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花 錢勇 錢睿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一個學校的向上之根和立校之魂。水文化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探索校園水文化建設的新途徑,充分發揮以水文化為主體的特色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讓學生在感受水文化的同時,將水利精神代代相傳。以文化建設促校園文化自信,培養具有健全人格、開闊視野、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能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是水利院校人才培養的需要。近年來,云南水利水電職業學院(以下簡稱云南水職院)緊緊圍繞“水”字做文章,以水鑄魂、以水為師、以水為鏡、以文化人,全方位、多層次地打造水文化育人體系,切實將水文化打造成校園文化的亮麗底色和精神內核。
云南水職院采取浸潤方式,在學校可視、可感、可循、可悟的各種文化中融入水文化,打造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模式。
融入校訓。通過公開征集學校師生的意見建議,云南水職院把“上善若水、知行合一”確定為校訓。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意思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在道家學說里,水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河水,樂善好施不圖回報,淡泊明志謙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以此作為校訓,展現出云南水職院的育人理念,要培養像水的品性一樣的人才,具有避高趨下的謙遜,奔流到海的追求,剛柔相濟的能力,海納百川的大度,滴水穿石的毅力。
知行合一思想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是理論和實踐的問題。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身體力行,知行合一,不可離開親躬實踐而空談為學。知與行本來就是不可分離的,沒有行動就不能稱其為真正的認識,只有去實踐了,才能擁有知識。云南水職院打造知行合一的應用技能特色,培養水利水電建設、運行、管理一線的高素質建設者和專業技術人才。

融入校徽。第一,校徽基調為水藍色,與云南水職院沉穩的整體風格相吻合。藍色也是博大、永恒的象征,代表著云南水職院書香濃厚、源遠流長。第二,校徽形狀采用“圓”和“水”形,中間為院名。圓為天,水為地,云南水職院為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融為一體,體現了云南水職院“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傳統文化理念;海納、包容、穩定、傳承的進取精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第三,校徽中心以云南省境內世界上罕見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三江并流”的三條流水狀線條組成“水”字,三條流水狀線條由左至右依次代表的是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最后一條的彎折,既是金沙江在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彎折處形成的天下奇觀——長江第一灣,又是電符號“”的變形。三條流水狀線條組成的“水”字,既突出了云南水職院立德樹人,以水利水電學科為主,立足培養“云南大禹”的辦學特色,又寓意“上善若水、知行合一”的院訓,彰顯了水利水電的行業及區域特色。第四,三條流水狀線條自下而上的造型,有底蘊深厚蒸蒸日上之勢,象征著云南水職院自強不息、志存高遠,走向世界的發展態勢。三條流水狀線條的流向及彎折匯聚,象征著海納百川,水利萬物而不爭的精神,寓意著師生凝心聚力、銳意進取的治學品質,代表著云南水職院鍥而不舍、攻堅克難的求索創新精神與開放包容的情懷。第五,“1956”指云南水職院辦學之起始時間,代表著云南水職院的歷史底蘊和傳承精神。第六,“云南水利水電職業學院”采用的是王羲之字體,象征著云南水職院大氣、豐富的文化內涵。第七,云南水職院的英文代表云南水職院開放包容、面向世界的格局和胸懷。
融入校歌。圍繞水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云南水職院把《水電建設者之歌》作為校歌,旋律恢宏大氣、氣勢磅礴,具有濃厚的水文化內涵,既體現了云南水職院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充分展示了水電建設者無私無畏、建設家國的情懷。
融入發展戰略。在云南水職院章程、十三五規劃、十四五規劃等綱領性文件中,水文化育人始終作為云南水職院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一以貫之。
融入師生行為規范。云南水職院在教職工入職宣誓誓詞、新生第一課、宿舍管理制度、教育教學管理、評優評先、“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師德師風建設、師生政治理論學習等內容中融入水文化育人元素,起到了固化、規范、約束、引導、激勵的作用。
融入典禮儀式規范。云南水職院每年固定舉辦新進教師入職宣誓儀式、新生開學典禮、滇中引水大講壇、畢業典禮過水門、水文化育人先進個人表彰等活動,豐富和擴展了水文化育人形式,渲染和營造了水文化育人氛圍。
融入校園景觀。云南水職院新校區建設規劃突出“水”字形狀,打造水景觀、大禹廣場,通過鏡面流水、綠化、水體、微型景觀、小灣電站水利樞紐模型等載體,以物化方式彰顯了水文化育人思想。同時,通過水文化景觀石、燈飾工程等讓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路都承載了水文化的育人功能。如:大禹路和滇禹大道上的“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石塑、中國水系圖和云南水系圖交相輝映,立體、全面地展示“水利萬物、海納百川、冰清玉潔、飲水思源、流水不腐、滴水穿石、盈不求概”等優秀品質,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水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融入樓宇建筑。云南水職院在設計建造體育館時,就采用水利工程建設上應用最廣泛的重力壩為造型,將體育館、圖書館、學校正門建成云南水職院的標志性建筑。云南水職院在樓道、休息區域,將水歷史、水文明、水利精神、水利先進人物事跡等內容予以全面的展示,真正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每一處環境都育人;還組織對樓宇、道路、廣場等建筑群的征名活動,校園識別系統、宣傳欄等處融入水滴、水波浪、水藍色等元素,使校園的山、水、園、林、路等實現了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
云南水職院一年一度的大學生藝術節都會融入水文化主題,開展潑水節、“礦泉水瓶堆砌愛心之書”“世界水日·中國水周”“護好大水 喝好小水”、水文化知識競賽、水文化景觀解說、攝影比賽、水文化作品展示等系列環保節水宣傳活動,目前已是學校參與度最高、持續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活動內容最豐富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品牌,成為校園水文化教育展示、宣傳、推廣最重要的平臺和渠道。
校園整體規劃體現了水文化特色,尤其在校園的風景環境建設、建筑外部風格、建筑內飾環境、圖書文檔資料等方面下了功夫。校園水景觀包含重力壩、土石壩、中水站、提水泵站、水文化廣場、電站廠房、堤防治理、護坡、閘門、中國和云南水系圖等水利水電工程教學實物,以最直觀的校園文化體現模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進入校園的每一個人,使其在參觀校園的同時感悟水文化的豐富內涵,彰顯水的品質。在校區建筑物、道路的命名上,體現辦學理念與宗旨,不僅可以美化校園環境,更能激勵師生不斷踐行學校的優良校風、學風、教風。
可通過開展水文化藝術節、組建水文化學生社團以及開設水文化大講堂等活動提升學校以水育人、以文化育人的特色。在學生中宣傳水文化,使其了解國情、水情、民情,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樹立獻身水利的精神,提高師生認識水、親近水,了解水文化、水歷史和水知識的能力,不僅可增強師生水利環保的宣傳意識,而且也是在水利職業院校中探索水文化育人功能的一項重要實施途徑。
以水文化助推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努力成為中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2021年12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湖泊革命”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強調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以“破局”之勢治本之策開展一場動真碰硬的“湖泊革命”,認真貫徹“退、減、調、治、管”的要求,實現標本兼治,使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真正成為鑲嵌在云南高原大地的九顆明珠,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云南水職院是云南省培養水利水電人才的主陣地,更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助力云南省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堅決扭轉湖泊保護治理的嚴峻形勢,培養“高原明珠”守護者和實施“湖泊革命”攻堅戰的接班人。
以水文化服務社會。云南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稟賦,同時又是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敏感的地區。云南水職院作為云南唯一的水利水電職業院校、水情教育基地、節水示范基地,除教書育人、為水利水電行業培養輸送人才外,還應承擔服務社會,宣傳教育親水、愛水、護水、治水、節水知識,提高全民節水意識,研究和傳播水文化、水生態先進理念的責任和義務。弘揚水文化,目的就是要體現學校服務社會的功能,提高師生為云南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的服務意識,傳播“人水和諧”的理念。
以水文化鑄魂育人。“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以水的品質激勵師生,正身為范、厚德為美。以星火燎原之勢為貫徹落實《云南省“十四五”興水潤滇工程規劃》和《關于“湖泊革命”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建設云南生態文明排頭兵工作奠定思想理論基礎。作為水利職業院校的師生,只有具備“忠誠、干凈、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才能繼承和發揚水利人“能吃苦、顧大局、無私奉獻、永不滿足”的工作作風,才能堪當水利水電建設之大任。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健全以水文化為載體的教學課堂、素質拓展課堂和社會實踐課堂于一體的課堂體系。
一是打造水文化教育的必修課堂,納入必修課,自主開發水文化教材,在學生中普及水文化。二是培育水文化的育人大講堂。通過舉辦“水文化大講堂”,開展水文化育人講座、沙龍等,擴大受眾面,構建校園文化品牌。三是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堂。梳理各類課程的德育元素,把思政課、人文素質課、專業課、社會實踐等思政理論教育課程體系有機地融合,大力推進“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化,突出大禹治水精神的培育,把鮮明的育人導向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將水文化作為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實現課程的全覆蓋。通過水文化課程思政的示范課教學,水文化育人典型案例的剖析,達到專業育人與文化育人同行同向的目的。
一是成立水文化宣傳教育團隊,面向師生和社會公眾常態化地開展水文化、水文明的宣傳與推廣活動,讓在校學生參與,成為全校最大的學生社團組織,成為水文化教育推廣最重要的支撐,成為水文化課堂教育深化、拓展的有力助手。二是舉辦水文化藝術節。一年一度的校園水文化藝術節主要開展水文化知識競賽、水文化論文比賽、水歌曲、水詩歌創作大賽、水文化景觀解說、攝影比賽、水文化文創作品展示等系列活動,搭建水文化教育展示、宣傳、推廣的平臺和渠道。三是建設節水型校園和水情宣傳教育基地,積極爭創節水型試點院校,從建設規范上引導學生愛水、惜水、節水、護水的意識和素質,進一步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的重要講話精神,努力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堅決扭轉湖泊保護治理的嚴峻形勢,為保護好“高原明珠”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建設水文化教育推廣實踐基地。在“滇中引水”、石龍壩電站、云南水情教育基地等處掛牌成立水文化教育推廣實踐基地,寒暑假帶領學生進入基地開展尋找水文化遺產、普查水文化資源、考察水文化工程、宣傳水文化精神等系列活動,既鍛煉、檢驗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的精神,又進一步推進校企的融合工作。二是成立愛水護水志愿服務團。助力河湖長制實施,助推湖泊革命成功,選樹水利宣傳大使,對地方河流和水庫開展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方面的公益宣傳。三是成立水文化創業公司。依托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的建設,免費提供實訓設備和啟動經費,由學生獨立成立創新創業公司,讓學生在公司運營的過程中充分體驗愛崗敬業、團結協作、誠信奉獻等職業精神。
一是科學構建評價指標。基于“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結合水利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校內外結合,引入第三方,共同構建主客觀相結合的學生核心素養評價指標體系。二是深入開展評價分析。在水文化精神理念、校園環境、課程體系、體制機制、教師隊伍等方面,開展問卷調查、隨機訪談,分別對在校生和畢業生進行連續跟蹤觀測,綜合了解水文化育人對學生素養的培育效果和對學生發展的持續影響。三是充分地運用評價結果。通過評價分析學生、家長對云南水職院水文化育人工作的整體評價,提高環境、課程、活動、教師對學生素養的影響效果,既能堅定開展水文化育人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又為學校完善育人措施、突出重點提供有力的借鑒和參考,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環節融入立德樹人理念,努力構建“大思政”工作的格局,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讓學生從不同途徑認識水、了解水、熟悉水,用水文化提升自身素養,進而愛水、治水、管水,積極主動地投身水利事業,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