書簽等功能性文創產品,見圖10—11。

圖9 成都博物館logo

圖10 基于視覺表征的功能性衍生文創產品設計——尺子

圖11 視覺表征的功能性衍生文創產品設計——書簽
3.2.2.3 功能細節設計
在滿足使用的基礎之上,功能的細節也決定了產品的情感傳遞,如石犀文創書簽通過主題確定了使用功能,同時對市場上傳統的書簽形式進行了改良優化,在文物原型、歷史傳說等基礎上確定了最終的功能造型,在符合受眾使用習慣的前提下進行了人機優化,使操作更加舒適,便于用戶產生情感的調度。
3.2.2.4 情感傳播
在文創產品中,情感傳播以文創產品為媒介向用戶傳遞出設計背后的情感,石犀文創產品通過背景氛圍渲染、產品形象擬人化/微表情等方式(如石犀文創產品中的3款表情分別展示了“石犀治理水災”“石犀勇戰兇獸”“石犀傲立創世”3個場景中的“守護的安詳”“激戰的怒目”“創世的高傲”),將文物本身的故事融入產品中,并通過微表情的形式進一步將博物館文創產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傳遞給用戶,從而產生情感的溝通與調動,并促進同理心的生成。通過情感傳播進一步傳遞該產品的文化價值與文化屬性,使用戶快速接收到產品所傳達的文化信息與情感價值。
從我國的市場經濟來看,文化產業正在日漸壯大,博物館文創產品日漸發展,市場競爭逐漸演變成為市場設計競爭,政府與消費者都對博物館文創產品充滿了期待。從價值性來看,博物館文創不僅僅是一個產品的售賣,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播與情感價值的傳遞。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不僅限于文物的復刻或簡單圖形的繪制,更多的是產品與用戶的情感交互,用戶通過視覺、觸覺與思想的交互,探索博物館文創產品所要傳達出的文化信息,并產生共情效應。
[1] 程輝. 博物館文創產業研究的現狀、問題與方向[J]. 包裝工程, 2019, 40(24): 65-71.
CHENG Hui. Museum'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and Direct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24): 65-71.
[2] 周美玉, 孫昕. 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 包裝工程, 2020, 41(20): 1-7.
ZHOU Mei-yu, SUN Xin. Design of Museu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20): 1-7.
[3] 劉容. 免費開放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的現狀與觀念困擾[J]. 東南文化, 2019(5): 115-120.
LIU Rong. The Cultural Product Development of Free- Access Museums: Current State and Conceptual Concerns[J]. Southeast Culture, 2019(5): 115-120.
[4] 向勇, 白曉晴. 新常態下文化產業IP開發的受眾定位和價值演進[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 54(1): 123-132.
XIANG Yong, BAI Xiao-qing. The Value Evolution of IP Development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under the New Normal[J].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7, 54(1): 123-132.
[5] 唐納德·A·諾曼. 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M]. 何笑梅, 歐秋杏, 譯.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5.
DONAID A N. Design Psychology 3 Emotional Design[M]. HE Xiao-mei, OU Qiu-xing, Translated. Beijing: CITIC press, 2015.
[6] 王景怡. 博物館紀念品中的情感化設計因素分析[J]. 中國民族博覽, 2018(1): 215-216.
WANG Jing-yi. Analysis of Emotional Design Factors in Museums[J]. China National Exhibition, 2018(1): 215-216.
[7] 陳曾. 從故宮文創談我國文創產業的創新之路[J]. 設計, 2017(19): 68-69.
CHEN Zeng. Innovation Path of Chinese Innovation Industry from the Forbidden City[J]. Design, 2017(19): 68-69.
[8] 劉光輝. 基于情感化設計下的未來產品設計發展趨勢[J]. 山東工業技術, 2019(7): 232-234.
LIU Guang-hui. Development Trend of Future Product Design Based on Emotional Design[J]. Shando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2019(7): 232-234.
[9] 李娟, 陳香. 地域文化符號融入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策略[J]. 包裝工程, 2020, 41(8): 160-165.
LI Juan, CHEN Xiang. Strategies of Regional Cultural Symbols into the Design of Museum Cultural Creation Product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8): 160-165.
[10] 陳登凱, 吉青利, 李簪. 用戶期望意象驅動的產品造型融合創新設計[J]. 現代制造工程, 2015(10): 142-147.
CHEN Deng-kai, JI Qing-li, LI Zan. Product Modeling Fusion Innovative Design of Users Expect Imagery Driven[J]. Modern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2015(10): 142-147.
[11] 徐婉珍, 張紅. 新文創時代文創市場的發展策略探究[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0, 4(36): 178-180.
XU Wan-zhen, ZHANG Hong.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Market in the New Cultural and Creative Era[J].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Innovation, 2020, 4(36): 178-180.
[12] 鄭鈺, 翟幼艾, 常莉. 基于教育功能與內涵的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設計——以“中國恐龍展拼插模型”為例[J]. 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 2020, 5(2): 47-57.
ZHENG Yu, ZHAI You-ai, CHANG Li.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Museu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Connotation: Taking the "Chinese Dinosaur Exhibition" Modelling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Museum Research, 2020, 5(2): 47-57.
[13] 觀曉雷. 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產品需求遞進趨勢初探[J]. 工業設計, 2018(9): 41-43.
GUAN Xiao-lei.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ogressive Trend of Product Demand 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J]. Industrial Design, 2018(9): 41-43.
[14] 黃龍. 區塊鏈在文創產業應用的底層邏輯與核心機制[J]. 科技傳播, 2020, 12(23): 129-131.
HUANG Long. The Underlying Logic and Core Mechanism of Blockchain Application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J].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12(23): 129-131.
[15] 周江坡, 陳明. 情感化設計在老字號博物館中的運用研究[J]. 藝術科技, 2018, 31(10): 210.
ZHOU Jiang-po, CHEN Ming.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motional Design in Time-Honored Museums[J].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31(10): 210.
Emotional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Museums
LI Shuai1, YI Shan-shan2, ZHENG Ren-hua2, Jia Yu-jia3
(1.Chengdu Neusoft University, Chengdu 611884, China; 2.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3.Sichuan University Jinjiang College, Sichuan Meishan 620860, China)
Based on the design psycholog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motional design rules, methods and thought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museums.Through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elements on the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museum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elements and the design of museu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s pointed out. Through analyzing the emotional design rules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current museums, on the basis of the emotional design level consisting of "instinct level, behavior level and reflection level",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museums, the emotional elements are obtained through induction and analysis, and the divergent emotional elements are summarized into design ideas. In this case, the emotional application mod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museums is concluded, as well as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applying emotional elements to the design of museu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esides, they are verified through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rough the emotional design thought proposed in the paper for museu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with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 emotional value and cultural value of museu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can be improved.
museu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design psychology; emotional design
TB472
A
1001-3563(2022)16-0372-08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6.044
2022–03–10
2021年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2002276014)
李帥(1995—),男,碩士,主攻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文化產業管理。
易姍姍(1980—),女,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工業設計、設計教育。
責任編輯:馬夢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