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陳素勤,張應杰,何靜,黃靜,王祎緒,張崟
(成都大學肉類加工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成都 610106)
調理肉制品是近年來肉制品消費市場的主力軍,也是傳統肉制品與現代食品工業結合較為成功的產品,其市場占有率日漸受到食品行業的廣泛重視。目前,國內外市場上大量涌現了調理牛排、調理雞塊、調理鱈魚等產品[1-2]。但是我國的消費市場上主要以速凍調理畜禽肉和深海魚為主,鮮見調理淡水魚肉制品。隨著我國農產品集約化經營模式的逐漸推廣,淡水魚肉類制品的工業化加工勢在必行[3],這為調理淡水魚肉制品的工業化生產提供了良好發展機遇。
鯽魚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和礦物元素,常作為產后、傷病等特殊人群的營養強化食材[4]。然而鯽魚肉的腥味重,導致部分消費者難以接受[5]。為了避免鯽魚肉的腥味,烹調時常采用蔥、姜、蒜去腥,或者輔以高濃度的調味料烹調,如燒烤、火鍋等,這樣不僅嚴重浪費食材,還可能降低鯽魚肉的食用品質[6]。因此,為了降低消費者備餐負擔,促進魚肉食用過程的低污染,本文對調理鯽魚肉的腌制配方進行了優化。
新鮮鯽魚:體重(350±50)g,體長(13±5)cm,購于十陵鎮菜市場;鹽:純度≥99.5%,四川久大制鹽有限公司;莎麥雞精:主要含味精、食用鹽、雞肉粉等成分,四川國莎實業有限公司;蔗糖:純度≥99.8%,荷澤甘露雨食品有限公司;料酒:酒精度≥12%,千禾味業食品公司,均購于十陵好樂購超市;姜粉:北京味好迪食品有限公司;復合磷酸鹽:主要含焦磷酸鈉10%、三聚磷酸鈉76%、六偏磷酸鈉7%,蘇州聞達食品配料有限公司。
BVBJ-60L真空滾揉機 浙江艾博公司;TA.XT Plus型質構儀 英國Stable Micro System公司;CS-220型色差計 深圳市三恩馳科技公司;充氮真空包裝機 桂林凱源機械有限公司;LE104E/02型電子天平 梅特勒-托利多公司;HH-6型數顯恒溫水浴鍋 常州澳華儀器有限公司。
1.3.1 工藝流程
原料清洗→切片→腌制→滾揉→真空包裝→冷凍貯藏。
1.3.1.1 原料處理
鯽魚去鱗、內臟及魚鰭后,對半切成魚片。
1.3.1.2 腌制劑配制
以魚重稱取各輔料后,加10%水(魚重)溶解混勻,可用超聲輔助溶解,混勻后置于4 ℃下冷藏備用。
1.3.1.3 滾揉腌制[7]
將魚肉與腌制劑混合均勻后置于滾揉機滾揉,經過預實驗,確定滾揉參數:常壓間歇式滾揉,滾揉5 min,靜置10 min,總工作時間45 min,滾揉結束后靜置1 h包裝。
1.3.1.4 真空包裝
將滾揉腌制好后的鯽魚片放入真空包裝機中進行真空包裝。
1.3.1.5 冷凍貯藏、成品
將魚肉包裝后,立即置于-4 ℃或-18 ℃以下冷藏,即得調理生鮮鯽魚成品。
1.3.2 單因素實驗設計
參考傳統魚肉烹飪腌制配方,選擇影響魚肉滋味的5個主要因素:以魚肉重量為基準,食鹽(0.6%、0.7%、0.8%、0.9%、1%、1.2%)、料酒(3%、4%、5%、6%、7%、8%)、蔗糖(2.5%、3%、3.5%、4%、4.5%、5%)、雞精(0.05%、0.1%、0.15%、0.2%、0.25%、0.3%)、姜粉(0.05%、0.1%、0.15%、0.2%、0.25%、0.3%),先進行單因素實驗,通過感官評定確定各因素的最佳添加量。因復合磷酸鹽對滋味的貢獻極小,根據國標和前期實驗確定其最佳添加量為0.35%。
1.3.3 正交實驗設計
根據單因素實驗的結果,通過正交表L16(45)安排實驗組數和各配方用量進行正交實驗。以綜合評分為指標,通過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實驗優化腌制配方。腌制配方因素水平表見表1。

表1 腌制配方因素水平表
1.3.4 評分標準
1.3.4.1 感官評分標準
由10名(5男5女,年齡在20~40歲之間)經過感官評定培訓的專業人員組成感官評定小組,對產品的滋味、風味、質地、色澤4個方面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感官評定標準見表2。

表2 感官評定標準
1.3.4.2 綜合評分標準
綜合評分=感官評分×0.5+腌制液吸收率×0.25+蒸煮損失率×0.25。
1.3.5 驗證實驗
以正交實驗得出的最佳配方按1.3.1的工藝流程處理后,測定調理鯽魚的相關理化指標。
1.3.5.1 腌制液吸收率
腌制液吸收率按公式(1)計算[8]:
(1)
式中:W1為腌制前質量(g);W2為腌制后質量(g)。
1.3.5.2 蒸煮損失率
蒸煮損失率按公式(2)計算:

(2)
式中:M1為蒸煮前質量(g);M2為蒸煮后質量(g)。
1.3.5.3 魚肉質構的測定[9]
將滾揉腌制好的鯽魚片瀝干水分,取純肉塊(2 cm×2 cm×1.5 cm)使用TA.XT Plus型質構儀進行測定。測定條件:探頭型號P45,測前速度3.00 mm/s,測中速度1.00 mm/s,測后速度3 mm/s,兩次壓縮時間間隔5 s,觸發力5.0 g,應變50%,每組樣品平行測定6次,取平均值。
1.3.5.4 持水性測定[10]
將滾揉腌制好的鯽魚片,用濾紙吸干表面水分,擦干凈表面附著物,切成碎末狀,使用LE104E/02電子天平稱取8 g樣品質量,記為m1;用濾紙包裹樣品放入10 mL離心管中,在15 ℃、4000×g條件下離心10 min,離心結束后取下濾紙,測定離心后樣品質量,記為m2,每組樣品平行測定3次,取平均值,持水性按照下式計算:

(3)
1.3.5.5 白度的測定
將滾揉腌制好的鯽魚片,用CS-220色差計測定每塊魚肉樣品的L*值(明度)、a*值(+a*表示樣品偏紅,-a*表示樣品偏綠)和b*值(+b*表示樣品偏黃,-b*表示樣品偏藍),測定前用標準黑、白板對色差計進行校正。每組6個平行,結果取平均值,并根據L*、a*、b*的值按照下式計算白度:

(4)
用Microsoft Excel 201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1 食鹽添加量對調理鯽魚片感官品質的影響
食鹽添加量對調理鯽魚片感官品質的影響見圖1。

圖1 不同食鹽添加量對鯽魚片感官評分的影響
由圖1可知,隨著食鹽添加量的增加,魚肉滋味和風味隨著食鹽添加量的升高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而魚肉的質地和色澤總體呈下降趨勢,感官評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并且食鹽添加量為0.8%時感官評分最高。因此,綜合各項指標,調理鯽魚食鹽的最佳添加量為0.8%。由于鯽魚中的鹽溶性蛋白占肌肉蛋白的50%以上,鹽腌過程會引起鹽溶性蛋白發生降解和聚集[11]。鹽分的提高有利于促進肌球蛋白的解離,肌肉嫩度增加,口感更好[12]。腌制過程中,魚體肌肉與鹽溶液發生物質交換,隨著鹽濃度升高,蛋白質降解加快,呈味氨基酸含量增加,腌制過程還延緩了肌苷酸(IMP)分解,阻礙了不良風味的形成,同時鈉離子與鮮味成分的陰離子結合,使鮮味更加突出。因此,魚肉的滋味和風味得以提高[13]。然而,過高的食鹽濃度使魚肉蛋白質之間離子強度增加,蛋白質發生變性、交聯和收縮,肌肉失水變硬,滋味成分流失嚴重,魚肉的嫩度和口感下降[14-15]。魚肉色澤也隨著食鹽濃度的升高而明顯下降,魚體逐漸由灰白色變成紅褐色,可能是由于高鹽分加速了蛋白質氧化,魚肉中的肌紅蛋白形成氧合肌紅蛋白[16-17]。
2.1.2 料酒添加量對調理鯽魚片感官品質的影響
料酒添加量對調理鯽魚片感官品質的影響見圖2。

圖2 不同料酒添加量對鯽魚片感官評分的影響
由圖2可知,隨著料酒添加量的增加,魚肉的滋味、風味及色澤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料酒的濃度對魚肉的質地影響較小,感官評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并且為6%的料酒添加量時感官評分最高。因此,綜合各項指標,調理鯽魚料酒的最佳添加量為6%。適量的料酒可以改善調理鯽魚的滋味和風味,這是因為料酒中含有較多的乙醇、酯類、氨基酸及有機酸。魚肉中低級胺類物質是腥臭味的主要來源,胺類物質可以溶解于乙醇,并通過后期加熱將乙醇與胺類揮發,從而除去魚體腥味。此外,在腌制過程中,料酒還起到和味增香、助味滲透的作用,一是料酒中的酯類、氨基酸、有機酸等成分可以起到提鮮增香的作用;二是料酒中的乙醇能快速滲透到細胞,造成肌肉滲透壓下降,有利于腌制液均勻滲透進魚體[18]。但當料酒添加量高于6%時,魚肉雖無明顯的腥味,但料酒濃郁的酒精味掩蓋了魚體本身的風味和滋味,同時高濃度的酒精使魚體大量失水,肌肉色澤變暗,感官評分降低。
2.1.3 蔗糖添加量對調理鯽魚片感官品質的影響
蔗糖添加量對調理鯽魚片感官品質的影響見圖3。

圖3 不同蔗糖添加量對鯽魚片感官評分的影響
由圖3可知,隨著蔗糖添加量的增加,魚肉的滋味、風味、質地和色澤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當蔗糖添加量為3%時,感官評分最高。因此,綜合各項指標,調理鯽魚蔗糖的最佳添加量為3%,且此添加量接近商業抗凍劑中蔗糖的最佳添加量。蔗糖的添加主要影響魚肉的滋味和質地,適當的蔗糖可以掩蓋過高的咸味,提升鮮味。另外,蔗糖常與多元醇、鹽類等物質復配應用于水產制品的凍藏保鮮,起到抑制蛋白質冷凍變性,改善魚肉風味的作用[19-22],但當蔗糖的添加量大于3%時,隨著蔗糖添加量的增加,魚肉的口感過于甜膩,過高的糖分使魚體失水,質地變硬,感官品質下降[23]。
2.1.4 雞精添加量對調理鯽魚片感官品質的影響
雞精添加量對調理鯽魚片感官品質的影響見圖4。

圖4 不同雞精添加量對鯽魚片感官評分的影響
由圖4可知,隨著雞精添加量的增加,魚肉的滋味、風味、質地和色澤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當雞精添加量為0.15%時,感官評分最高。因此,綜合各項指標,調理鯽魚雞精的最佳添加量為0.15%。由于雞精是一種鮮味復合調味品,其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鹽、呈味核苷酸及香辛料,適量添加雞精可以起到提鮮、增加食欲、提供營養的作用[24-25]。當雞精的添加量低于0.15%時,隨著雞精添加量的增加,魚肉的滋味和風味增加明顯,感官評分升高。當雞精添加量高于0.15%時,隨著雞精添加量的增加,感官評分下降。主要原因在于雞精鮮味過重破壞了魚肉本身的風味,加之雞精中含有約10%的鹽分,隨著雞精添加量的增加,咸味加重,魚肉水分流失,口感下降,還略有苦澀感[26]。
2.1.5 姜粉添加量對調理鯽魚片感官品質的影響
姜粉添加量對調理鯽魚片感官品質的影響見圖5。

圖5 不同姜粉添加量對鯽魚片感官評分的影響
由圖5可知,隨著姜粉添加量的增加,魚肉的滋味、風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質地和色澤呈下降趨勢。當姜粉添加量為0.1%時,感官評分最高。因此,綜合各項指標,調理鯽魚姜粉的最佳添加量為0.1%。生姜是一種藥食兼用的調味料,在食品和制藥行業廣受關注[27]。生姜中含有黃酮類、姜辣素及姜黃素等多種活性成分,不僅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還可以殺菌、抗腫瘤[28-30]。已有研究發現,將姜黃素添加到魚膠涂膜中,可以抑制蛋白質降解及脂質氧化,從而延長草魚在4 ℃下的貯藏期,提高魚肉的品質[31]。當姜粉的添加量低于0.1%時,隨著姜粉添加量的增加,魚肉的腥味明顯下降,滋味和風味改善,感官評分升高;當姜粉添加量高于0.1%時,由于姜粉難溶于水且呈淡黃色,姜粉顆粒附著在魚肉上,雖然能很好掩蓋魚肉的腥味,但魚肉辛辣味過重,魚體發黃,導致魚肉的色澤和質地下降,感官評分降低。
根據單因素實驗的結果,確定各因素的添加水平,見表1。以感官評分、腌制液吸收率、蒸煮損失率及綜合評分作為計算指標,設計正交方案,見表3。

表3 L16(45)正交實驗設計及配方優化實驗結果
由表3可知,影響調理鯽魚片滋味的5個因素重要性依次為A>E>B=D>C,即食鹽>姜粉>蔗糖=料酒>雞精。最優的腌制配方方案為A2B2C2D3E2,即原料魚100 g、鹽0.7 g、雞精0.15 g、糖3 g、料酒6 mL、姜粉0.1 g、復合磷酸鹽0.35 g。由于極差分析得到的最佳腌制配方并沒有出現在正交實驗方案中,為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對得出的最佳腌制配方進行3次重復驗證實驗。在此腌制配方下得到的產品的綜合評分為44.89,得到的調理鯽魚片咸淡適中,滋味柔和,鮮香濃郁,腥味較淡,有較好的光澤和咀嚼性。
將得到的最佳腌制方案進行3次重復實驗,所得產品的理化指標檢測結果(平均值±標準差)和新鮮鯽魚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見表4。

表4 產品理化指標的檢測
由表4可知,調理鯽魚肉相比于新鮮鯽魚肉持水性更好,咀嚼性更小,黏聚性和回復性均更高,肉質更細嫩緊密,同時,調理鯽魚肉經過腌漬等加工過程仍保持新鮮鯽魚肉的色澤和亮度,總體品質均優于新鮮鯽魚肉,并進一步驗證了正交實驗結果。
本實驗以新鮮鯽魚肉為主要原料,經腌制液配方優化,確定調理鯽魚肉的最佳腌制配方為原料魚100 g、鹽0.7 g、雞精0.15 g、糖3 g、料酒6 mL、姜粉0.1 g、復合磷酸鹽0.35 g,經低溫滾揉腌制后所得的鯽魚肉咸淡適中,滋味柔和,無明顯腥味,光澤度和咀嚼性較好,能較好保持新鮮魚肉的原有滋味。并可在原味的基礎上添加其他香辛料制作不同風味產品,食用方便,適用于食品廠、餐飲業及家庭廚房。