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昭 霍延軍 郭軍權 陳小軍
延河作為黃河的支流,水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且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嚴重。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為統領,立足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治理,更加科學合理地解決延河生態保護問題,相關部門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制訂更符合延河流域現狀的方案和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延河的綠色發展,為延河以及黃河中游的生態保護和治理提供參考和借鑒。
文章以延河生態保護研究及對策為主題對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希望可以梳理延河水生態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結經驗,加強水環境監督管理工作,加快節水治水工程建設,合理地分配水資源,推動流域協調治理、改善延河河流水質,促進流域的綠色發展。
延河屬黃河一級支流,發源于榆林市靖邊縣天賜灣鎮周山,流經榆林、延安2市、4個縣區,在延安市延長縣雷赤鎮涼水岸村注入黃河,干流全長286.9千米,流域面積7725平方千米。流域內支流、支溝交錯,支流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共22條,入延河的一級支流15條,主要有坪橋川、杏子河、西川河、蟠龍川、南川河等;流域面積50~100平方千米的河流19條,包括賀莊溝、馬家溝、康岔溝、謝屯溝、新莊溝、任臺溝等;10~50平方千米的河流159條,包括李家河、劉家河、火壩溝、謝渠、黑泉義溝、西溝等。
延河流域位于黃河中游,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北部以黃土梁峁、溝壑為主,南部以黃土溝壑為主。北部植被較差,水土流失嚴重;南部植被較好,有輕微水土流失;東南部還有少量殘塬。

圖1-1 延河流域水系
延河流域94.8%的面積為延安轄區,延河干流連接安塞區、延安中心城區、延長縣城等12個重點城鎮、重要產業園區,流域內人口眾多,超過68.5萬人,沒有均衡的水資源分配,加之平均降水量不足,導致延河流域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影響了生態環境,基于此,應重點關注延河的生態問題。
延河位于黃土高原的腹地,水土流失狀況非常嚴重,經過多年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政府不僅大幅度地增加了植被覆蓋度,改善了農業生產生活的條件,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有效地減少了入黃泥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發展的作用,為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由于延河干流的生態環境基底脆弱,河流水質不穩定,部分月份的污凈比超過1:1,造成枯水期水質難以達標;延安主城區的防洪壓力仍然巨大,防洪能力不足,與規劃所確定的1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有較大的差距,一旦發生大洪水會造成較大的災害損失。這些問題成因復雜,需要多途徑進行系統治理,很難通過一輪或幾次集中治理解決所有的問題,這些都說明了延河治理具有長期性與艱巨性的特點。
延河流域的水資源經常不足,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左右。加之近年來延河干流的天然徑流在不斷減少,加劇了河道內外的用水矛盾,河道內的生態基流得不到保障,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形勢。雖然延安黃河引水工程已實現向延安供水,但王瑤水庫淤積嚴重,安塞區水源單一,水資源的統一配置關系尚未建立,這些均已成為制約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水資源利用率低,同時水資源監測與預警能力不足,缺乏對水資源風險的科學識別和有效判斷,在遇到連續干旱年、工程事故、突發水污染等緊急狀態時,缺少有效的應對措施。
由于延河城區管網建設年代較久,管網建設相對滯后,全市雨污分流改造尚未全面完成,沿岸現仍存在部分雨污混排現象,雨天存在部分污水漫溢進入河道的現象。80%以上的村鎮污水處理場(站)建成后無法穩定有效地運行,并且排放標準普遍較低。沿岸的一些村莊仍存在生活污水零星散排的現象,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亟待加強。同時延河兩岸的耕地面積眾多,大量農用地位于河道一二級階地,化肥、農藥投入量普遍過剩,隨著雨水徑流進入河流,雨季會大幅增加污染負荷、嚴重影響河流水質,寺灘、龍安等斷面匯水范圍農業面源作為第二大污染源占比均超過20%。同時沿線還存在一定的農村畜牧散養戶,雖然規模較小,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污染風險。
河流生態基流保障能力差、水體自凈能力不足,冬季枯水期延河干流污凈比超過1∶1。主要污染物的水環境問題仍未徹底解決,水質不穩定,2021年楊家灣、寺灘(閆家灘)斷面,均在不同月份出現過水質不達標的現象。部分污水處理廠出水的水質仍難以穩定地達到《陜西省黃河流域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的具體要求。
根據延河水生底棲動物調查結果顯示,延河生境萎縮,水生生物多樣性低。在河道、河灘、洪泛區及兩岸的一定范圍內分布有較多天然濕地,濕地生態系統對于改善河流水質、提高水環境容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受河川徑流減少、沿線建設及耕種等因素的影響,河流天然濕地退化現象嚴重,生態環境退化明顯。在延河岸線前期工程建設時為減少占地修建,大部分采用漿砌石或混凝土斷面型式硬質防護,缺乏生態措施,生態岸線的建設率總體較低。
延安市延河干流水質監測斷面還以手工為主,監測頻率一月一次,斷面仍未實現自動監測,同時在水污染預警預報以及水質信息在線查詢和共享等方面還較為滯后。延河區域內的水質環境管理部門眾多,即便如此依舊有監管不足,指導不專業,環境監管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因此導致延河生態保護的效果弱,無法更好地進行生態保護建設,延河的生態保護建設一直處于惡性循環的狀態中,因此應該加強流域的細致化管理,盡可能地形成良性的互動和循環,保障環境執法越來越規范化、精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要想真正地提高延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治理水平,首先要深刻地認識到黃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源地,承載了中華民族5000年的優秀文化,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要始終秉承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協調好延河流域生態環境和當地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實現高質量生態環境水平和深層次環境保護的長效互動,實現當地生態環境的穩定和諧,讓延河真正地成為提高當地人民生活幸福指數的重要基礎。
在治理延河流域生態環境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制定科學完善的治理市場體系,結合不同區域內存在的問題,創新環境治理模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理。對于不同的河段,切實做到“一河一策”。同時,相關部門還要從整體入手,對延河流域的生態環境進行全方位治理,努力協調政府各部門之間、政府和企業與當地民眾之間的關系,構建協同治理體系,做好目前和未來的協調發展工作。推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依托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加強對改革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研究,強化相關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培育跨領域、跨學科的高端智庫。延河流域的生態治理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在治理過程中,切不可急功近利,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細化落實“四水四定”原則,科學制定水資源環境承載的要求,落實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剛性約束和功能差異協調,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的雙控行動,減少人類活動對流域生態環境的干擾,逐步實現城鄉發展與流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目前,延安市大部分地區的供水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但供水總量仍然不足。對此,可以采用水系連通的方法,合理地配置水資源。還可以開設水權交易試點,通過水權交易讓水資源流向利用效率高的地區,促進延河流域各地區構建完善的用水控制體系,嚴格控制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從而對延河流域的水生態環境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同時,加強水資源的宣傳保護教育工作,培養群眾自覺支持水資源保護的意識和行動,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推廣高效的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將再生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進行配置,全面系統地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工作。
加強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治理,建立排水口基礎數據庫,建立長效普查機制。加快推進城市污水收集系統和老城區的雨污分流改造。落實污水接入服務和管理制度,規范工業企業的排水管理與監督執法,完善污水處理的收費政策。還要科學地管理城鎮的生活垃圾,建設完善的垃圾處理系統,有效地緩解垃圾填埋場的容量壓力,并認真做好垃圾滲濾液的處理工作。
推進沿線農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地對沿線村莊建設不同類型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確保小型治污設施充分地發揮效能;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通過多種種養模式有效地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開展主要作物測土配方施肥試點工作;持續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的利用率,進一步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另外,相關部門還應該在延河流域建立水環境保護聯動體系,加強各行政區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打造生態環境治理的信息共享平臺,落實異地開發補償政策,在延河上下游地區形成良好的競爭關系,共同為延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做出貢獻。
要維護健康的水生態系統,最根本的措施是給水以自由。一個健康的水生態系統是如何使水在某個區域內擁有足夠的自由空間,以及是否有合適的地方就地滯蓄,自然積存、自然凈化、自然滲透并補充地下水,以保持地下水的平衡,并保證濕地與溪流擁有足夠的水來滋養與其共生的生物群落。我們首先要保障生態基流,確保不斷流,再推進永寧水庫與引洛濟延工程的前期工作,研究從北洛河流域調水的可行性,結合王瑤水庫擴容工程的建設,增加延河生態流量的調節能力。同時要加快河道水生態修復工程的建設,提高水生態系統的韌性,削減人工合成化學物質的危害,提高生態堤岸占比,使延河水生態系統藍綠交織、清新明亮。
加強執法能力和隊伍建設、落實河流“清四亂”的常態化與規范化、推進智慧河湖建設。充分應用互聯網、物聯網等網絡技術,采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智能硬件等先進技術,實現水利、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氣象等部門的資源共享,動態監測河道和水域岸線,實現延河水利數據與自然資源等部門的數據共享,將延河的監測、監控數據并入聯通該管理平臺,推進延河的智慧監管。另外,還要重點加強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提高技術能力,加強執法力度,努力實現生態環境治理司法的常態化和規范化發展,并建立完善的移動監管執法平臺,實現環境執法的透明、公正和公開。完善環境監督管理體系,落實監管問責機制,將延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執法工作落到實處。
總而言之,延河作為黃河的一條重要支流,其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至關重要。保護延河的生態環境,一方面可以促進延河區域的經濟發展,提高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也能加強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質量,減少進入黃河的河沙和污泥。具體策略:應堅持構建協同治理體系、提升治理水平;優化空間布局,強化水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能力;深化水污染治理,加強管控修復;修復延河流域的生態系統,治理生態脆弱區域;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倡導共建綠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