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超 姬辛堯 金 鳳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000
“飯圈”與粉絲文化密不可分,但也有相當大的區別。粉絲是對自己喜愛的對象進行崇拜追捧的個體或群體,因對粉絲的追捧進行消費和付出無償勞動時間的文化現象稱為粉絲文化。[1]粉絲文化的產生早于“飯圈”,早期粉絲由于技術的原因無法大規模聚集,但現在能借助于互聯網集中形成緊密的團體,“飯圈”因此而產生。“飯圈”就是由一群粉絲組成的團體,其組織嚴密、行動迅速,能以強大的人力優勢在短時間內組織活動。
粉絲文化應運而生的是“飯圈”,之后產生的便是“飯圈”集資,從粉絲自發為偶像拉動親朋好友參與短信投票,到經紀公司、選秀節目贊助商要求明星加強和粉絲間的互動,再到粉絲們舉辦線上下應援活動,單獨依靠個別粉絲兼職管理已無法滿足需求,職業粉絲順理成章出現。職業粉絲對相關粉絲活動的運營催生了“飯圈”集資。
隨著網絡社交平臺的快速發展,同一明星的眾多粉絲聚集在一起共同交流偶像的資訊,形成了人數龐大的粉絲社團。而眾多應援會和“個站”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粉絲為偶像組織各種應援活動,線上應援如刷數據、集資打投、制作販賣偶像周邊,線下應援如活動應援、演唱會應援、購買周邊產品等,這些都會存在大量的資金流動。在這個過程中,應援會和“個站”作為應援組織必然會對這些收集來的巨額資金進行管理和使用,而這些組織大多并不具備相應的資格,問題頻出。例如誘導未成年人應援集資、高額消費,利用裹挾效應對那些投入資金較少的粉絲進行攻擊,“飯圈”之間互相攀比;對其他明星進行人肉搜索、謾罵攻擊,甚至出現“倒奶刷票”的荒誕劇;而動輒幾千萬的應援費用又缺少監管,“飯圈”集資組織者卷款而逃時有發生。“飯圈”集資行走于法律灰暗地帶,即便是利用巨額資金進行不法活動,也沒有相應的監管追責。
2021年6月,中央網信辦在全國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活動,取得了矚目的成效,明目張膽的“飯圈”集資現象大大減少。但是在粉絲經濟背后巨額資金的誘惑下,一些新型集資方式開始出現,例如在微博評論區中張貼集資網址引誘粉絲進行集資,或者組織粉絲線下集會掃碼支付等。集資組織者入門門檻低,資質良莠不齊,粉絲權益難以保障。從根源上整治“飯圈”集資亂象須對“飯圈”集資組織者的資質進行規制,設定相應的門檻,進行評估考核。
作為集資平臺的第三方監管責任不夠明確。集資者在第三方平臺上發布集資信息時,集資平臺應該對集資者資質和集資目的、集資金額進行仔細審查,而目前尚未有法律規定來規范審查標準,平臺監管浮于表面,有的僅做形式審查甚至不予審查直接通過。且當前缺乏對集資平臺的監管,尤其是專門建設用于“飯圈”集資的平臺,更應當對其資質、管理方式等進行嚴格審核。
在新媒體與網絡的蓬勃加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傳播效率顯著提高[2]。在畸形粉絲文化的助力之下,娛樂公司和網絡平臺“造星”周期大大縮短變短、但是經濟效益卻大幅提升。這種“造星”行為往往對藝人的培養流于表面,注重其外表的美化和虛假人設的打造,而缺少對其價值觀的培養,一味地追求“短平快”和背后的資本運作成為行業現狀,使娛樂圈氛圍浮躁,擾亂了娛樂演藝市場的正常秩序。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未成年網民規模持續增長,觸網低齡化趨勢更為明顯。據共青團中央發布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達到1.8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94.9%,比2019年提升1.8%,高于全國互聯網普及率。[2]此外,項目組對粉絲集資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參與“飯圈”集資的人有七成為25歲以下的青少年。可見其對青少年的成長的影響之巨大。在“流量至上”“泛娛樂化”等不良導向下,一些資本忽視價值觀導向和社會責任,無所不用其極來誘導教唆青少年高額消費,以便于收割青少年的“錢袋子”,對網絡環境和社會風氣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必然會導致青少年粉絲之間互相攀比,奢靡浪費,對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極為不利。此外,在畸形粉絲文化的引導下,青少年網絡罵戰、人肉搜索、人身攻擊等網絡暴力極端行為多發。據北京互聯網法院發布的《粉絲文化與青少年網絡言論失范問題研究報告》,在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的明星訴網友侵害名譽權案件中,七成被告為30歲以下青少年(見圖1)。[3]

圖1 粉絲文化與青少年網絡言論失范問題研究報告
“飯圈”集資應援的行為存在經濟安全隱患,相關的法律條文尚不完善,參與集資的主體義務分割不明晰,損害粉絲合法權益的事件難以避免。而實際上,集資發起者挪用集資款項甚至卷款而逃時有發生。“飯圈”集資通常是由比較有號召力的粉絲充當發起者,作為集資發起者的粉絲個體極少在國家相關部門進行資質的登記注冊,故即使集資發起者在集資資金的保管和使用上出現問題,需承擔法律責任時,由于平臺監管和追責機制的缺失,錢款也往往難以追回,粉絲的經濟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粉絲籌集資金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之一是發起人通過自制明星的周邊產品進行銷售后,將銷售金額作為集資款項。這些發起人在制作周邊產品時,往往會以將照片印刷在物品上的方式使用明星照片,此時若未取得該明星的肖像使用許可,就會侵犯該明星的肖像權,引發民事糾紛。甚至,有的粉絲為了自制周邊會去獲取明星的行程信息、跟蹤拍攝其的私下行程,并將這些照片用于周邊的制作以提高周邊產品的銷售額,這就不僅僅侵犯了明星的肖像權還侵犯了明星的隱私權或個人信息權益。
不同明星之間的粉絲掀起罵戰,在網站上公然對對方偶像進行侮辱、謾罵、人身攻擊,或者捏造事實造謠抹黑對方名譽,則侵犯了明星的名譽權,甚至構成侮辱誹謗罪。
近幾年來,動輒百萬的“飯圈”集資屢見不鮮。由于缺乏相應的監管制度,集資的主體良莠不齊,導致集資過后資金流向不明,粉絲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只有明確了集資主體資格,“飯圈”集資的監管體系才能逐步建立。“飯圈”的集資發起人主體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粉絲以個人名義集資,在“飯圈”內部,一些人由于對偶像的喜愛而長年從事應援工作,這些職業粉絲被稱為“粉頭”,他們在粉絲團體中具有一定的威望,這些職業粉絲以個人的名義向粉絲們籌集資金用于偶像的打榜應援,籌集的資金額一般較小。此類主體首先必須得是年滿18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未成年人不具備以個人名義集資的資格。其次,此類集資主體在發起集資前應向監管機關提交個人信息、集資數額和集資目的等,并進行申請,得到監管批準后才可發起集資,否則一經發現就要進行處罰。
第二類是“個站”和粉絲后援會集資,喜愛同一偶像的粉絲們通過社交自然地聚集到一起形成粉絲團體,這些粉絲團體由其內部的核心領導人管理,這些人是職業“飯圈”經營者,他們以粉絲團體的名義向社團內的粉絲和其他的“散粉”進行大規模的集資。明確個站和粉絲后援會的集資主體資格,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個站和粉絲后援會必須全部登記在經紀公司名下,將集資活動作為經紀公司的一項業務由經紀公司統一進行管理。第二,由于粉絲集資行為的復雜性與特殊性,要對單次粉絲集資數額進行限制,對公司每年集資次數及集資總額進行限制。只有對集資行為進行嚴格的規范,粉絲的權益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保障。
1.粉絲集資糾紛事前規制機制
平臺不僅要對集資發起人的資質進行實質審查,還要需發起人綁定擔保人,不定期對發起人進行人臉識別檢測。在資金提現時平臺要嚴格把控流程,將資金流向全程記錄并公布給參與集資的粉絲們,集資平臺知道或應當知道集資發起者正在進行侵害粉絲權益的行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應與該集資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
2.粉絲集資糾紛的事后救濟機制
集資糾紛發生后,由于應援支持者基數大,可以適用我國的代表人訴訟制度。在粉絲集資糾紛中,對于職業粉絲個人進行小范圍和小額度的集資,一般而言在起訴時人數是可以確定的,可以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人數確定的代表人訴訟;而對于粉絲團體進行范圍較廣、規模較大、參與人數較多的集資,一般在起訴時人數尚未確定,可以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人數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
適用代表人訴訟制度需推選代表人并予以授權,由于粉絲的分散性,該程序可通過網絡溝通媒介與技術助力,權利人可在網上通過協商、投票選舉等方式推選出代表人,并通過電子簽名的方法簽訂訴訟代表人推選書并明確相關授權權限。
1.事前監督
首先,要加重對平臺開發者的資質審查。現實中,平臺的開發者有時候就是集資的組織者,為了防止組織者規避法律責任,而對開發者進行資質審查和開發監督,一是禁止集資組織者自主開發平臺,二是查處開發者與集資組織者惡意串通非法獲取利益。
其次,建立“陽光”平臺系統。出臺相應管理辦法細化對平臺的監管,規范粉絲集資行為。在平臺進行集資時,須提供集資組織者賬戶信息、資金流水、使用明細等備查。集資詐騙罪中“個人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20萬元以上的,屬于‘數額巨大’”,依據此,可以要求平臺將達到20萬元以上的集資行為向當地公安機關進行備案,同時要求存入公安機關指定的銀行賬戶內,以防出現集資者挪用、侵占、卷款跑路的現象。粉絲可以根據平臺公布的信息對平臺和集資者進行監管,如平臺拒絕公布信息或公布信息出現錯誤或資金去向出現異動,經協調無果后,可以對平臺進行舉報。
2.事后違規處罰
從不良“飯圈”的定義來看,作為一種游離于法律主體以外的非法組織,在未得到行政許可的情況下集資,作為社會公共領域的范疇應歸屬于行政領域管轄。在事后違規處理上,要嚴厲約束網絡平臺和娛樂節目制播單位,要求其在法律和行業規定的范圍內,進行規范化經營,督促平臺自我糾偏,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注重其公共性,改變流量至上和拜金主義理念。嚴格清查處置“飯圈”職業黑粉、惡意營銷、控評、非法應援等行為,建立危機預警機制,不得誘導粉絲應援打榜,對于青少年應援平臺應通過相應技術進行限制。完善對平臺的監督機制,粉絲發現平臺出現以上問題時,均可對平臺進行舉報,有關部門可據此要求平臺對以上問題進行整治、整改。加強對平臺的約束和引導。[4]
針對“飯圈”亂象,須各方配合、形成合力。從社會角度,要推進“飯圈”朝著正確方向發展,引導“飯圈”發揮正能量作用,“飯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組織作用不容忽視,因此,正視“飯圈”作用,凝聚社會正能量,也是社會治理的新思路。從大眾角度看,短平快的“造星”活動必須制止,作為青少年的榜樣力量,明星必須提升自我修養,首先自身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熱心公益、努力上進,其次要用作品說話,以自身魅力而非虛假的人設或外在形象來感染粉絲,傳播社會正能量,凈化娛樂生態,推動粉絲與明星形成良性互動模式,使“飯圈”的發展能夠健康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